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状元 > 正文

全国高考状元县会宁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

甘肃会宁状元县高考之惑:囊空如洗也要陪读

高考成为会宁学生改变命运的方式。

想考复旦的安童是父亲的希望。

19岁的高考学生潘勇和妈妈。

会宁一中是“西北教育名县”的一所重点中学。

“教育名县”甘肃会宁多年高考出了9万大学生 当地人曾坚信唯考大学才能摆脱父辈穷困命运

近年复读锐减家长反思不顾一切供儿读书之弊

还有不到8天,就是决定会宁全县10282名2013届高考考生命运的时刻,这座“西北教育名县”,此刻也进入了最紧张的状态。

2012年,会宁县考生的专科上线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7.8%,11688名考生,最终有9392人进入大学;会宁当地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也早已达到了九成以上。

考出去,是30多年来会宁人认定的唯一出路。自恢复高考以后,县里一共走出了9万多名大学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会宁学生家长的信条;“一人高考、全家苦供”也是很多农村家庭的写照。又是一年高考时,记者走进这座黄土高坡上的“状元县”,探访这些即将高考的苦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班主任毛向东经常用汪国真的这句诗激励班里的72名学生。深入骨髓

考大学才能改变命运?

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贫瘠的会宁农村,在那里,大地如一位皮肤皲裂的老人的脸,沟壑纵横毫无生机;在那里,水质苦咸,庄稼十年九旱,绝收是常事;在那里,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儿女不要再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

考大学,已成了会宁人的信仰。毛向东说,当会宁的孩子一踏入学校,老师就会不断地告诉他们,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是会宁的孩子唯一的生存道路。沿海的发达省份,孩子读不成书至少还有活

干,但会宁是十年九旱,庄稼绝收,孩子的出路就是走出会宁,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高考。”

而如今的会宁县城,物价却已直超甘肃省会兰州,房价高于其地级市白银市,达到4000多元/平方米。毛向东说,这些楼房买主大部分是当年从会宁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工作后挣了钱,买房孝敬农村的父母,“从那些价格高得可怕的楼房里,你就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高考的魔力。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直观感受”。

在毛向东的眼里,农村家长近乎倾其所有地苦供儿女读书,是令他最感动的事。毛向东本身也是土生土长的会宁农村人。“我是1997年高考的,但考前两年家里连续颗粒无收,可当时父母和哥哥不管生活困难,硬是每个月给我20来斤面,让我不饿肚子,考上大学。在会宁人眼里,没有考上大学就出去打工,终究是受欺负。”

毛向东班里的学生中,很多人也有着和他当年类似的命运,“他们都是县里学习成绩最好、生活最苦的学生,他们中有单亲家庭,甚至还有孤儿,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身上一件五六十元的校服,是他们绝大部分人这辈子穿过的最好的衣服。老家在农村的孩子都住在学校,每周放假回来,都带着一袋袋馍馍,这就是他们一周的早饭。”

会宁高考能取得如今的好成绩,官方归结于“三苦两乐”精神——“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依靠“三苦两乐”,这个小县城从国家恢复高考以后,一共走出了9万多名大学生,最近10年,更有25人考取清华[微博]北大。

陪读村故事

囊空如洗也要陪着

在会宁一中旁的东山脚下,坐落着一排低矮的农家四合院。这里原是县城的砖瓦厂,厂子破产倒闭后,员工分割了房子,将房屋略加修饰就租给前来陪读的家长。如今一个四合院,通常都住着四五个陪读家庭,这是当地最有名的陪读村。

19岁的潘勇,是会宁一中高三宏志班的学生,他的家庭也是陪读村中十分特殊的一个。

潘勇和45岁的母亲张进秀住进四合院中的东跨院已经快6年了,老家是离会宁县10公里的鸡儿村。读完小学后,父亲就决定把13岁的潘勇送到县城读书,张进秀则放弃打工,一心一意在县城照顾潘勇的起居,父亲在白银市一家公司开货车跑运输,挣钱养家。

潘勇是个争气的孩子,当时上初一的他,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父亲花了5000元,给他买了一台东芝牌笔记本电脑。如今,这台电脑仍是家中最值钱的物什。

这座陪读屋内摆设简陋,进屋后是一个简易的厨房,厨房的西北角是潘勇的木桌。木桌后,一东一西各放了两张木床。木床中间,是当地人用来取暖的土煤炉子,煤炉的炉管很长,一直通到屋外。会宁冬天奇冷,房间朝向十分阴暗,这让张进秀一到冬天就犯愁,“记得孩子初三那年冬天,我们取暖时险些出了意外,还好那晚孩子被尿憋醒,才把我拉出了屋外,当时我的脸都已经发青了。”

令张进秀最伤心的,是五年前潘勇的父亲在运货途中出了车祸,最终不治。“我哭得很厉害,因为我知道,家里的顶梁柱塌了。”

遭遇不幸的张进秀并没有放弃陪读,更没有让争气的儿子停止学业,而是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但五年来,张进秀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她觉得,找一份朝九晚五,能有空照顾孩子起居的生活太难。母子二人就依靠老家的征地拆迁款过活。如今,这笔积蓄近乎囊空如洗,“在老家,孩子的爷爷奶奶都生着病,每年上万元的花销是难免的。”

父亲走后,潘勇变得越来越内向,对着记者,他并不愿多说什么,他说,自己的高考目标,就是上一所重点本科大学。在潘勇面前,张进秀并没有给儿子太大压力。但私下里背着儿子,张进秀却对记者说:“潘勇一定要考好,我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儿子,他是我这辈子唯一的希望。”

“一旦潘勇没考好,你作什么打算?”听到记者的问题,张进秀愣了一愣,说:“那就继续复读!”

复读锐减

“上专科线基本就走”

复读,曾是很多高考失败的会宁考生的第一选择,但如今,县城里复读的孩子却正在进一步锐减。

会宁县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去年高考,往届生的报名数量已经降到了四五百人,这和几年前动辄上千的人数相比有大幅度的降低。而教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2009年,会宁共有10346人达到专科分数线,但

篇二:高考状元县

高考状元县

甘肃省会宁县,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十年九旱,资源匮乏,却是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截至2012年,全县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7万多名学生。对于毫无选择的会宁贫苦家庭来说,仍将高考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为此他们押上了生活的全部。到大学去!这是会宁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会宁,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后会师的地方,甘肃省中(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全国高考状元县会宁)部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资源匮乏。就是这样一个县,却是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2012年,全县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7万多名学生。近年来一组“百千万”的数字为会宁再添炫彩一笔:2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2000多人获硕士学位,2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在会宁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乡僻壤出“状元”。

2012年5月下旬,高考前夕,笔者来到了会宁县,也切实感受到了这里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是全国罕见的。据会宁一中高三(13)班的班主任曹鹏飞介绍,他已经做了两届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家长重视教育的程度和孩子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他。有些家庭,哥哥刚考上了大学、第二年妹妹又要参加高考的情况在他的班上比比皆是。即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家长们苦点累点不要紧,也决不让孩子们放弃读书、放弃高考。会宁人认为,不让娃娃上学是最丢人的。目前会宁全县有5所高级中学。其中4所位于县城,1所位于农村。每所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几千名孩子参加高考。各个学校的情况几乎都差不多:学生苦读,教师勤教。会宁一中办公室的杨主任介绍:每天早上学生5点半起床,6点早读,7点跑操和吃早餐,7点20分上课,12点午餐,14点上课直到18点,30分钟晚餐后又开始自习,直到晚上9点——这是会宁一中高三年级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表,所有的环节都是学生自觉履行,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校园里很少看到玩耍的身影,大部分学生不是步履匆匆便是埋头看书。在与当地的一名出租车司机聊天时,说到会宁县的教育,司机师傅很有感触地讲:每到周末,便在会宁县汽车站看到许多孩子在站台上等待,他们不是准备上车回家,而是等着取家长从乡下捎来的大饼。孩子们学习抓得紧,周末几乎都不回去,家长要赶周末前做好足够娃娃一周吃的大饼,托进城的长途车捎来。装满干饼子的布袋上都写着孩子的学校、班级和姓名,堆放在车站站台上。顿顿吃大饼是许多会宁学生的主要食谱。摆敏是会宁二中一名高一的学生,家乡在会宁县新天乡。为了减轻家长负担,节省开支,她每天在学校的自助灶房自己动手做饭吃。中午12点放学后,她便跑步来到灶房煮面条。从生火、煮面条到洗碗结束,她只用了30分钟时间,随后便跑回教室里继续学习。在会宁二中,还有许多像摆敏这样使用自助灶房的贫寒学子。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为了找一条好的出路,再艰难,他们也不抛弃念书的理想。会宁县几乎没有工业,农业则半死不活靠天吃饭,教育反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会宁县城,出租屋非常吃香。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让孩子安心读书,许多家长索性就在县城租房陪读。白天家长们到建筑工地、市场上去打工,晚上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吃。目前在会宁县城陪读的家长有几万人,陪读成了会宁县城一道壮观的风景。今天,对于毫无选择的会宁县贫苦家庭来说,仍愿意将高考看作化解一切苦难的解药。千万个不同的家庭演绎着雷同的“寒窗苦读”故事,孩子和家长不约而同地把“赌注”押在教育上,期待着未来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求学是会宁人共同的精神支撑,维系着他们的全部希望。

为了改变命运,会宁的学生与家长不约而同地把“赌注”押在教育上,千万个家庭演绎着雷同的“寒窗苦读”故事。娃娃们啃着大饼考清华,穷乡僻壤出“状元” 2 2012年5月23日早晨5点多,会宁一中高三年级的教室过道内响起朗朗读书声。天还未大亮,孩子们在昏暗的光线中专注地早读。会宁县5所高级中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坚持早读和晚读,春夏秋

冬四季不变,他们只为了一个持久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

3 早晨7点,早操结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准备上课。一名高三女孩一边啃大饼,一边温习功课。大饼都是家长在乡下做好,托长途车捎来的,一次捎一周的量。功课太紧张,孩子们周末都不回家。一日三餐全吃干饼子,是会宁不少学生的食谱。

4 会宁一中的胥小强老师全神贯注地给高三(3)班的学生辅导化学课。他说:“学生们苦学是当地的一个优良传统,目的也是为了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出路。”在会宁做高三年级的班主任也很辛苦,作息时间和孩子们都是同步的。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来教室和学生一起早读,晚上10点多查完宿舍才能回家,只有到了周六才可以睡个懒觉。5 会宁一中高三教室。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题海中。高三这一年,不知这些孩子要做多少份试卷、多少道题目。 6 许多学生把勉励自己的话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课桌前,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 7 高三学子的课桌上,书籍堆积如山。在这里,“书山有路勤为径”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8 会宁二中自助灶房内,中午放学后做饭的学生。会宁5所高级中学都有学校餐厅。但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每天在餐厅买饭吃,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会宁二中把以前闲置的灶房腾了出来,安排给有做饭需求的学生使用。会宁二中自助灶房每天都有上百号孩子自己做饭。

9 摆敏是会宁二中一名高一的学生。她每天中午12点放学后便跑步来到灶房煮面条。从生火、煮面条到洗碗结束,她只用了30分钟时间,随后便跑回教室里继续学习。

10 在会宁二中校园内,每个角落里都堆放着许多暖水瓶。为了避免排队打水而耽误学习时间,每天早晨上课时,住宿的学生们会将暖水瓶或者水桶放在教学楼附近,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错峰打水。

11会宁一中高三(17)班的教室墙上贴着“放飞梦想”和“高考倒计时”的字样。随着倒计时数字的减少,他们放飞梦想的时间也在逐渐缩短。

12 5月23日傍晚19时许,会宁二中的操场上密密麻麻站着晚读的学生,场面甚是壮观。 13 晚21时30分,会宁一中,宿舍熄灯后,123宿舍内高三(6)班的学生王韦蕊在手电光下复习笔记。尽管学校要求熄灯后学生必须睡觉,但一中住校的很多学生仍会偷偷学习。 14 高考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在会宁县一中旁的砚台坪山上,住满了在校外租房的陪读家长。白天家长们到建筑工地、市场上去打工,晚上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吃。目前在会宁县城陪读的家长有几万人,陪读成了会宁县城一道壮观的风景。

15 早晨6点,会宁一中校门外,来自会宁汉岔村的柴彦青已经在校门外摆出摊子卖早点了。她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两年前她就从农村来到县城陪读。她说,自己这情况不算啥,有些家长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城做陪读了16 5月24日,会宁二中校门口,来自会宁杨集乡的裴云基老人如往常一样在二中校门口继续着他的修鞋小生意。老人今年77岁,在县城租房已经20年,修鞋摊也摆了20年。在大孙女裴晓燕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进城陪读了。今年孙女要高考了,20年,终于等到了高考的这一天。

17 两年前,刘雪芹(左)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遇难。为了延续她参加高考的愿望,母亲董淑萍(中)带着刘雪芹来到会宁县城租房读高中。靠母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来维持生活。 18 王振芳,来自会宁白草原乡,她孩子在会宁二中上学,今年参加高考。她陪读一年,白天在出租房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做跟男人一样的活计。

篇三:高考状元县

甘肃会宁:一个“苦”字炼成高考“状元县”(图)

作者: 稿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6-08 08:31

聚焦2010年甘肃高考_每日甘肃网专题

6月3日,高中阶段的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同学们脸上出现了一丝久违的轻松,会宁一中高三9班的韩涛折了纸飞机在教室里玩了起来甘肃会宁:一个

“苦”字炼成高考“状元县”(图)

作者: 稿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6-08 08:31

聚焦2010年甘肃高考_每日甘肃网专题

会宁三中一间教室的黑板报上写着“苦难是一所大学”,以激励学生的刻苦学习意志

6月1日晚9时30分,会宁一中,宿舍熄灯后,高三14班的张文兵在手电光下阅读笔记。在一中住校的很多学生会在白天将充电式手电筒送到学校对面一家小卖部,小卖部给这些学生提供有偿的充电服务。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学生便会用这些充好电的手电筒学习

6月3日,会宁一中高三的王富贵在租住房内复习功课,一旁的母亲正为他绣鞋垫。王富贵租的这间房子在学校附近砚台坪的小山上,房间面积约七八平方米,每学期的房租仅100元。一到下雨,这间屋子会到处漏雨,屋子的顶棚已经全部烂了。母亲何淑英专门来这里陪他读书,照料他的日常生活,由于房子面积太小,王富贵晚上只能和母亲挤在一张床上睡

家长苦供 为了摆脱贫困

会宁县地处山区,不仅县城离各乡镇很远,村子和乡镇距离也多达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很多村里孩子上初中,甚至上小学高年级都在学校寄宿。

在会宁有这样一句话:穷乡僻壤出“状元”。这里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是全国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据会宁会师镇蒲宁小学校长曹鹏讲,他在这个小学从教28年来,几乎没有学生辍学,家长再穷也要供娃上学,这里的人认为娃娃不上学最丢人。该校建校30年来,已有3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在汉家岔乡一个仅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家家都出过大学生,有4家出了博士。会宁人对一家出几个大学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奇怪了,一位中学老师说,这其实是榜样激励的作用,也是一个帮一个的结果。

会师镇梢岔村的宋建明夫妇,一共5个孩子4个大学生,最小的孩子在会宁一中读高二。妻子曹秀梅讲,结婚近30年,为了供5个孩子上学,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穷,现在已是负债累累。自从大儿子和大女儿相继大学毕业,夫妻两人明显感觉喘了口气。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大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国企,而是去了深圳的富士康公司。现在还有3个孩子上学,每年的学费都是大儿子想办法解决,夫妻两人耕种的20亩山地只能给孩子贴补点生活费。宋建明扳着指头数,再有3年,等老4大学毕业后,家里的苦日子就可结束,但要还清6万元的贷款还得等老五上完大学再说。

宋建明夫妇感叹,这几年苦了大儿子,他工作以后反而更辛苦,为了多挣点加班费和节省开支,他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宋建明讲,妻子是文盲,自己只上过两年小学,孩子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不再像自己这样生活,苦日子也就有盼头了。

6月2日,会师镇梢岔村的宋建明夫妇耕种了20亩山地,家里5个孩子已有4个考上大学,一个还在读高中

会师镇蒲宁小学一共有68名学生,7名老师,建校30年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辍学,已有3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

-本报记者邓小卫实习记者韩涛文/图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甘肃会宁县老百姓每到此时便拭目以待,看今年谁家娃娃又将演绎怎样的高考“神话”,为会宁“状元县”再添炫彩一笔。

自恢复高考以来,截至2009年,全县已累计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5万名学生,有一组“百千万”的数字:近2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2000多人获硕士学位,20000多人获学士学位。

学生苦读 为了改变命运

早上4点半起床,5点早读,7点跑操和吃早餐,7点40分上课,12点午餐,13点自习,14点上课直到18点,30分钟晚餐后又开始自习,直到晚上9点半。

这是会宁高三学生每日作息时间表,他们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全部都是学生自觉行为,一环套一环,非常紧张。在校园里很少看到有学生玩耍,大部分学生不是步履匆匆便是埋头看书。

早餐干饼子,午餐干饼子,晚餐还是干饼子。一日三餐全吃干饼子,这是会宁不少学生的食谱。到了周末,给孩子送干饼子的家长围满了学校大门口。路远的学生家长,为了在天黑前步行返回家中,就在装满干饼子的布袋上写上孩子的班级和姓名,堆放在校门口传达室的长椅上。为了给父母减少开支,省下钱来留给弟弟妹妹上学,很多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只有15块钱。

王治科是会宁一名高三学生,来自八里乡八里村,如此紧张的学习和艰苦的生活他从上初一便开始了,节省再节省,每学期总开支绝对超不过1000元,但对于自己毫无经济来源的家庭来说,已经是全家人一年的总收入了。为了能上高中最终考上大学,摆脱贫困,生活再艰苦大家都在玩命地学习。

据当地一位教师讲,会宁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根本没法比,学校建设基础差,教学设施差,师资水平也不高。会宁应该算是全国应试教育的典型,“高考状元县”的荣誉是这些年来学生们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挣来的。

2009年会宁县共有11263人参加高考,二本上线3190人,其中重点上线866人,重点上线人数在全省县区中名列前茅,有5名学生进入全省文理科前100名,其中县一中3名学生考进清华大学。

甘肃会宁:一个“苦”字炼成高考“状元县”(图)

作者: 稿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6-08 08:31

聚焦2010年甘肃高考_每日甘肃网专题

在会宁县一中旁的砚台坪山上,住满了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和陪读的家长,在这里一间民房,一学期的费用是100元~400元左右。在会宁,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初中甚至小学都出现了家长陪读现象

标签:高考状元 全国 县会宁 状元县会宁 会宁状元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