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作文 > 正文

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

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一个是在对实词的考查中将近义词辨析改换为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四个选项涉及到16个词语的意义。但它所要求的决不是对词语意义的死记硬背,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词语中语素意义的确认和自设语境的整合,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中将“道听途说”解释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虽确有出处,但与流行的一般用法有差距,这大约会是这道题目的唯一难点。

再一个是传统的语言连贯题移入了第Ⅱ卷,而2001年没有考查的正确使用虚词重又以选词填空的样式出现在试卷中。要求辨析的三组副词是“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辨析双方的差异明显。考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词在语句使用中的感知,所以这仍然是特点鲜明的能力型测试题目。

三、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题目既体现了高考试题限制明确、指向清楚的传统,又各具特色和新意,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题目包括三个要点:一、所给句子的毛病是“前后脱节”。二、改变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词语”。

三、实现的目的是“完整连贯”。这里“连贯”紧扣“脱节”,“完整”照应“添加词语”,明确的反映了题目的要求。24题以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为主。题目要求两点:“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这就将考生的语言连贯、修改病句和变换句式等能力综合考查了。

25题考查仿写。给出的语句示例是一节诗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题目一方面要求所组句子必须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且意思完整,这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便又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在这里,让我们看一位考生精彩的仿写:“油画是描绘在画布上的音乐,线条是跃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继承了高考试题(全国卷)的一贯思想,命制合理,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科学文章阅读选用《沙尘暴》为文本。这是一篇自然科学文章,可能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测,但这是符合《考试说明》自然科学文章、社会科学文章兼顾、轮换的精神的,对只热衷于猜题的片面的教学和备考方式是一种有力的纠正。我们认为,未来科学文章阅读考查文本的走势将是以社会科学文章为主,自然科学文章为辅,二者兼顾综合。

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选用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为文本,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文学性。在文本的选择和题目的命制上较2001年的相关试题更科学合理,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只有其中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指问的部分内容比较零散模糊,筛选概括到位有较大难度。

五、写作

写作题的命题仍然采用话题式。题目给出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应是一个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具有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话题。可以认为它是对2001年“诚信”话题的继续,从中可以看出高考写作话题的大致走向。

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华的舞台,它允许并要求考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它给出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例如,2002年试题给出的材料就很有启发性,其中“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都可以引发联翩浮想。它可以使我们想到,心灵选择的价值往往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体现,而选择了舍己助人也同样意味着选择了温暖自己的身心。另一方面,题目又作出这样的提示: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种提示可以使考生不囿于材料,而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因此,2002年的高考作文应有较好的区分度。某些思想粗疏、眼界狭小的考生可能只局限在“歹徒行凶”、“考场作弊”等狭小空间。而那些投入生活、善于思考、眼界开阔的考生,则可以在生与死、集体与个人、金钱与荣誉、前行与后退、创造与守旧、亲情与友情、现实与理想、灵活性与原则性,以及爱国、正义、道德、纪律等广阔天地驰骋翱翔,这实在是高考语文试题为中学素质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啊!

㈡北京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北京卷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设置与全国卷略有差异,它们是:16.古代诗歌鉴赏(6分)、17.文言文句翻译(5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与全国卷相比较,这三道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但是,试题命制并未逾越《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方针。

古代诗歌鉴赏以畅当的《登鹳雀楼》为鉴赏材料。在与全国卷的诸多不同点中,有两点特别突出:其一是第一道小题是多项选择题(符合《考试说明》单项选择题之外的其他题型的规定);其二是第二道小题与王之涣的同题诗作相比照。多项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误差小、区分度好,有利于选拔。与第一小题的紧缩相辅相成,第二小题比照评价两首诗作就相对发散,其中“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的说法,可能引发某种争议,批评者会认为试题率先下定孰优孰劣的断语,限制考生思维,违背诗歌鉴赏的规律。我想,命题中的这句话应不是率意为之,应是审慎斟酌而敲定的。有两点值得评者注意:①王、畅二诗,孰优孰劣,已有定论;②为降低考生无端失误的比率,为有效控制阅卷的误差。应当说,那是北京命题组在科学允许的范围之内,对诗歌鉴赏题作的实事求是的处理。

文言文句翻译所用文句没有取自第一卷的文本,而是另取《史记??饭荜塘写分械囊欢挝淖帧R弧⒍砦难晕姆掷耄梢约跎偬饽抗亓蚱蒲〔牡ヒ坏木窒蕖A礁鑫难晕木渥印拔岢⑽迥笔露罾В宀灰晕椅蓿庇欣焕病薄疤煜虏欢喙苤僦投啾迥苤艘病保ざ群湍讯染巳怼5谝痪涔丶阍凇扒罾А鄙希婕暗绞÷阅谌莺凸沤褚煲濉5诙涞墓丶阍凇岸唷焙汀爸恕保罢呤谴世嗷钣茫笳咴谀持忠庖迳希梢允游沤褚煲濉?疾榈闳匀皇强凸邸⑶逦摹?

默写名句名篇则采用一种灵活的题型,题目以《巩溪诗话》中的一段文字为底本,要求默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同时还要求解释“少陵”、“为难”两个词语。这就把名句名篇的默写与古代文学常识、文言文词语的翻译结合到了一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三道题目分别是:23.压缩语段、24.仿写语句、3.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压缩语段的主要手段是一筛选,二转换。筛选,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准,审视材料,比较鉴别,筛掉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转换,是对经筛选后保留下来的文字,作进一步处理,对词语和句子进行必要的合并、转换,使语句更为简明、流畅。

23题的题干相当简洁“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其核心是“概括其主要信息”,“其”字所指“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自然是我们思忖的要点。对于“5月21日(距会议开始还有7天)的一则消息”来说,哪些是主要信息呢?它应该包括:会议名称、主题、时间、地点、主办者和参加者。需要筛选掉的信息有四类:一、“届时”、“这次会议”、“据了解”等复指、过渡性文字;二、最后一个长句“旨在??”;这个长句,是对会议主题的进一步具体阐述,属于次要信息。三、介绍予会代表的内容。与主办者相比,予会代表是次要信息。四、主题词的前半部“新世纪的志愿服务”与其后的“认知、支持、发展”相比,后半部更具体、明确,两相比较,前半部可筛掉。转换包括以下内容:

一、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

二、会议以“??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经过合理的筛选与转换,得出以下答案: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仿写语句是写作语言的基本练习,是对联想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查。仿写也是高考传统的热门内容。关于仿写,笔者在《三较意趣》一文中另有评说,此处不复赘言。

扩展语句是和压缩语段相逆向的语言表达题。扩展语句从表面形式看,是在考查发散性思维,但其实质仍然是在某种限制下的写作。即如试卷25题,题干包含着如下限制:①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②以“路”为中心,③分别写一段话,④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

给出的开头文字分别是: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前者限定写实,带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后者限定象征,想象人生的缤纷色彩。

下面是得满分的若干示例: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无论是长安街还是平安大道,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平直的马路让司机开起车来心里踏实,宽阔的马路预示着我们北京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清晨会有环卫工人为它洗脸,偶尔会有些许雾气滋润它的面庞;中午车来车往真是热闹非凡,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脸也热了;晚上两旁的路灯就是它佩戴的名贵首饰。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篇二: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_2

2002年高考试题评析--语文试题断析

2002年高考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3+X”模式的第一年。今年,语文试题综合型、能力型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这具体表现在主观题目增加,客观题目减少,题目的思辨性、实用性提高等方面。从总体看,试题密切联系生活和思想,全面考查语文的各项能力,题目设置排列合理,较好地体现了既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两大任务的要求。2002年又是北京单独命题的第一年,北京卷与全国卷所依据的纲领,都是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两份试卷在一个总体纲领的指导下,又展示出各自独立、独到的思想。下面仅就这两份试题的几个侧面进行评析,取名“断析”。

㈠全国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全国卷新增加了三道主观题:16.文言文句翻译(5分)、17.古代诗歌鉴赏(6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这三道题考前曾引得众说纷纭,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我们认为这15分的题命制平实而稳健。文言文句翻译准确地体现了所用的文句须取自第一卷的文本之要求,没有增加学生阅读的负担。两个文言文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难度适中,要点涵盖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清晰的导向。古代诗歌鉴赏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鉴赏材料。这是一首包含着浓厚传统文化和思乡感情的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题目包含了三问:第一问问“折柳”的寓意,是一道理解型的题目,答案明确;第二三问就“折柳”在诗中的关键性提问,答案就比较发散了。两相结合,兼顾了试题的导向功能和高考的选拔功能,可谓匠心独运。默写名句名篇全部选自课内,涉及到先秦论文《劝学》、唐诗《琵琶行》和宋词《永遇乐》,题目平实浅易,体现了高考试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用意。以上三题,相信会有较好的得分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整个试卷的难度。

二、第一大题中的新题型

第一大题总体平易,但在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这一方面有些新方法出现。

一个是在对实词的考查中将近义词辨析改换为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四个选项涉及到16个词语的意义。但它所要求的决不是对词语意义的死记硬背,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词语中语素意义的确认和自设语境的整合,作出正确的判断。其中将“道听途说”解释为“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虽确有出处,但与流行的一般用法有差距,这大约会是这道题目的唯一难点。再一个是传统的语言连贯题移入了第Ⅱ卷,而2001年没有考查的正确使用虚词重又以选词填空的样式出现在试卷中。要求辨析的三组副词是“一再/再三”,“多少/稍微”,“往往/常常”。辨析双方的差异明显。考题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词在语句使用中的感知,所以这仍然是特点鲜明的能力型测试题目。

三、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题目既体现了高考试题限制明确、指向清楚的传统,又各具特色和新意,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3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题目包括三个要点:一、所给句子的毛病是“前后脱节”。二、改变的方法是“添加必要的词语”。三、实现的目的是“完整连贯”。这里“连贯”紧扣“脱节”,“完整”照应“添加词语”,明确的反映了题目的要求。

24题以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为主。题目要求两点:“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这就将考生的语言连贯、修改病句和变换句式等能力综合考查了。

25题考查仿写。给出的语句示例是一节诗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要求“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题目一方面要求所组句子必须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且意思完整,这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便又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相对广阔的空间。在这里,让我们看一位考生精彩的仿写:“油画是描绘在画布上的音乐,线条是跃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继承了高考试题(全国卷)的一贯思想,命制合理,难度适中。

第二大题科学文章阅读选用《沙尘暴》为文本。这是一篇自然科学文章,可能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测,但这是符合《考试说明》自然科学文章、社会科学文章兼顾、轮换的精神的,对只热衷于猜题的片面的教学和备考方式是一种有力的纠正。我们认为,未来科学文章阅读考查文本的走势将是以社会科学文章为主,自然科学文章为辅,二者兼顾综合。

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选用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为文本,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文学性。在文本的选择和题目的命制上较2001年的相关试题更科学合理,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只有其中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指问的部分内容比较零散模糊,筛选概括到位有较大难度。

五、写作

写作题的命题仍然采用话题式。题目给出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应是一个符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具有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的话题。可以认为它是对2001年“诚信”话题的继续,从中可以看出高考写作话题的大致走向。

话题作文为考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华的舞台,它允许并要求考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它给出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例如,2002年试题给出的材料就很有启发性,其中“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都可以引发联翩浮想。它可以使我们想到,心灵选择的价值往往在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体现,而选择了舍己助人也同样意味着选择了温暖自己的身心。另一方面,题目又作出这样的提示: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种提示可以使考生不囿于材料,而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因此,2002年的高考作文应有较好的区分度。某些思想粗疏、眼界狭小的考生可能只局限在“歹徒行凶”、“考场作弊”等狭小空间。而那些投入生活、善于思考、眼界开阔的考生,则可以在生与死、集体与个人、金钱与荣誉、前行与后退、创造与守旧、亲情与友情、现实与理想、灵活性与原则性,以及爱国、正义、道德、纪律等广阔天地驰骋翱翔,这实在是高考语文试题为中学素质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啊!

㈡北京卷断析

一、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

2002年北京卷新增加的三道主观题设置与全国卷略有差异,它们是:16.古代诗歌鉴赏(6分)、17.文言文句翻译(5分)18.名句名篇默写(4分)。与全国卷相比较,这三道题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高。但是,试题命制并未逾越《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方针。

古代诗歌鉴赏以畅当的《登鹳雀楼》为鉴赏材料。在与全国卷的诸多不同点中,有两点特别突出:其一是第一道小题是多项选择题(符合《考试说明》单项选择题之外的其他题型的规定);其二是第二道小题与王之涣的同题诗作相比照。多项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误差小、区分度好,有利于选拔。与第一小题的紧缩相辅相成,第二小题比照评价两首诗作就相对发散,其中“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的说法,可能引发某种争议,批评者会认为试题率先下定孰优孰劣的断语,限制考生思维,违背诗歌鉴赏的规律。我想,命题中的这句话应不是率意为之,应是审慎斟酌而敲定的。有两点值得评者注意:①王、畅二诗,孰优孰劣,已有定论;②为降低考生无端失误的比率,为有效控制阅卷的误差。应当说,那是北京命题组在科学允许的范围之内,对诗歌鉴赏题作的实事求是的处理。

文言文句翻译所用文句没有取自第一卷的文本,而是另取《史记??饭荜塘写分械囊欢挝淖帧R弧⒍砦难晕姆掷耄梢约跎偬饽抗亓蚱蒲〔牡ヒ坏木窒蕖A礁鑫难晕木渥印拔岢⑽迥笔露罾В宀灰晕椅蓿庇欣焕病薄疤煜虏欢喙苤僦投啾迥苤艘病保ざ群湍讯染巳怼5谝痪涔丶阍凇扒罾А鄙希婕暗绞÷阅谌莺凸沤褚煲濉5诙涞墓丶阍凇岸唷焙汀爸恕保罢呤谴世嗷钣茫笳咴谀持忠庖迳希梢允游沤褚煲濉?疾榈闳匀皇强凸邸⑶逦摹?

默写名句名篇则采用一种灵活的题型,题目以《巩溪诗话》中的一段文字为底本,要求默写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部分,同时还要求解释“少陵”、“为难”两个词语。这就把名句名篇的默写与古代文学常识、文言文词语的翻译结合到了一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

这一组三道题目分别是:23.压缩语段、24.仿写语句、3.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阅读与语言表达的结合。压缩语段的主要手段是一筛选,二转换。筛选,是以题目要求为标准,审视材料,比较鉴别,筛掉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转换,是对经筛选后保留下来的文字,作进一步处理,对词语和句子进行必要的合并、转换,使语句更为简明、流畅。

23题的题干相当简洁“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其核心是“概括其主要信息”,“其”字所指“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自然是我们思忖的要点。对于“5月21日(距会议开始还有7天)的一则消息”来说,哪些是主要信息呢?它应该包括:会议名称、主题、时间、地点、主办者和参加者。需要筛选掉的信息有四类:一、“届时”、“这次会议”、“据了解”等复指、过渡性文字;二、最后一个长句“旨在??”;这个长句,是对会议主题的进一步具体阐述,属于次要信息。三、介绍予会代表的内容。与主办者相比,予会代表是次要信息。四、主题词的前半部“新世纪的志愿服务”与其后的“认知、支持、发展”相比,后半部更具体、明确,两相比较,前半部可筛掉。

转换包括以下内容:

一、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

二、会议以“??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经过合理的筛选与转换,得出以下答案: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仿写语句是写作语言的基本练习,是对联想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查。仿写也是高考传统的热门内容。关于仿写,笔者在《三较意趣》一文中另有评说,此处不复赘言。

扩展语句是和压缩语段相逆向的语言表达题。扩展语句从表面形式看,是在考查发散性思维,但其实质仍然是在某种限制下的写作。即如试卷25题,题干包含着如下限制:①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②以“路”为中心,③分别写一段话,④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

给出的开头文字分别是: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前者限定写实,带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后者限定象征,想象人生的缤纷色彩。

下面是得满分的若干示例: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无论是长安街还是平安大道,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平直的马路让司机开起车来心里踏实,宽阔的马路预示着我们北京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清晨会有环卫工人为它洗脸,偶尔会有些许雾气滋润它的面庞;中午车来车往真是热闹非凡,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脸也热了;晚上两旁的路灯就是它佩戴的名贵首饰。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篇三:全国卷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卷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2001年

一个年轻人,在漫漫人生路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一个渡口的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了七个背囊:是美貌、金钱、荣誉、诚信、机敏、健康、才学。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过了不知道多久,风起浪涌,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老艄工对年轻人说:“船小,负载重,客官你必须丢掉一个背囊,才可安全到达。”看年轻人不肯丢掉任何一个,老艄工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想了想,把“诚信”丢到了水里。

“诚信”被丢掉了,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以“诚信”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验、体会、经历,或信念、看法,也可以编寓言、故事。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2002年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他走啊走,突然脚下碰到一个僵硬的东西,他扒开雪地一看,原来是一个冻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经过心灵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后,他决定救这个人。于是,他脱下手套,开始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把他

救醒了。于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也许人人不一定能够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与触动心灵有关 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范围不要超出这个内容之外:

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2003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200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试题心灵的选择)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

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4年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

、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实力、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

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标签:高考作文 试题 全国卷 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201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