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三作文 > 正文

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机遇及建设的基本思路_武汉经济圈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武汉城市经济圈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在国际上,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已觉得势单力薄,纷纷建立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武汉要在区域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破单兵突进的思路,走与周边城市联合发展城市经济圈的道路。因为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使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加完善,城市经济圈能够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增长。湖北省为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遏制边缘化趋势,近年全力推行武汉城市经济圈战略。武汉城市经济圈,在现阶段主要指武汉市和周边100公里范围的8个城市(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市)共同构成的华中城市圈。9市面积占湖北省的31.1%,2003年城市经济圈人口占全省的51.05%,GDP占58.38%,财政收入占55.11%,固定资产投资占58.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66%,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武汉城市经济圈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1、“中部崛起”由地方战略逐渐上升到国家决策层次
  关于中部发展问题,有关学者和中部一些省份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早在1988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在青岛讨论经济发展的会议上,就提出了“牛肚子”理论,又叫做“中部崛起”理论。他认为,中国这么大,沿海开放城市就像鼻子,广大中部地区就像牛肚子。现在这只大牯牛现在有点身陷泥潭,拉它的头、扯它的尾、搬动它的腿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起它的腹部,否则它是无法站立起来。它一旦站立起来,什么“小龙”、“小狮”、“小虎”,都不是它的对手。1988年12月25日,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同志在湖北省第五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摆在湖北面前的选择,或者是激流勇进,奋力在中部崛起;或者是无所作为,沦为中间谷地。湖北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奋力拼搏,实现中部崛起。“中部崛起”战略提出来之后,鼓舞了全省人民的斗志,在湖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很强的号召力和推动作用,对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部欲崛起,必先城市崛起;城市欲崛起,武汉必率先崛起。武汉在中部地区发挥着龙头作用,在武汉城市经济圈中居于核心地位。随着“中部崛起”由“地方戏”上升为“京剧”、由“方言”上升为“国语”,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可望成为国家战略,武汉及武汉城市经济圈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2、宏观经济背景将使中部地区特别是武汉的优势得到凸显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促进中部早日崛起。
  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工业化导致城市化,城市化催熟城市群,而城市群形成过程中需要有中心城市起龙头作用,这是一般模式。在长江沿线已形成三大经济圈和城市群:一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城市群,二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和城市群,三是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和城市群。三大中心协调发展,将形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联动的格局。中部地区承接东、西,而武汉沿江连接上海和重庆两大经济圈,其中部中心、龙头城市地位将不断凸现。因此,借承东接西之利,打造武汉城市经济圈,争做中国第四个增长极,是实现中部地区早日崛起的战略举措。
  3、政策因素将最终逊位于“看不见的手”
  审视我们国家20多年来的政策,可以发现,整个中部地区所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微乎其微,所有的政策资源都倾向了发达的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尽管中部地区也存在着体制落后、观念落后的问题,但是政策因素是导致中部持续下陷的重要原因。由于政策的边缘化,使得中部的发展资源被掏空了,资产结构的调整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提出之后,这种区域不平等的资源配置政策势将难以为继,必将最终淡出。
  从投资政策来看,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的。但这一政策也有一定副作用,特别是在高度行政干预型扩张条件下,大量的财政开支可能引起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包括投资效率低下,别是加剧财政、金融风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另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还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内生型增长。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用“看得见的手”直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式必将逊位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我国扩大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和困难,出口总体竞争力不强也制约着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将越来越小,“三驾马车”之一的外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特别是有关人民币是否需要贬值的争论,以及我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都是我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面临调整的重要信号。
  
   二、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思路
  实现中部崛起,必须依托大武汉,建设城市经济圈。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无疑是提升武汉经济实力、实现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1、立足根本,再造工业中心辉煌
  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武汉必须成为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指狭义上的工业中心,不仅是生产,而且是管理、控制与决策中心。世界各大中心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在工业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制造业仍是其主要职能。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龙头城市建设要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并实现由基地型向中心型、龙头型的转变。这对加快沿江工业化进程,打破中部地区“边缘化”倾向显得更为迫切。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特点是,与发达国家产业的高科技化、虚拟化相伴随的是传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集团为纽带的全球化分工体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通过适时引进外资,充分参与这种国际化分工,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期内受益颇多,也造成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拉大。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不仅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东部地区由于20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其制造业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实际意味着中国更多的地区将被纳入国际化分工体系。中西部一些投资条件优惠的地区将像上个世纪的东部地区一样,受惠于这种国际化分工深入我国腹地的趋势。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的武汉在中西部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武汉市政府及时提出把武汉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现代制造业中心的战略规划,这将促进武汉市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各种经济成份的齐头并进。事实上,武汉市一批产业规模和竞争能力居全国前列、经营国际化的大企业、大集团正在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也逐步浮出水面。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造纸印刷包装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正在成为“武汉新工业的旗帜”。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规模化经营的‘武汉制造’品牌产品,塑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企业”。
  因此,可以预料,随着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竞争力将在国际化分工中迅速增强,武汉市将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中制造业中心,再造工业中心辉煌。
  2、练好内功,理顺机制,打好基础,培育优势
  武汉在中部地区龙头地位的确立,最终要依靠自身练好内功,理顺机制,打好基础,培育优势。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外,还应进一步发展为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科教中心和金融中心。
  “中部崛起”战略不仅要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且要发展一大批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并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样发展科技教育就十分迫切。武汉高等教育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许多高新技术如光纤通讯、激光、生物工程、计算机软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今后主要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加速科技向经济的转化,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新体制。
  资本的商品化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巨大作用,使龙头城市对区域的影响不再单纯借助于庞大的制造业的领先地位,而趋向于依靠对资本的支配,形成对区域较强的参与和控制能力,从而起到地区经济枢纽的作用。因此武汉应进一步发展为全国具有重大影响金融中心。
  3、深化观念变革、加速转换政府职能,加快培育民间经济主体
  武汉国有企业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被学界称为“武汉模式”。然而武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始终都受到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基本体制的掣肘。现有的“一级所有,分级管理”的体制使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无法通过更为科学、合理、深入的产权改革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大实现了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突破,明确提出要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管理体制。
  市场战略还意味着培育市场主体。目前,内地和沿海的一个显著差距,就是市场化水平。市场主体不发育,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和资源配置的效率,都无法保证。在弱市场条件下,强政府往往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事实上,越是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意愿越强,这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着眼点,应该是加快培育民间经济主体,促进民间经济主体的成长壮大,逐步实现向“强市场、弱政府”的转变。
  4、拆除门槛,统一政策,形成有机的市场整体
  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它在中部地区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构建武汉经济圈的过程中,武汉要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提升城市的功能,把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和信息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区域大市场,尤其是有效的技术、资本、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是建设武汉经济圈的关键环节。
  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推进产权市场发育,以资本营运和大范围资产重组为基本手段,实施“大集团”战略,打破地区封锁,发展大集团,是提升城市经济圈竞争力、形成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巩固发展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工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市场功能和档次,继续完善武汉全国性的粮食、棉花、油脂大型中心批发市场,扩大城市圈特色批发市场,在江汉平原城市地区加强粮、棉、油、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是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地区经济特色的基础。充分发挥武汉金融辐射和服务区域的功能,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是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的突破口。发展技术市场,建设区域性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不断提高武汉城市经济圈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人才市场和力市场,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为突破口,加快人才培训和交流,可以优化整合城市圈人力资源,构筑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责任编辑:杨辉)

标签:武汉 发展机遇 经济圈 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