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格言 > 正文

品牌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订阅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中国国家地理》的成功是其品牌的成功,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它经历了品牌导入期和品牌成长期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品牌成熟期。从外在形态、期刊风格和办刊特色三个层面全面解读《中国国家地理》的期刊品牌,有利于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其品牌内涵与特色。
  [关键词]《中国国家地理》 期刊品牌 生命周期 期刊风格 办刊特色
  
  期刊品牌就是其媒介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整体的评价和印象,是公众对期刊最为直观的认知结果。期刊品牌是外在视觉与内在品质的完美统一,它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包括期刊标识、期刊风格、办刊宗旨、办刊理念、期刊编辑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期刊品牌本身是无形的,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实现其价值,一般可以分为期刊的外在形态和精神内涵两个层面。《中国国家地理》自1998年改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月发行量高达70多万册。它只用了13年时间就在期刊界构建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成为新中国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并且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次获选由《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评选的“中国标杆品牌”。
  
  一、《中国国家地理》品牌形成过程
  (一)品牌导入期(1998-2001)
  从1998年1月到2001年12月这四年时间可以看做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导入期,是它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它经历了改版和刊名的更换。1998年1月《地理知识》全面改版,立志要做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这可以看做是进入品牌导入期的标志。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解决了困扰它两年之久的刊名之惑。由于刚刚投入市场,还不为受众所熟知,受众对期刊品牌的认知度较低。这时的《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不大,知名度不高,更谈不上什么利润。当时杂志社一共只有9个人,并且对杂志将来如何经营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广告商、发行商当时几乎都不相信这本杂志能够在中国成功,这一时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可谓是内外交困。
  (二)品牌成长期(2002-2005)
  从2002年1月到2005年10月这三年多的时间,可以看做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成长期,也就是品牌知晓期。这一时期标志性的事件就是2002年1月“新疆专辑”和2003年9月“四川专辑”的出版发行。“新疆专辑”深受读者欢迎,全国上万个零售点几乎在一周内全部脱销,这一期可以看作是《中国国家地理》进入品牌成长期的重要标志。发行量逐渐增加,品牌逐渐受到认同,影响力日益扩大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随着《中国国家地理》的成功,2004年1月推出了它的青少年版――《博物》。在这一时期,期刊市场上出现了和《中国国家地理》定位相同的两本杂志,都明确要做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一本是由首都精神文明工程基金会主办的《文明》,创刊于2001年12月;另一本是2003年6月由文学杂志《山茶》改版而来的《华夏人文地理》(2006年6月更名为《华夏地理》),这两本杂志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品牌成熟期(2005至今)
  以2005年第10期为分水岭,可以看做是《中国国家地理》迈入品牌成熟期的重要标志。正是这一期杂志让《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明显的提升。2005年第10期“选美中国特辑”, 55万册一上市便很快脱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选美中国”抢购热潮。接着它出版了精装版和精装修订版,累计发行量超过300万册,创造了期刊界的奇迹,而且被翻译成了十几个国家的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售。《中国国家地理》随之也名声大噪,声名远播,“中国国家地理”一时间成为热门字眼。与此同时,市场上再次出现模仿者,如四川的《中国美食地理》、广州的《国家人文地理》,它们的刊名、标识都和《中国国家地理》极其相似,它们都直接受“选美中国特辑”的影响。另外,出版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模仿或者直接克隆“选美中国特辑”的盗版书籍。此时的《中国国家地理》已经进入了品牌知名期,成为名牌期刊。在这一时期,期刊品牌获得了竞争优势,更具有活力,拥有大多数受众的认知优势,并且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建立起品牌认同感和依赖感。
  这一时期《中国国家地理》在市场上迅速扩张,进行立体化经营,品牌向广度和深度延伸。2005年12月,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有限公司成立;2008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华书局合办《中华遗产》杂志;2008年7月,港澳繁体版诞生;2009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创刊;2009年7月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旅行版独家原创付费电子杂志――《行天下》。至此,《中国国家地理》已经形成一主刊、两子刊、两版本,同时结合图书、网站、手机、电子杂志、影视、读者服务站、会员俱乐部等多种媒介和渠道的多维度、全媒体品牌发展格局。
  
  二、《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外在形态
  企业识别系统CIS(Cooperate Identity System)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期刊品牌的经营运作中。企业识别系统CIS由视觉识别(VIS)、活动识别(BIS)、理念识别(MIS)三部分组成。期刊的外在形态就属于视觉识别,它要确定统一的名称、标识、标准色、标准字,并贯穿于期刊的包装设计,在视觉上造成冲击。《中国国家地理》的外在形态包括期刊标识、期刊名称、期刊开本、标准色、标准字等。
  标识(logo)是品牌区分的标志,也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受众识别。标识是期刊品牌的代表符号,传递着期刊的理念和价值。《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标记是一个红色半封闭式的矩形框,为CNG(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首个字母C的变形设计。这个标识简洁明快,颜色醒目,便于受众认知和记忆。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讲,排斥复杂,喜欢简单是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一种认知习惯。红色半封闭式的矩形框,不但很直观地标示出杂志的国籍是中国,也意味着立足于中国本土,以做中国地理为主,准确传达了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理念。它同时象征着看世界的一个窗口,表明杂志是打通读者通向外面世界的一个通道。C形红框和图片搭配成的封面显得非常和谐,而且具有视觉冲击力。“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宗旨,这也是它的口号。期刊口号是期刊品牌构成的重要部分,它往往以直接而简练的文字概括出期刊的定位,是品牌营销中最响亮的声音。
  《中国国家地理》采用的是标准16开纸(184х260mm),期刊名称是“中国国家地理”(CHINESE NATIONAL GEOGRAPY),这些都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地理”这6个字一般用黄色、红色、白色三种颜色,其中选择使用黄色居多,字体为横笔偏瘦的普通宋体。期刊名称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标识,是创建期刊品牌的基础。期刊名称不仅仅是一种称呼,它还有表明期刊性质、体现期刊风格、概括期刊内容的作用。可以说,刊名是期刊的眼睛,是期刊“灵魂的窗子”,“能传期刊之神的眼睛,能从中窥见其灵魂的眼睛”,它赋予杂志以活力和灵气。期刊名称还起着重要的导读作用,成功的期刊名称能使读者在看到刊名时产生“一见钟情”的效应,对读者产生微妙的心理感应。《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刊名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大气、一种严肃、一种权威,曾有人表示,“从感觉上讲,《中国国家地理》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层次的权威性。一本杂志能冠以‘中国’和‘国家’这样的‘字眼’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而且刊名和其定位非常吻合。
  
  三、《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精神内涵
  (一)期刊风格
  期刊风格是期刊品牌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命力所系。风格是一个文艺理论概念,期刊风格显然有别于文学风格,但是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期刊风格是编辑独创性的表现。如果一本期刊没有自己的风格,期刊就不会有生命力。正如邹韬奋所说的“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期刊的风格是蕴于内而见于外的。《中国国家地理》具有苍然凝重、浑厚大方、严肃权威的风格。它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内容上立足中国本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向受众传播地理科学知识,让地理成为一种谈资、一种话题,极力体现地域之间、文化之间、风俗之间的差异之美。
  (二)《中国国家地理》办刊特色
  1.内容的原创性
  原创是期刊在市场上生存之根本。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国家地理》为了保证内容的原创性,建立了互联网检查制度,把每期的大标题、小标题、关键词、引言作为互联网搜索的关键词,一经发现相同或者雷同,就一定会撤销该选题,这保证了杂志内容的独一无二。为读者提供原创、有价值的内容是《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原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中国国家地理》对一些老题材的报道,往往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介绍。例如2003年第4期的《沙尘暴――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章从沙尘暴的诸多益处进行解读,颠覆了认为沙尘暴一无是处的固有观念。
  2.立足中国本土,关注西部地区
  立足中国,挖掘中国地理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题材,这是《中国国家地理》的一大特点,也是和美国《国家地理》在内容选取上的巨大差别。美国《国家地理》往往是全球化的视角,内容涉及全世界,而《中国国家地理》则把视野主要放在中国。关注西部地区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另一大特色,尤其是对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新疆、西藏等几个省份特别钟爱。例如关于四川题材,就做过“四川专辑”“新天府专辑”(上、下)等专题报道。除了专辑报道,平常零散的内容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题材涉及中国西部。
  3.期刊视觉化
  图片可以准确地表达地理科学的内涵和时代感,让读者享受感官的愉悦,引发其阅读、求知的欲望,分享科学的魅力。因此,图片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内容编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片版面往往多于文字版面,常常会占到整个版面五分之三,并且图片作为独立的表现语言,还符合读图时代读者只看图片不看文字的习惯。《中国国家地理》要求编辑必须对每张图片进行图片说明,并且要为图说制作小标题,方便读者观看和理解图片。
  4.平等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科普含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而《中国国家地理》彻底改变了这种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中国国家地理》正是以一种与受众平等的方式,来传播地理的科学知识。例如改变了文章中采用第三人称的说教方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强调现场感和亲切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受。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一下拉近了期刊与读者的距离,把读者与采编人员放在了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种平等的传播方式。
  5.紧跟社会热点话题
  《中国国家地理》把选题报道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结合起来,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国家地理》在地理中注入了新闻时效性的意识,以新闻为由头,通过新闻事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传递。它探索出了“事件+知识”“人物+知识”和“由头+知识”的模式,但绝非简单的报道,而是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背景上探索热点话题背后的自然和文化原因。“热点”只不过是一个由头或引子,其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探寻中展现出来,这也正是读者所期待的。
  6.突出典藏性
  互联网时代,提供资讯和信息的期刊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落。《中国国家地理》同时具备时效性和典藏性,并且突出典藏性,在某种程度上典藏性远远大于时效性。《中国国家地理》每年岁末都要推出全年的典藏版,全年12本杂志,放到一个精美的盒子里,这已经成为它的品牌特色之一。《中国国家地理》的过刊具有很高的典藏性,对读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一些2000年左右的过刊已经卖到了100元左右一本,甚至更高,旧刊之所以如此昂贵恰恰源于其收藏价值。
  (作者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电网报》编辑中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 营销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9.
  [2] 徐柏容.期刊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191.
  [3] 李志华.地理记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34.
  [4]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55:79.

标签:国家地理 中国 视角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