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格言 > 正文

【诗词中所呈现的书画艺术探析】赞美书画艺术的诗句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诗、书、画这三门姊妹艺术是形影相随,形神相依,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诗词形象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论。优秀诗篇能够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所描绘和创造的艺术境界里,诗词撇开写景,不重视典型环境的描绘而单纯地抒情,则容易流于空乏,缺乏艺术的感染力。诗词中呈现的鲜明形象、优雅意境、情景交融,是诗篇中必不可缺的。书画创作中亦如此。
  关键词:诗词 形象 意境 书画艺术 探析
  
  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十分密切,至古就有“书画一体”“书画同源”之说,而诗与书画关系也是十分密切,它们的意境相似,艺术上本质相通,它们都要求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至高境界。因此说,字为心画。历代大家中诗、书、画三绝的不在其少。唐代书画家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归乎于用笔,故善画者多善书。”“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远须八法通”,“黄山写字如画竹,苏东坡画竹如写字”,“未曾学画先攻书”等等。这都阐明“书画同源”这一观点。
  苏轼在《书摩诘蓝天烟雨图》中说:“味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意在论述着“诗画本一律”这一观点。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书画大师吴昌硕的:“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两行诗,一语道破了诗、书、画三者的关系所在。看来诗、书、画这三门姊妹艺术的确是形影相随,形神相依,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一、诗词中所呈现的鲜明形象
  诗词所求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思维。它是作家从观察生活、汲取素材到塑造艺术形象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活动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研究之后,选取具体的感性材料,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采取集中概括的方法,塑造完整而又富有意境的艺术形象。而书画艺术家也是如此,在大自然当中截取最能代表思维情感的事物进行汲取并加以高度概括,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诗词形象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论。如曹植受到曹丕的欺压,被逼迫写出来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说兄弟之间不该互相倾轧。但它不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说出,而是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展示具体的生活画面和感人的情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意愿。不仅言之有理,而且动之以情。再如20世纪20年代中期诗人、画家闻一多借用绘画艺术对客观物象进行细致描绘的手法,试图把诗歌艺术形象化为绘画艺术形象,以鲜明的可见度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
  在《忆菊》诗中,诗人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的技法描绘了菊花的千姿百态。在读者的视觉就会浮现出这样一种画面:长颈的虾青瓷瓶里插着镶着金边的绛色鸡爪菊;六棱的水晶瓶里插着粉红色的绣球菊,紫藤仙菇篮里攒着倒挂着一饼黄心的懒慵慵的江西腊;守着酒壶的是长瓣抱心的白菊,陪着鳌盏的是密瓣平顶菊。这些花有的未放,有的将放,有的半放,有的盛放,诗人精细地描绘了花形花貌、花神花情,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绛色的鸡爪菊镶着金边,花瓣细长边缘呈钩状,花形松散;粉红色的绣球菊是碎瓣的,花形紧密,毛茸茸,十分可爱;懒慵慵的江西腊垂着头,花瓣遮不住一饼蜂窠似的黄心;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握着的手,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此外,有的花形长瓣抱心,有的密瓣平顶。诗中描绘的这些菊花或俏丽或妖憨,使人感到形象逼真,妩媚动人。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诗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感觉,用“冰封”和“雪飘”写出“北国”冬季的风光,“千里冰封”是静景,“万里雪飘”是动景,静动交织,使北国雪景显得雄伟壮丽而又生机勃勃。“银蛇”与“蜡象”要和上天比高低,这里的描写既有真实情感,又有丰富的想象与形象,采用拟人的手法,不仅写出祖国河貌,又写出它的内在气魄;祖国不仅雄伟壮丽,而且生机勃勃,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斗争的精神体现。这说明诗要创造美好形象,缺乏形象或形象不够鲜明生动,自然不是好诗;但单是有了形象,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也是不能成为好诗篇。
  二、诗词中所呈现的优雅意境
  诗词与书、画一样都要有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景象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优秀诗篇能够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所描绘和创造的艺术境界里,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引发丰富联想,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汲取思想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宋代诗人梅尧臣曾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之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代诗评家严羽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主张诗歌必须“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诗人袁枚主张诗歌应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直到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境界”说。他们的说法虽然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意思则是一致的,都认为好的诗词必须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向读者展现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事实上,凡是优秀的诗篇,总是能够把读者引入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绚丽;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放;杜甫“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的悲凉;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萧瑟;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清冷。再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作品,温文尔雅,清劲而秀美,欣赏这样的优秀艺术作品时,往往使人联想到一缕缕平和的春风或一阵阵温柔的小曲,从而产生一种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意境。还有张旭的狂草作品潇洒放纵,刚劲峭拨,往往令人联想起奔腾黄河,从而产生豪迈旷达的艺术境界。诗人闻一多也是如此,他一扫以往诗人画家借菊花开抒发个人情怀的笔调,几乎用尽一切美好的词汇描绘菊花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借咏菊来抒发个人的情怀,用诗画题材翻出了“我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赞美”“我如花的祖国”的新意诸如此类的多种境界,都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描绘创造出来的。由于它具有典型特征和普遍意义,因而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境界,才真称得上是“诗中有画”,意味深长,才能够流传千古而不朽。
  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不仅展现出一幅独特的场景,而且潜存着深刻的含义,陆游词中描写的梅花是孤独自赏的。它在断桥边开放,寂寞“无主”,更受风雨摧残,并坚信它的“香”能存留下去,诗人主要是采取寓情于景、借物言志的写法,但在陆游的笔下,梅花却已经与诗人融为一体,化作了诗人自己。既反映了诗人的人生遭遇和性格特点,也表现了诗人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再分析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既塑造了梅花在冰冻严寒中凛然无畏的勃勃英姿,坚冰不能损其肌肤,风雪无法掩其俊俏,同时又描绘出梅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的情操。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则更具有深刻含义。它是一曲鼓舞革命斗志、歌颂高尚情操的赞歌。而闻一多《忆菊》诗中的“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春酿衣绿,秋山衣紫,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体现出诗人对祖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的赞美,表达出诗人的满腔爱国热情。
  优秀的诗词,总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在生活的土壤里孕育和产生。诗人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是为了鼓舞和引导人们走向更新更美的生活。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如此,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对大自然的陶醉。
  三、诗词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
  诗词要有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情感。汉司马迁曾说过:“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罗马诗人尤维利斯有句名言:“愤怒出诗人”。这类说法虽然曾被某些人认为有些片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确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写诗要有强烈的情感。我们可以说:虽然诗歌并不全是“发愤”之作,但却都是抒情之作。离开了情,哪里还会有诗的存在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事实的确如此,即使从表面看起来全是写景的诗词,也无不注入诗人的情感。只不过它表现得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罢了。很多抒情诗都是采用抒情的手法,即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由描绘客观景物入手,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幅送行的画面,诗人虽然只是把当时情景如实地叙写出来,并无一句直抒胸臆的话,但是我们从他所描绘的画面中,却仍然能够感受到他那依依惜别的深情。如闻一多《忆菊》诗,诗人对檐前阶下篱畔圃心菊花的色,处理是略施淡彩,轻拂丹青;勾勒出这些远景的菊花是使用浅浅的黄、白、绿、紫这几种清淡的颜色。一方面是表现诗中画面的空间位置,富有立体感;另一方面也衬托出变色菊的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在色彩上做到和谐统一,读者不仅从诗中体味到灿烂的景色以及作家的情感,同时也感到情景交融、韵味无穷,体现了作家的情怀。
  我们可以这样说,抒发欢乐、喜悦之情的优秀诗词是很感人的。当我们读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漫卷诗书喜欲狂”时,会和作者一样激动不已。
  优秀的诗词必须具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又来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诗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心灵受到震动,感情激荡不息,才能有感而发而为诗词。诗人如果对客观现实冷眼旁观,对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即使他有再高的写作技巧,也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篇来。
  诗词要借景抒情。撇开写景,不重视典型环境的描绘而单纯的抒情,则容易流于空乏,缺乏艺术的感染力。古人论诗,认为意境的产生,是由于情与景的结合,主张情景交融。明代诗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之诗。”人们平常说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诗词的创作如同书画创作,都是靠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意境来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才能称得上优秀诗作。诗、书、画这三门姊妹艺术是形影相随,形神相依,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诗词中呈现的鲜明形象、优雅意境、情景交融,是诗篇中必不可缺的。
  
  参考文献:
  [1] [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民燕.唐诗三百首注译[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3] 石磊.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5.
  [4] 姚淑英.诗画艺术融汇典范[J].松辽学刊,1990(3).
  [5] 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2.省略

标签:探析 诗词 呈现 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