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告词 > 正文

探讨城镇建设中的人居环境: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目标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人居环境建设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对人们的心理、情绪等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人居环境的选择时,要按照现有条件选择最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城镇人居环境的意义,探讨了城镇建设中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城镇;建设;人居环境
  Abstract: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related to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level, on people"s mental, emotional, and influenc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when the choice, want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prob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town; Construction; Liv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居环境一般指人类从事或组织活动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人类进行聚居生活, 因而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更是人类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一、城镇人居环境的意义
  人居环境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生存环境,包括提供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物质、能量以及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经济关系。在地域空间上,作为人居环境地域空间层次的有机构成,小城镇在物质组成上既具有人居环境系统的共性,也存在着有别于城市、区域等人居环境其他层次的特性。
  根据地域范围和研究角度不同,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指一切与小城镇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无形空间。它包括小城镇人居硬环境和城镇人居软环境两方面。前者是指为城镇居民所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统一体,包括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景观生态环境四个部分。后者是小城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所形成的社区人文环境,如邻里关系、生活情趣、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
  二、城镇建设中的人居环境
  1、自然环境因素的选择
  (1)气候因素:气候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它主要通过温、风、雨三因子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
  (a)温度:主要是太阳辐射引起的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与太阳入射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即高度角有关。这就是随纬度增高,太阳高度角减小,吸收的辐射能减少,气温下降,一般纬度每增加1°,气温也下降1℃。反之,气温升高。综合吸收与失散热量的结果发现:低纬度区,热量吸收超过失散;高纬度区失散超过吸收。 只有30°纬度区, 热量收支平衡, 略有赢余。这也许就是30°纬度带附近,人类文明遗址较为集中的重要原因。相对稳定而平衡的温度条件,成为最适宜生物繁衍生息和人类居住的地方。
  (b)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是运动的空气。而空气流动是气温引起的气压差异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70%以上面积是海洋,由于海陆的物理特性差异,大陆与海洋之间形成特殊的大气环流。从风这个气候因子分析,地处北半球的中国境内,人居环境选择上以背北季风、迎东南季风为利,尤其是夏季温热的南方,建筑朝向以南偏东为吉,并应随纬度降低而偏东角度增大。 相反, 在北方气候条件下以冬季寒风、春秋“沙尘”为主要矛盾,故在建筑朝向上应选择与西北季风成垂直的西南 “热轴” 为佳, 随纬度增高而南偏西角度增大,以南偏西45°为限。同一纬度带内,人居环境就通风纳凉和湿润透气条件而论,以东南为最佳,可获得海陆风和东南季风双重优势。
  (c)雨:即大气降水,是地面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成为人居环境优选的气候原因。气候因素,除了以经纬度有水平分异外,还受地面海拔高度的影响。山体只要有500米左右高度,就会出现较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2、地形因素:地形,是地球表面起伏变化的形态。地形也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台地和平原等类型。 《阳宅十书》中讲:“人之居地,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若大形不善,纵内形得法,终究称不为上宅。”这就道出了地形环境的重要。
  3、地形地貌因素。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变化,地形具体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以及盆地五种类型,地形条件的选择也是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的因素之一,地形的选择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形,地形较矮的山地及丘陵地区也可以作为人类居住的地形,但总体来讲平原地形是人类居住的主要类型。地貌是地面形成形态及成因、组成发展的综合趋势的反映,从地貌学来讲,地貌的选择就是要选择在布局上要选择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
  4、水文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泉,故在人居环境选择中尤为重要。在自然环境选址中主要看地上水的水系布局。凡水面广大、深渊,水流屈曲环抱,必有佳地。在平原地区,凡水系交织汇聚之地,为气融注之处,可择高亢之地作为建筑基址。
  5、植被与土壤条件。植被的生长茂密与否是本地区自然生态质量的最为直接的反映,植物生长茂密,可以有效防止本地区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保护人类生命,而且植物生长茂密,本地区的空气质量也较好。土壤条件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土壤条件好,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土壤条件状况好,更有利于本地区的农作物生长,保证本地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满足。
  三、人居环境的经济性分析
  我国政府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要求,也是保证我国能源等能够长期有效利用的保证。人居环境的经济性,主要是指在生活中要贯彻节约型社会的方针,要实现节能、节水、节地等,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人居环境选择的开发成本。在进行居住环境选择时,要保证居住环境的档次性,不要将各档次距离拉的太大,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多重要求标准下,更要保证各居住环境的档次性,有差距可以,但要将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对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经济性的原则,要严格按照国家“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进行建筑物的建设。
  四、人居环境人文性的继承发扬
  人文环境的选择要注意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人居环境的人文性的体现不同,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活环境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福建地区的客家土楼、北京的四合院一样,都是各自地区居住环境人文性的一个体现,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都是各自地区生活环境的代表性特征,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进行人居环境的选择时,要注意把各个地区的优良的建筑文化艺术特色进行继承及发扬,解决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建筑物的趋同性,体现出艺术特色。
  五、城镇人居环境的规划策略
  1、城市设计的内涵。不同国家对城市设计的内涵认识不同,像美国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而我国的城市设计人员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城市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设计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本质上来讲,城市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根据人类的居住环境进行的一项城镇化发展的工作。
  2、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在进行城市设计工作时,要贯彻以下原则:首先要做到城市化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需要,要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城市化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我国发展的国情,要符合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城市设计要合理利用土地等资源,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人居环境的效用价值分析。人居环境的建设价值,主要表现在在城市设计环节上,对本地区的土地等资源是否做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是否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本地区人民群众对此项建设工程的认可度,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来对人居环境进行价值分析。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监控指标, 是掌握城市建设进程的有效手段, 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因此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需要理论界、 产业界、 政府各部门做出更多的投入与参与,团结和联合社会上有志于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人士们,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不断地开展研究工作, 不断地提高研究质量, 不断地做出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为有关部门决策服务,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火兴. 创造适应人居环境的城市规划[J]. 福建建设科技, 2011,(05) .
  [2] 杨先艺. 论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J]. 理论月刊, 2004,(07) .
  [3] 周学红.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探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
  [4] 邓平,周波. 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探索[J]. 四川建筑, 2003,(03) .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标签:城镇 人居环境 探讨 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