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告词 > 正文

【嘉峪关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嘉峪关市自1971年列为省辖市以来,在人口、经济、社会城市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城市化质量提升缓慢、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突出、城市聚集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仍制约着嘉峪关市城市化发展。基于此,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合理引导产业聚集,成为提升嘉峪关市城市化水平和质量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聚集;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1-02
  
  一、嘉峪关市城市化现状分析
  嘉峪关市自1971年列为省辖市以来,在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化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人口城市化方面,1978年,嘉峪关市总人口8.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万人,城市化率为69.9%;至2010年,总人口增至20.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5万人,城市化率90.3%。随着城市人口城市化规模的增加,城市人口就业结构也由1978年的19:68.5:12.5调整为2010年的9.3:53.5:37.2,符合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镇人口规模增加,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的普遍规律。在经济城市化方面,1978年,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713万元,至2010年,GDP总量达144.4亿元,自2005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省第10位。地区性财政收入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千万增至2010年的26.1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也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9:60:31调整为2010年的1.3:80.3:18.4,呈现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在社会城市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2010年,嘉峪关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6.37平方米,城市煤气、自来水入户率均达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1.16元,居全省第2位。
  二、嘉峪关市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城市化质量提升问题
  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了关于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按照诺瑟姆对于城市化阶段的划分,当城市化率介于0―30%之间,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此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当城市化率介于30%―70%之间时,为城市化中期阶段,此时工业进入发展腾飞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当城市化率在70%以上,为城市化后期阶段,此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嘉峪关市2010年城市化率达90.3%,若按诺瑟姆的划分,嘉峪关市已进入城市化后期,但是,2010年,嘉峪关市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足20%,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应占到60%以上。嘉峪关市第三产业较低的产值,说明嘉峪关市当前城市化发展仍主要以工业推动为主,城市化质量不高。另一方面,较高的城市化率最初形成于嘉峪关市成立时独特的行政区划,1978年,嘉峪关市的城市化率就高达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比同期全国城市化率高出52个百分点(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7.92%)。特殊的行政区划以及近年来以酒钢为主的重工业推动之下,嘉峪关市的城市化率呈现一个“虚高”状态,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脱节,城市化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问题
  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一定的工业化水平又对应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10年,嘉峪关市人均GDP达10163美元,按照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嘉峪关市介于6373~11949的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工业化高级阶段,一个地区的产值结构应该为一产比重小于5%、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2010年,嘉峪关市产值结构为1.3:80.3:18.4,第二产业“畸高”与第三产业“畸低”的状态说明嘉峪关市产业结构转换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工业绝对推动阶段,这与嘉峪关市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
  城市化发展质量还可以通过三次产业转移中的两大指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移来考察,通常情况下以结构偏离度来衡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移是否同步:
  一般而言,若结构偏离度为零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移协调;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就业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移越不同步、不协调。2010年,嘉峪关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87,说明农业产业GDP比重下降幅度大于农业就业比重下降的比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未能转移到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54,说明嘉峪关市工业GDP增长幅度高于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幅度,嘉峪关市属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机器排挤工人的趋势较为明显;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55,说明嘉峪关市第三产业产值增幅低于就业比重增幅,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较低,没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城市质量的提升作用。
  (三)城市聚集经济效益低、辐射带动功能弱的问题
  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突出特征,城市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吸引各要素向城市地区聚集,发挥强大的聚集经济效益。嘉峪关市城市聚集经济效益较低主要表现在城市产业结构上,在嘉峪关市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第二产业产值占82.1%,说明嘉峪关市主要以工业聚集为主,工业内部又主要以冶金工业聚集为主,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呈现出典型的地方化经济效益,而地方化经济主要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为特征。同时,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占GDP比重不足20%,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信息、交通运输等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经济的重要表现,能发挥更高的聚集经济效益。嘉峪关市明显的地方化经济特征决定了嘉峪关市聚集经济效益较低。城市聚集功能低,制约着城市“磁场效应”的发挥,嘉峪关市向周边地区和郊区蔓延和辐射带动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很难形成良好的聚集和辐射带动机制,无法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城市化。
  (四)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乡村城市化不能同步发展问题
  乡村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分工加深的必然产物,是乡村与城市居民共同继承、创造和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缩小并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2010年,嘉峪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41.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12,二元经济结构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嘉峪关市农村工业化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形成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城市化的推力,农村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无法和嘉峪关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同步。
  三、促进嘉峪关市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无论是近代还是在现代,国家工业化都导致了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伴随这一聚集过程的是产业的空间聚集和产业结构转换。工业化实质上是一个由工业领域的革命逐渐向其他产业领域推进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农业的技术基础,推进了机器在农业上的广泛使用,建立了“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本身是机器生产的普遍化过程,使工业技术条件改善,工业向纵深发展;最后,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当工业的分工和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间的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嘉峪关市自建市以来,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95.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3.44亿元,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9%;全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39.28亿元,实现利润20.16亿元,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整体效益大幅提升。但是,嘉峪关市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比较而言,总体上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态势,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冶金工业为主,而以酒钢公司为主体的冶金工业发展,则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生产技术升级、产业链纵深延伸等问题;新兴工业发育不足,工业结构较为单一。基于此,嘉峪关市当前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冶金工业发展能力,促进冶金工业生产技术升级,强化嘉峪关市冶金工业质的提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不锈钢及钢铁延伸加工业,以博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煤电及化工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符合嘉峪关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嘉峪关市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催生等多种举措,促进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向更高层次提升。2010年,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69亿元,增长5.9%。但从总体上来看,尽管嘉峪关市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但与全市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过小、比重偏低、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竞争能力还不强等问题:2010年,嘉峪关市服务业的比重仅占GDP的18.4%。这与嘉峪关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不符,第三产业发展已不能适应嘉峪关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且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嘉峪关市服务业增长速度除2003年外均低于GDP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已经从2002年24.8%缩小至2010年的18.4%,平均每年缩小1.4个百分点。另外,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加快改造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发展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嘉峪关市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改进政府投资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步实现趋于合理的经济结构。
  (三)合理引导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增强城市聚集功能
  产业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城市聚集经济具体是通过产业聚集来实现的。合理引导产业聚集,要求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促进集群创新。在进行产业集群规划时,应以现有的或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当前,嘉峪关市依托酒钢,以嘉东、嘉北、双泉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为产业聚集创新创造有利的政策工具:如为雇佣技术人员提供补贴、进行风险投资、产业研究动态计划、促进中介机构的形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贷款等,引导嘉峪关市产业合理聚集。并在产业聚集的基础上,以三个工业园区为载体和纽带,发挥城市和工业的聚集功能,辐射带动三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嘉峪关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1.
  [2]嘉峪关市2011年统计年鉴[M].2011.

标签:嘉峪关市 城市化 对策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