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电影独立日观后感

时间:2017-03-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抱歉,我迟到了――《独立日:卷土重来》影评

觉得要是不写篇千字文,就是对不起那段一直在独立日吧、独立日2吧、独立日微博和三大票吧刷消息、在IMDb、Metacritic、Rotten tomato跟踪评分的日子,对这部电影自从2013年传出要拍的消息后,我的跟进就没有停顿过。虽然现在票房扑了、口碑崩了。

“对不起,让你们等了20年”,这是独立日官方微博在电影上映前的一句宣传语。在第一部独立日上映1年后我才出生,所以我并没有等这部电影20年,我大概是在五年级时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第十放映室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其中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城市被毁后,由威尔史密斯扮演的空军上尉史蒂文希勒所在的黑骑士中队对洛杉矶上空的“城市摧毁者”级(我喜欢这样称号)飞船发起反击时,一位被称为牧师的飞行员在无线电中说到“此次任务目的何在,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此时此刻,黑骑士将再次胜利。”,紧接着机群飞出云层,整个飞船还是未能完全进入战斗机飞行员们的视野(它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让飞行员们惊讶,也让那个刚刚十岁出头的我惊讶万分,之后是一段可以被称为视觉奇观的空战,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在第一次看到这等场面的空战时而不去感慨:当时代表人类航空工业最高水准的F18战斗机被吊打,不能伤对方分毫。即便在当时(独立日1已经上映12年了)我已经见识过《后天》速冻纽约,《变形金刚》在洛杉矶大打出手,但我依旧认为这段场景的震撼力毫不逊色。之后,我又完整地看过这部电影4遍,。

如果让我评价一部电影,我会在评分时会让电影的影音效果占很大比例,因为我认为电影首先是一项有关光和声的艺术,而现代电影就要是用现代手段来实现的艺术,因此在商业片中使用各种各样的电脑特效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只要一部电影在别的方面还说的过去,我绝对不会用“无脑特效”的评价就把一部片子打低分,更不会把那些去观看这种电影的观众也形容为“无脑,被骗买特效”我也更是鄙视那些在贬低别人却同时自夸“不傻,不会上当”的人,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电影是对所有人来说都值得的,至对我来说一部有着上乘影音的作品我是不会吝啬一张IMAX的。(当然电影作为艺术必须有所表达,这是底线。不然直接0分。)

说了一堆废话,现在切入正题,我对影片评价标准:影音效果30%,叙事及人物刻画40%,影片结构、节奏20%,续集电影的承上启下或者原创电影的原创程度10%。按照这个标准我对独立日2的打分是27、20、8、8,总分63可以及格。

之前说了太多废话,都快憋不住了,赶紧先吐槽下,事先听说电影节奏太快所以先看了剧透再去的影院,但是还是跟不上,这节奏简直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快了(一个太字扣1分)。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他的电影我看过不少,多数时候我都是感觉节奏稍慢有些部分甚至可以用冗长形容,然而出乎意料这次他的影片只有2小时时长(实际好像还不到),而且他影片前5分钟就已经让前作的大多数主要人物出场了,同时又介绍了少量新的人物,如果没有前作基础,这么多人脸直接叫观众记忆混乱(脸盲杀手?),然后半小时的前戏介绍了其余角色,老总统的一句they are coming back和奥肯博士从植物人状态苏醒宣布前戏结束,至此导演已经让8个前作角色回归(1996年时任总统的惠特莫尔、他的女儿帕特里夏惠特莫尔、史蒂文希勒上尉继子迪兰希勒、他的母亲也就是史蒂夫的妻子、第一部的通信工程师大卫莱文森、他的父亲、第一部51区科学家奥肯博士、他的同性伴侣艾萨克博士)。然后又介绍了9个新角色(2016年美国女总统、地球防卫主管美国亚当斯将军、女心理学家玛索、刚继承大位的非洲军阀、一直向大卫讨钱的美国政府审计官、帕特里夏未婚夫杰克、杰克的哥们儿(基友?)查理、月球基地中国主管蒋劳、他的侄女中国飞行员蒋雨),希望我的介绍能够帮助那些还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

必须承认的是在好莱坞一线导演中,即便是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也很少拍群像电影,罗

兰有着最丰富的人物群像塑造经验,独立日1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此(第一部有三大主演工程师大卫莱文森、总统惠特莫尔、飞行员史蒂文希勒),但这次罗兰简直是失去理智,在这边片子里很难说谁的戏份最长,每个人出来说一句话,镜头切走,然后再来,剧情就这样前进,只能说没个人的戏份都不少,至少都有十分钟,。要说主角已经不能从时长上看了,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看,主要有已经当上地球防卫署局长的大卫、老总统惠特莫尔、他女儿帕特里夏、和四个飞行员(看作一个人吧没必要分开了),恕我直言不是看不起导演的群像塑造能力,但是有这么多人即便三小时片长也不够你进行刻画啊,主配角加起来要有20个,我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有能力把每个人都刻画一遍,即便是斯神和卡神也不行,如果说第一部是通过几个主角的视角讲述外星人入侵这件事,那么第二部就是在通过外星人卷土重来这件事讲了一堆人,叙事和人物塑造只能20分不能再高了,如果我没看过第一部再扣10分,如果不是罗兰导演,别人更没这个能力再扣8分。

我不太相信罗兰自己会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虽然这是他的第一部续集电影),在我看来独立日2的片长是3小时,不管以后发行导演剪辑版会不会加长,但我自己在心里笃定这是一部3小时电影,我有很多理由支持我如此宽慰自己:比如预告片里的一些情节没有出现、比如老总统讲话讲的还意犹未尽镜头突然切走、比如大卫为何在亚当斯继任总统时悻悻而去却没有交代、再比如一些感情戏酝酿的不够充分??这些理由太多太多,而且完全不是罗兰这样的一线导演该犯的错误。根据电影投资方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以下简称FOX)的种种表现来看,我同样也有理由怀疑,他们为了收益的最大化,不惜删减三分之一片长,换取剧场版可以在院线得到更多的排片量(试想3小时的电影一天最多放3场,2小时的电影则可以放5或6场)。我不能理解FOX对这部电影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前作独立日1的票房是1996年北美、全球双冠,在当时的影史上是仅次于《侏罗纪公园》的历史亚军,将罗兰艾默里奇这个本来在好莱坞不受待见的德国导演捧上一线,使主演之一的威尔史密斯得以在之后的《黑衣人》中大显身手,为他成为现在为人所称的“史皇”奠定了最初的基石,可是呢?FOX现在不愿意请史密斯回来了,因为他太贵了,好,FOX放弃为这部续集请回当年主演之一、现在拥有极大票房号召力的史密斯,情怀扣1分,票房扣1亿美元。之后FOX在现在这个好莱坞A级制作成本普遍达到2亿美元的时代,给予这部续集投资仅为1.65亿美元,要知道20年前第1部投资已达7500万美元,考虑通胀折合现在1.2亿美元,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A+制作,全球赢得8亿美元票房奇迹(今12亿美元),赚的个盆满钵盈,而续集完全没享受到相应待遇,沦落A-级别,罗兰抓心挠肝啊,我是享誉好莱坞的“灾难片大师”,你不知道我做电影要满屏特效很烧钱吗?好吧,你不给,蒙牛、QQ、twizzlers糖、HANMILTON表我可以给你打广告,快给钱,好的成交,于是影片前半部分3D效果出众,尤其是WashingtownDC作为城市背景都带景深,再看看影片最开头的星云多绚烂壮美啊,到后半部分,唉!钱还是不够,算了2D后期转制3D吧。什么?飞机不能渲染太多,租不起服务器的钱了,好吧不要大战了,你就造一个怪兽我们就打他就好了。编剧们,你们多搞些感情戏,现在的小青年喜欢这些,特效没了,剧情不能空,多想一些向第一部致敬的镜头,老观众也要照顾到。FOX看后,你这样不行啊,咱们要提高特效密度,要提高排片量,这样才能挣大钱,剪了吧。罗兰,我是大师,剪了坏我名声,我不干。FOX,你还想不想拍第三部了?

罗兰在拍这部戏时明确表示“我在拍一部新电影,只是用了些老演员”,因为他又说“我不喜欢续集电影,包括独立日2,所以我必须把它当做一部新电影来拍”和“我拍摄独立日2的唯一动力在于特效技术的进步,这能让我实现第一部中受限于技术不能实现的画面”,听听吧,导演一赌气我拍的哪是什么续集,你们要理解这是一个HD特效补丁包,所以其它的我就剪了。果不其然,罗兰在独立日2失利后,马上卖了一部新剧本《月球坠落》,这才是他想干的。片尾确实留下了第3部的铺垫,但是真的会有第3部吗?噢,忘了谈编剧,第一部编剧迪安德夫林在定下“外星人卷土重来”这一主体脉络后就走了,去写《地磁风暴》

去了。

这部电影万众瞩目,唯独片方和导演、编剧没能拧成一股绳,所以首映礼之后,媒体口碑还勉强及格,正式公映后观众打分直接断崖式下跌。原因就是你们剪了太多,节奏就10倍速前进,绝对不会让观众记得自己刚看的是什么。若不是整体结构还在,而且高潮迭起(废话,除了高潮都剪了),影片节奏8分都不给。

情怀,谈起来就比较轻松了,威尔史密斯没回归扣1分,不过还是惊喜地在电影中露了两次脸。还在影片中把他老婆害死了再扣1分,因为她的死完全可以设计一个泪点的,如果节奏慢点,让观众情绪发酵一下的话。然而片子太快直接过了,就这么把一个从第1部熬过来的角色给浪费了。至于老总统又进行了励志演讲,人群还没聚拢,可惜镜头就切走了,不过冲着后来的女儿伴飞那段就不计较了。20周年庆典上,设计了一出老总统和与当年的参联会主席已经坐在轮椅上的格雷将军的深情对视的戏也是相当不错的。还有亚当斯将军进行战前部署和结尾字幕升起时,第1部中配乐师大卫阿诺德所做的经典旋律再次响起时,除了“敬意”我找不到别的词。

罗兰艾默里奇依然稳居灾难片大师的宝座没有动摇,他虽然不像卢卡斯和卡梅隆那样去革新视效技术,但是他对视觉效果的掌控力依然在好莱坞无出其右,同是视觉系导演迈克尔贝只知道炸炸炸和仰角旋镜,扎克施耐德只知道慢镜头和定焦移镜,但是罗兰的定位镜头和跟踪镜头无论那个人称都运用的出神入化,即便是在大规模空战这种极度复杂的运动场景中。而且相比较于2014年成本差不多的《哥斯拉》中的怪兽,蜂后的现身时间和细节描写也足够让怪兽迷们过瘾了。片中罗兰展示了他头脑中的虫洞,虽然可能不会像《星际穿越》中那样符合科学,但是就其视觉形象而言相当漂亮,宇宙的空间拉伸与扭曲被艺术化的展现了出来。还有飞船降临时,虽然缺失了第1部中来自未知的恐惧和压抑,但是在铺天盖地的毁灭面前,即便路灯短路这种细节也没被放过,这种特效中的层次感是罗兰艾默里奇的大场面的真正精髓。在影音效果上,扣了3分,1分是飞船飞掠月球时,太空中不该有声音,在IMAX厅却偏有一个很带感的重低音振动,1分是有一个月球远景镜头飞机的形状似乎过大了,1分是最后51区看到飞船升空离去,那个画面有些假,当然没人知道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大家伙,从远处遥望是种什么画面。个人认为当蜂后奔向51区时,脚步的重低音真是逼真至极,还有不得不说的迪拜砸向伦敦,一个画面值回票价。

第1部独立日是科幻片中的经典,很多人指望着2去超越,第1部是开启了好莱坞CG技术的先河的标杆,很多人指望2更高,虽然独立日2在这个要求下失败了,而且输地一塌糊涂。它没能超越,但它却在延续,它没能更高,但它仍是一流。真的,虽然我只给63分,但我很欣慰看到了独立日有了一个在它自己世界上的延续,套用一个常用在漫改电影上的词“universe”,感谢导演和编剧们的努力,为我们打造了另一个世界上20年的时间,为了2的剧情与1衔接,电影官方设立了一个网站thewarof1996,在这条时间轴上:

1996年,第一次大战。

1998年,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成立了太空防卫署(ESD)负责开发外星科技,大卫莱文森任局长。

2000年,由于拉斯维加斯被坠毁的飞船直接砸中,无法重建索性它的废墟被当作了1996年战争的实物纪念。

2001年,非洲某部军阀拒绝联合国的帮助,抵抗着陆的外星人持续十年。

2007年,第一部主角史蒂文希勒在测试融合外星科技的飞机中死于未知故障。这解释了为什么第二部里没有了这个角色。

2011年,对外星科技的逆向研究推动了电子产业发展,今天的触屏智能手机、平板、无风叶风扇、无人机都受外星技术所启发。

2014年,人类整合外星科技打造的H8全球防御者战斗机成为了人类空军主力。

2016年,中国、法国、俄罗斯分别在月球、火星和土卫六建立了基地。大卫莱文森出席了月球基地建成的剪彩仪式。美国和英国负责地球本土防御。

有人说剧情老套,在2016年还有在简单重复“正邪二元论”的电影,首先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指责的,一部商业片必须都像诺兰科幻电影那样剧情千回百转吗?当年被捧上天的《阿凡达》不也是“二元论”吗?不就是侵略者和受害者换了下角度吗?哦,你说蓝人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独立日1也有,独立日2也对外星社会结构进行了探讨。而且由于影片节奏太快所有观众都无力跟的上剧情的发展,事实上这部影片的剧情相当丰富:杰克和迪兰的纠葛,第三方势力的介入,大卫与美国政府的不和,奥肯博士和艾萨克博士的基情,老总统和他的女儿,非洲军阀的经历,还有自我吹嘘的大卫老爹和儿童们和以及同时视财如命的海上探险队负责调节气氛。而且片中中国元素空前,大家都是再说为了中国市场圈钱重来,商业片挣钱无可厚非,但我还是要说实际上导演对中国,尤其是西藏元素十分痴迷,在第1部里就出现了老(和)喇(谐)嘛,《2012》又有中国救世和西藏的基地,这可谓是好莱坞引入中国元素的先河。最后在针对一些被误认bug的情节做些说明:(严重剧透)

1.收割者为什么非要挖地球核心不去挖别的星球?第2部来的收割者接收到了第1部的信号知道有活动的地核可以挖所以就来了,有生命的星球注定有着高活性的核心,事实上水星金星的地核即将冷却火星已经冷却。

2.蜂后为什么要亲自抢球,等地核挖出来再抢不行吗?杀死人类和挖地核与找到球相比在重要性上不值一提,找到球就可以杀死最后的幸存者们,如果地核先被挖出来,球也会用虫洞科技救走一部分人类,对收割者将构成更大威胁,个人认为,如果蜂后没能拿到球,她甚至会下令停止挖地核。而且个人认为蜂后与蜂后之间应该也存在政治竞争,找到球自然是一项丰功伟业。

3.为什么收割者不能再钻两分钟等地核挖完了再走,显然在对收割者的社会设定中,他们对女王唯命是从,他们只知道女王让他们挖地核,他们只有权思考怎么落实女王的指示精神,这是权限问题不是智商问题,他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女王为核心的中央周围,自己女王死了就要听其它女王的,说实话这种问题在人类社会也曾出现,很有意思的是也是发生在类似片中收割者这种游牧民族上,不禁让人浮想联翩,1260年艾因·贾鲁战役时,就是因为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南宋钓鱼城下,蒙古族依传统必须举行王公贵族大会选举新大汗,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为了力挺哥哥率其所在波斯的主力班师回朝,仅留下2万蒙古马队遭到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精锐的猛攻惨遭失败,旭烈兀就是因为内部政治而错失了灭亡伊斯兰文明的绝佳机会。

4.为什么在母舰劫了四艘飞船,只有两艘参加了最后战斗。这个确实无解,可能剧情被减掉了,但肯定不影响故事情节发展。

分数有时并不能衡量一切,想看与不想看有时不需要太多理由。对我来说,那怕只是为了再听老总统说的那一句“happy July 4th”就已经足够了。

迟到的不是影片,是我,从上映那天算我迟到了7天。

篇二:电影影评2

t">近日,Verycd上的日剧因为逐渐突变的中日关系,相关的影视视频均没了个影。

于是只好忘了过去,再一味地追起了韩剧来,但一周二集的《阿娘使道传》着实让人等着心慌。 无可奈何,心想着再插一些电影吧,撩拨寂寞而又无聊的光阴。

于是依旧在Verycd里的电影归类里边进行了海淘,突然看到了一个眼前一亮的名字。《one day》

说来也巧,在确认离开爱上网,打了辞职报告,然后我就用one day做了我工作QQ的签名,包括论坛上面爱上安安ID的签名档。

当时不知道,one day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的名字。

我仅仅只为拿来做为记念某一天的到来,以及对一天天付出与岁月流失进着特定式的告别。

一般来说,爱情文艺篇都比较冗长,而且看过会有一段时间的错乱。

看到女主是安妮·海瑟薇,好吧,决定还是再试一试。

因为看过《穿parda的女王》《爱丽丝梦游仙境》《魔法灰姑娘》《公主日记》,感觉还是不错的。

说实话,110分钟的电影,到75分钟的才开始真正进入感觉,拖沓的厉害,流水帐一样,似乎感觉对女主比较的虐心。

先谈谈里边的景,最近比较迷杂货风,带着乡村的小清新风格,这个还是比较符合我的范。

从里边Emma二十年来的居家摆设,Emma的工作的那个小酒吧,Emma骑的那个自行车,还有Dexter父母亲的别墅,Dexter经营的咖啡馆,还有那个在结尾时倒叙才播放的那个山坡,呵呵,都是偶喜欢的类型。英式田园乡村风格。 而且通片的影片色调也是我喜欢的颜色,有些锐,就像尼康相机拍摄的颜色。

然后说说故事的叙事方式,感觉片子像是CT切片影像,截了从1988年开始到2011年几乎是每年的7月15日这一天。

事情要从1988年的7月15日开始,在大学毕业聚会后,一行人借着内心臊动进行着最后的狂欢。男女主人公似乎要发生的一夜情,但结果却什么也没发生,然后他们相约以友人的身份在每年的7月15日小聚,分享彼此的人生经历。也是因为这个7月15日,才让故事得以延续,让男女主人公经历着错失与得到之间不停地徘徊。

再我看来,将剧情抽抽干,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女人从暗恋到勇敢直视自己的心,到挑明关系到正恋,再到遭遇车祸的经历。男主么,从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经过事业和婚姻的起浮,才发现原来爱在身边,却不没有把她当回事。而当两人直视自己,相爱在一起时,却遇岁月捉弄,两人两世界,造化弄人。

剧里边,微妙的感觉随处可见,看似朋友却又超越朋友,看似恋人却又不是恋人。通篇复杂的心情,是这一剧的可看之点。‘

另外还有安妮·海瑟薇穿着旗袍的剧情,说实话第一次看一个外国人把中式旗袍穿得如此好看。 呵呵,还喜欢安妮·海瑟薇的短发造型。话说造型师还是狠做了一翻苦功的。

海报也超级有感觉,看了之后,有想了解这个电影的冲动。

因为是音盲,所以只是觉得音乐配得好声,是那种纯音乐,又是我的菜。哈哈。

虽说剧情最后以悲剧收场,但是正因为这种悲,才让我们觉得活着是一种幸福,能看到爱的人和我爱的人。 活着珍惜身边的人。若是某人离开了,也要以某人在时,一样一如既往地生活。

引用豆友的一番话:

忽然想起他父亲说的那句话:That I think the best thing that you could do ,would be to try to live your life as if Emma was still here.

所以,我依然愿意去说,有爱就有希望,即使她不在了,她的爱,我们的爱,依然还在陪着我们,就像不曾离去一样,它支撑着我们走过孤单的往后人生。就像以前那些你不曾陪在我左右的孤单夜晚。是的,我不寂寞,只是有点孤单。

套用白落梅的书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以不管什么好的还是坏的经历,对自己都是一种成长。 明白相爱应该是什么 样子,同样的也要付出代价,这就是成长,就是人生。

推荐指数:★★★★★

第一次影评(非原创)

《第一次》的故事和调符合了记忆中十五岁的人对于爱情的全部想象:午后的阳光,静谧的街巷,一个“坏男孩”,只为我唱温柔的歌,一段单纯的爱,却透着命运的曲折,和似乎要绵延一生的忧伤。[6]

电影取名《第一次》,看上去是关于初恋的故事,电影之中的人们,却都并不是第一次在爱。早在大幕拉开之前,每一颗心都已品尝过爱所带来的痛苦:宋诗乔失去了宫宁,吕夏失去了母亲,郑青失去了丈夫,每一颗心其实都已在一个他人不可抵达的世界中历经沧桑。当故事翻转到另一面时,当你终于读懂了诗乔的天真,吕夏的倔强和妈妈的玩笑背后的心伤,你才是读懂了这个故事:好像一个悖论,正是在爱的绝望之上,爱显示它的力量。

妈妈以她的爱拯救了诗乔,使这个日复一日在贫瘠的幻想中等死的女孩,得以机会体味爱情于拥抱和亲吻中真实的感觉;诗乔以她的爱拯救了吕夏,使这个夜夜在狂热的喧嚣中逃避的男孩,得以勇敢地面对父亲面对自己伤痕累累的心;吕夏以他的爱拯救了父亲,使这个每每在大雨的街头烂醉着祭奠亡妻的男人,得以清醒地与往事和解。本以为要背负着痛苦直到生命尽头的人们,却得到机会再一次站在了爱的面前。这是“又一次”的故事,也是“第一次”的故事,在爱的面前,每一次都像第一次一样,带着美好,和未知的痛苦。在爱的面前,我们经历了许多,却永远都是一个初学者。

虽然纷繁的人物关系和结局部的过分曲折使电影有过度叙事倾向,削减了一些段落情感的深度表达,《第一次》仍不失为一部诚意之作,纯爱类型的电影听起来满是容易操作,在大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想要拍得自然而不矫情绝非易事,至少在这一点上,韩延的处女长片值得肯定。赵又廷的表演中规中矩,Angelababy倒是让人惊喜,已经许久没有在大屏幕上看到具有国际气质的女演员了,这个只有23岁的姑娘不容小觑。

整部影片画面极其唯美,加上恰到好处的吉他配乐,席间让我无数次回想起住在鼓浪屿上的那个三月。那时的我刚刚展开一段新的恋情,午后走在无人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的阳光都在向着自己涌来,连所有黯淡的往事都一并被它照亮。睁开眼,好像是第一次看见世界一样。

——摘自百度

很感动的一部片子,能让所有从事销售的人员,在影片中找到某个瞬间的自己!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

反复看过一场电影,Will Smith的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当幸福来敲门》, 小成本, 小制作,Will Smith既是主演, 又是制片人,上阵父子兵,片中饰演Chris (Will Smith)儿子Christopher 的正是Will 的亲生儿子。

父亲从不名一文的推销员到证券界的巨擎,为追求幸福生活,与命运的抗争,父子俩在困顿生活中相依为命,却仍旧乐观向上,记不清自己在黑暗中几次感动落泪。

1981年的旧金山,Chris是一名医疗器械推销员,每月至少要卖掉两台骨密度仪,才能保证家人的基本生计。妻子Linda是洗衣女工,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赚取微薄的收入,因为经济拮据,儿子Christopher

被寄养在价钱便宜的

篇三:2012观后感

3》、《泰坦尼克号》、《狂蟒之灾》、《完美风暴》、《龙卷风》、《后天》、《独立日》、《大白鲨》、《地心毁灭》、《世界末日》、《山崩地裂》、《地火危城》、《彗星撞地球》、《世界大战》……这些片子,能记下名字好像已经不错了,有好几部还能记得经典的镜头和情节甚至对白,但有一些已经全然忘记了。我认为,经典灾难片的排行榜绝对少不了这一部《2012》。

这部电影由执导了《后天》和《独立日》的罗兰?艾默里奇再度操刀,投资了2亿美元,“制造”了10.5级的超强地震,运用CG绘景,拍摄了1400个特效镜头(《后天》只有380个),还增加了摇晃地板装置。在多重复杂的手段综合下,我们可以逼真地在大银幕上看到,世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的破坏!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看灾难片的,因为我觉得看了令人好沮丧。但《2012》不同,起码看完之后我没有感到沮丧。更多的是思考爱与人生。想起了《阿童木》里的父子之爱,想起了《地心历险记》里的父子之爱,想起了《大江东去》的父子之爱,想起了《飞屋环游记》里的爷孙之爱……很多很多。 灾难片大体都是呈现某种巨大的灾难,并在与灾难的战斗中展现人性。而《2012》的突破在于,它没有复制灾难的单一性,而是集合了火山、地裂、海啸、洪水、地震、台风等等多种灾难,绝佳的特效令人叹为观止,震撼无比!而人性的光辉在立体的人物刻画和细节的描绘放大中绽放光华,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情之爱、君民之爱、人类之大爱的体现,在影片中一步一步升华,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认为,这是一部讲述爱的影片。

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降临,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爱。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

只要有爱,就有勇气和信念,就能支撑我们抵御灾难,即使到世界末日,即使看不到明天的太阳,爱会永生!

忽然想起来几句台词。《泰坦尼克号》里,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说:“答应我你要活下去……永不放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多么绝望……答应我,永不放弃。”《完美风暴》中,几位勇敢的渔民在惊涛骇浪中搏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放弃生的希望之前,船长的内心独白响起:“克里斯蒂娜,能听见吗?我不敢保证,但我在对你说话。亲爱的,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从我见到你的那一刻起,到现在,直到永远,我都爱你。没有再见,只有永恒的爱。”《日本沉没》中有句台词:“这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对一个人的爱。”《2012》同样是在台词中阐释了爱并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先来说戈登。他不是英雄,只是个普通的男人,他讽刺杰克逊是一个小说只卖出几百本的小作家。他说想和妻子生个孩子,让他有家的感觉,否则“我只觉得我们会分开。”话音刚落,俩人之间的地面就裂开了。……在天钦(这名字取的,仿佛是上天的钦差大臣的意思,带着主角们踏上最终的希望之路)的车上,戈登对杰克逊说:“你知道么?杰克逊你是幸运的。你要牢记。”幸运的是杰克逊有前妻的爱,有儿女的爱。而戈登自己,在尤里的超大超结实的俄罗斯军用运输飞机(里面装着N部豪华轿车。以下就叫大

飞机吧)内,看到他们一家人相拥的场景后,他就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了。他没有完整的爱,他失去了爱的信念,所以他在爬上方舟的最后一步,丧生。他离幸福和光明,真的只有一步距离。

再来说尤里。这位俄罗斯富豪,有一对骄横跋扈的孪生儿子。他第一次出现是在拳击赛场上,当他手机收到简讯说要去登船的时候,他丢下旁边美丽的女人漠然离去,我立刻明白他不爱那个美女丽莉。但为什么他的逃生之旅要带上她和她的狗呢?我当时并不太明白,只想也许他有多出来的10亿欧元购买方舟的船票,不花白不花。其实并非如此。原来他一早便知道了情人与部下萨沙相爱的事实。带上她,只不过是为了利用萨沙以逃命,而萨沙,为其卖命实际上是为了拯救自己与爱人。萨沙说“我必须保证机上每一个人都安全下机。”这是他崇高的职业道德么?我想不然。他想保证的也许只有丽莉一个人的生命安全而已。

尤里不是没有爱,他在“大飞机”里入神地凝视钱包里的全家福,照片上有个并不美丽的女人拥着他的两个儿子露出幸福的笑容,尤里用他肥硕的手指温柔地抚摩着照片中的妻子。不是不爱,是爱的人已不在。即使让丽莉找戈登医生整容尽量接近妻子的容貌,但他仍旧不爱情妇丽莉。丽莉同样不爱尤里,对于萨沙的死丽莉悲痛欲绝,对于尤里的抛弃丽莉恨之入骨,以至于当她与杰克逊他们通过天钦的哥哥“走后门”进入方舟的时候,她愤怒地朝下面心焦如焚的尤里比了一个中指。那一刻,尤里纵有几百亿身家,却是命比狗贱。然而,通往生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丽莉将狗狗递过“生命之门”,自己却被困动物仓位下面的水力舱。方舟接受第一波冲击的

时候,水位越来越高,孤独的丽莉凄凉的生命呐喊无人听见。当她与专机空运上方舟的长颈鹿一栏之隔却是生死两重天的时候,爱人已逝,连狗儿也不在身边,无爱支撑的她绝望的面容在闪电的映照下烙入人心。萨沙和丽莉终于在九泉之下得以相聚。

当各国政要同意打开方舟,人群蜂拥而上,冲在最前面的尤里父子3人却被困在闸门之下,命运就是那么无常,人生就是充满讽刺。直至最后,方舟的闸门上升,躲在梯下的尤里父子才能爬出来。尤里将一个儿子抱上正在上升关闭的闸门,还有一个儿子却够不着了,那一刻,曾是拳击手冠军的尤里用尽所有力气,握住儿子的小腿将他抛了上去。而他自己,却坠入万丈深渊。不管他有多少钱,不管他有多辉煌,那一刻,他只是个普通的父亲。

两个蛮横的儿子学会了尊重、平等与友爱、互助,这是亿万富豪尤里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

爱是一切的信念,爱是生命的延续。

再来说主角杰克逊。一个成天只顾着写作而丢失了家庭的小作家。前妻不只一次地要他不要老是对着电脑,要好好陪着孩子,他都只是说“知道了。”在“大飞机”里,两个人坐在豪华轿车中,回想起当年的“甲壳虫”,嘴角都溢出温柔的微笑。前妻说她感觉当年他完全不顾自己和两个孩子。虽然离婚了,虽然过去了,再提起仍是潸然泪下。她问“我们分手以后,这么些年,你变了么?”杰克逊没有回答。不变的是爱,需要改变的是表达爱的方式。

灾难中,杰克逊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好父亲。在黄石公园寻找个人电台“疯子”主持人的时候,他对女儿说我们去找地图,就像冒险游戏一样。在逃离岩浆喷发的公园一路狂飚的车上,他对女儿说不要看窗外,你看着我,看我有没有害怕。在“大飞机”里,儿子问他为什么讨厌戈登,他说我没有讨厌戈登,也许我只是不了解他。并说我会努力的(了解戈登这个好人),我保证!在“大飞机”里,飞机燃油即将耗尽,准备迫降的时候,他说“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我保证我们不会分开。”一家四口相拥的几秒,成为整部影片最温馨动人的时刻。在潜入水力舱清理舱门阻塞的时候,儿子义无反顾尾随去帮助杰克逊,那标志着他对爸爸爱的回归。对于儿子的这一举动,杰克逊没有责骂他不听话,没有时间教育他应该珍惜生命,没有教导他不应该这时候来帮忙。他只是无限宠爱疼惜地说了句“你真是个傻孩子。”听闻令人心酸心疼为之动容。

在他儿子欢呼“我们成功了!”“你爸爸呢?”“爸爸就跟在我后面。是的,他就跟在我后面。”可是他后面

电影独立日观后感

没有任何动静。当影片中的所有人物,无论各国政要、富豪、科学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屏息祈祷他的出现的时候,当所有的观众都在攥紧手心、紧盯荧幕期待他的出现的时候,那个舱门口还是一片寂静。是要绝望了么?不,我相信他一定一定会出现。因为戈登说杰克逊是幸运的,因为他承诺过家人绝不会分开,所以,他一定会出现。必须由他给“爱”一个完美的承载体。他出现了!他手中的电筒光在水里放出的是希望的光芒,全场欢呼,连总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中国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呵呵。

标签:独立日 观后感 电影 独立日2观后感 独立日英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