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蒲宁的诗 乡村的乞者 蒲宁小说《乡村》的悲剧意识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乡村》是蒲宁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一,通过《乡村》透视了俄罗斯农村落后的生活状况,用犀利的语言将就俄罗斯农村的不幸、落后、贫苦等展示在读者面前,描写了那个时代各阶层的众生相,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本文主要从作品中描写的一系列劳动妇女形象、男性形象、对死亡的思考等分析小说《乡村》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蒲宁 《乡村》 悲剧意识
  伊凡?蒲宁是俄罗斯伟大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他的创作中有很多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乡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二十世纪初期是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年代,俄国农村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都出充满着饥饿、痛苦、死亡,酗酒、凶杀、斗殴现象频频发生,男女老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景象在蒲宁的小说《乡村》中都有描述,蒲宁通过《乡村》透视了俄罗斯农村落后的生活状况,用犀利的语言将就俄罗斯农村的不幸、落后、贫苦等展示在读者面前,描写了那个时代各阶层的众生相,悲惨的生活境地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读完《乡村》会让人深切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悲剧意识。同时品种通过犀利的语言和现实主义的笔法,对黑暗的俄罗斯社会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也激发了俄罗斯民众创造新天地的热情。
  一、通过描绘一系列劳动妇女形象体现悲剧意识
  蒲宁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了一系列历尽辛苦的劳动妇女形象,她们的悲惨命运让人同情,悲从心来。俄罗斯妇女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一生致力于人生美德的追求,她们吃苦耐劳、与人为善,但残酷的现实生活使她们只能成为生育的工具和男性奴役的对象。
  蒲宁在《乡村》中主要描写的女性有哑巴厨娘、老侍女、新媳妇,她们代表俄罗斯农村女性的悲惨境遇。哑巴厨娘因为不能完整的说话,使他与季洪同居了很长时间并有了孩子。但命运多舛,一次睡梦中她压死了孩子,自己也被抛弃。已过中年的老侍女后来嫁给了季洪,她虽然怀了好几个孩子,但都是女孩,全都夭折了,这对她是很大的打击,使她走起路来像鸭子,面孔黄肿,头发稀疏暗黄。最后一次怀孕对她来说更为难过,季洪对她动辄打骂,她只能背地祈祷,祈祷孩子能顺利降生,如丈夫所愿,一副可怜的样子。几乎每夜她都悄悄下床,费力地跪在地上,悲哀地望着神像,然后在苦恼的爬起来。在厨娘孩子睡过的摇篮边,她总是坐在地上,一面摇着摇篮,一面可怜的唱着一支古老的摇篮曲,心里还装着祈祷。在她生最后一个死婴前,她还在睡梦中呻吟、尖叫,充满着喜悦,又有着难以摆脱的恐惧。这给她带来无尽的心理折磨,致使她倒下去再也没有醒来。丈夫季洪一点也不知道妻子的想法,妻子去世后,季洪已经五十多岁,还抱着做父亲的想法,并越来越强烈,他把目光投到了罗季卡美丽的新媳妇身上。新媳妇很漂亮,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美丽得到丈夫的宠爱,丈夫对她经常大打出手,对此她如果反驳一句,就会遭到马鞭的抽打,使她深受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季洪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认为自己有机可乘,可以使新媳妇为自己生个孩子。季洪找了一个借口说庄园无人维持治安,罗季卡当过兵可以担此重任,趁机他把罗季卡夫妇安排在自己身边。只要有机会,季洪就故意接近新媳妇,很快新媳妇便成为他的生育工具,但他的梦想很快破裂了,新媳妇不会生育。季洪赶走了他们,后来罗季卡去世,季洪又把新媳妇转嫁给他人。
  蒲宁用细致的笔法描写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们遵守传统,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家庭可以不顾一切。她们心甘情愿地服侍丈夫,不注重享受物质生活,只是无私的奉献。但当时的社会回报给她们的只有摧残和凌辱,她们只能是生育工具和男性奴役的对象。
  二、通过一系列男性形象体现悲剧意识
  《乡村》中的男性生活与女性相比,也好不到哪去。俄罗斯人性中的弱点如懒惰、冷酷、自私、猥琐等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小说中的季洪、季洪的哥哥、谢雷依等体现的都是悲剧形象。
  季洪很能干,“他能够从百忙之中抽出身来,又做贸易,又进货,基本上每天都要到田庄看看,像只老鹰似的注视着每一寸土地”,但他对女性比较冷漠,表现出自私、卑鄙,对庄园的外号油饼的老头也冷酷无情。在油饼受了风寒又劳苦不堪之际,也没有体现出任何同情心,不顺心就一巴掌打过去,打得油饼晕头转向,显示出老地主的丑恶嘴脸。虽然这样,他的命很不好,知道自己不能做父亲以后,就显得毫无生气,人一下子就老了,村庄也难以维持下去,死亡的阴影时刻跟着他。季洪的哥哥库奇玛喜欢读书,总是说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他又不明白什么是无政府主义,一心只向往读书,但在当时的社会中他是不能如愿的。为了生活他想做事,他托人、找人、请求,但结果只是失落,失望之际他放纵于闲荡,成为人们眼中的笑柄。除了自己身上的一口小箱子和一把雨伞,他一无所有,上了年纪还孤身一人住在客栈里,经常挨饿,境况极其凄惨。谢雷依是最穷的一个,他有三亩耕地,也不算少,好好耕种应该能维持家庭开支,但在沉重的农业税的挤压下,他欠了很多,越积越多,无奈之下他闲在家里,不去干活,等待别人的救济。谢雷依有一屋子的孩子需要养活,他身体瘦弱,穿一件又脏又破的皮袄,头顶上的暖帽更是没法形容。秋天他盖了一间房子让全家人栖居,但由于没有好好预算,花光了所有的钱,冬天来临后,他没有钱买燃料,也没有钱吃饭,只能把屋顶拆了当柴烧,冬天一家人只能住在没有屋顶的屋子里,境况非常悲惨。虽然生活过成这样,整个冬天他还一直闲坐在家里,在饥饿中期待着美好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现实,蒲宁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愚昧、落后、懒惰的现状。
  蒲宁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刻的感触,他自己亲身经历过,他觉得整个俄罗斯都生活在乡村中,到处都是黑暗,充满着惨不忍睹的生活。他对农民的看法很冷峻,他通过犀利的语言描写俄罗斯的农村现状,给大家展示出农民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引起人们的悲剧意识。
  三、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体现悲剧意识
  俄罗斯国家地跨欧亚大陆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由此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民族特性。俄罗斯民族既追求生活的希望,也追求另一个世界,使死亡成为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母题,也成为俄罗斯作家钟爱描写的主题。蒲宁曾到过很多国家,受佛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对生活的感触很深,他在作品中描写了人生的无常,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等。蒲宁觉得人在尘世中忙忙碌碌,但人生短暂,应该考虑以死亡为结局的人生的意义。蒲宁的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是短暂空虚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古老的墓地显得静寂,那些棺材、十字架都在发霉、腐朽。对季洪来说,日子就像水一样从手指缝中溜走,一晃就到了五十多岁的年龄,很快一辈子就完了,再过几年他也会躺在墓地里,别人就会称他为已故的季洪,很多和他一样的人都到了另一个世界。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人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但人生太短暂,都在经历着衰老和死亡,他们之间还缺乏了解,还没有真切感受这个世界等。蒲宁通过对死亡的探索,为我们描绘了人生的结局,悲凉中有着无奈,但也透着真实。
  《乡村》中还有一个伊凡努什卡老爹,一生流浪靠乞讨为生,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中哆嗦、低唱,但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突然抖动膝盖,耸起高高的胸口喘气,裂开的嘴唇上吐出白沫而死,他的僵硬的双手在长达八十年的劳苦生活中长满了老茧,已经完全变形,看上去非常粗糙,让人触目惊心。伊凡努什卡老爹是一位老人,他的死亡在必然中又有着凄惨。新媳妇的当过兵的丈夫肚疼而死,让人感觉痛心,也觉得蹊跷。人们认为新媳妇的丈夫是被新媳妇毒死的,死的太可怜了。蒲宁借此发出感慨,人在尘世中忙忙碌碌,到头上只是一场空。这就如经文上说的一样,我们征服世界的时候就要进入坟墓中,皇帝和乞丐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蒲宁还谈到了死亡的平等,不管现实世界多么不平等,但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是作品的独特之处。很多人认为生前积累财富,死了到阴间也可以继续享用,但蒲宁认为人们会给已死的乞丐最后一吻,表现出人类痛失的亲情。对蒲宁来说世界是死亡的,这与作家人生的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蒲宁或许认为面对死亡,人们失落的亲情才会重现,但这也是蒲宁的偏见。
  总之,《乡村》包含着各种不幸、苦难、死亡等,透露出悲凉感,是各种必然因素、偶然因素造成的,带有强烈的悲剧意识。蒲宁出生在莽莽森林的深处,夏天非常美丽,有着花草的海洋,冬天非常静寂,有着无边的雪海。在寂静的田野上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期,在莽莽的森林深处这种隐居似的生活方式也给他的作品蒙上了悲凉色调。蒲宁亲身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体味到爱情的失败,为了生活蒲宁走出了给予他无忧无虑的狭小天地,浪迹天涯,在革命恐惧的推动下他到了异国他乡。蒲宁对俄罗斯民族的劣根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的作品中,他还经常拿俄罗斯人对犹太人、德国人相比较,相比之下,俄罗斯人显示出吝啬、冷漠、相互仇视等,而犹太人和德国人则显得友好、富有人情味。这更加重了他的作品中的悲凉气氛,特别是描写农村人的作品。
  蒲宁的作品没有激扬的笔调,没有雄浑的风格,大都描写的恬静、凝炼,勾勒出一幅幅俄罗斯现实生活场景。对现实的描绘使他的作品充满着感伤,夹杂着忧郁,体现着对俄罗斯农民前途和幸福的关怀,透露出思索人生的苦闷,也体现了作家思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伊凡?蒲宁,乡村[M],叶冬心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杨艺,悲的旋律 画的诗篇[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3]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标签:乡村 悲剧 意识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