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家百态 > 正文

技巧与倾向的完美结合|完美倾向

时间:2019-02-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恩岑斯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年生),是当代德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和政治评论家,是当代德国最具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之一。1929年11月11日,他出生于巴伐利亚小城考夫博伊伦,父亲是电信工程师。他在纽伦堡度过了童年,战乱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灵创伤。1945年他被迫加入平民冲锋队。1949~1954年就读于埃尔兰根、弗赖堡、汉堡和巴黎大学,专攻文学和哲学。1955年完成博士论文《论布伦塔诺抒情诗的创作手法》,获得埃尔兰根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豺狼的辩护词》。1957~1959年蛰居于挪威小城斯特兰达。1959年得到“大都市”基金会资助,前往罗马和拉鲁维奥。1961年再次前往挪威,隐居于托墨岛。1963年出访苏联。1964~1965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的诗学客座讲师。1965年访问南美,同年在法兰克福创办杂志《列车时刻表》。1966年在法兰克福参加主题为“民主的紧急状态”的群众集会。1968年西德政府颁布《紧急状态法》,以他和瓦尔泽、魏斯等人为首的“新左派”坚决反对该法案,他主编的《列车时刻表》遂成为六八年学生运动的机关刊物。1968~1969年他和莫斯科少女马卡诺娃旅居古巴。1970年他把《列车时刻表》迁往柏林并淡出大学生运动。1974~1975年旅居纽约。1980年他和智利作家萨尔瓦多在慕尼黑创办杂志《横渡大西洋》。1985~2007年他和出版商格雷诺一起出版丛书《另类文库》。1987年出版散文集《啊。欧罗巴!》,采用“东德佬”和“西德佬”这两个词表明东西德的对立。1988年出版散文集《平庸和妄想》,称电视为“零媒体”。
  恩岑斯贝格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有诗集《豺狼的辩护词》(1957)、《国语》(1960)、《盲文》(1964)、《1955~1970年诗选》(1971)、《陵墓?进步史的三十七首叙事诗》(1975)、《泰坦尼克号的沉没》(1978)、《消失的复仇女神》(1980)、《诗歌集》(1983)、《未来的音乐》(1992)、《售货亭?新诗》(1995)、《轻于空气?道德诗》(1999)和《字谜画》(2009),还著有长篇小说《无政府的短暂夏季?杜鲁蒂的生与死》(1972)、《热与冷?艳情小说集》(1987)、短篇小说集《遥控?床帏秘事》(1992)、长篇小说《伏尔泰的侄儿》(1996)、《罗伯特,你在哪里?》(1998)、中篇小说《约瑟芬和我》(2006)和传记《哈默斯坦》(2008)。曾荣膺多种奖项:德国评论家奖(1962)、德国最高文学奖――毕希纳奖(1963)、金冠奖(1980)、伯尔奖(1985)、雷马克和平奖(1993)、慕尼黑文化荣誉奖(1994)、海涅奖(1998)、阿斯图里亚王子奖(2002)和邓南遮奖(2006)。2006年lJ月lO日,德国数学家协会为他颁发了恩岑斯贝格星形勋章。
  语言的陌生化和庞德式的语言制作手法是恩岑斯贝格诗歌的主要特征,他的诗学体现了他对语言的激情和对现存制度的批判。作为一位有政治倾向的形式主义诗人,他始终致力于形式主义艺术和社会内容的结合,一直以讽刺和自嘲的姿态跟踪和记录德国的当代史。
  通过语言的陌生化来疏离和否定现实,是恩岑斯贝格诗学的基本思路。他认为布伦塔诺语言的“革命性”本身就确保了纯诗的社会功能。他在《诗与政治》(1962)等文中指出:“诗的社会性”恰恰寓于作为独立媒介的“语言”的历史进程之中,“诗的客观的社会内容不能在别处,而只能在语言中寻找”;诗与政治皆为历史进程,“前者的媒介是语言,后者的媒介是权力”。诗只有通过它的纯粹存在才能成为颠覆性的介入诗,即通过语言革命和形式革命来抗议现实和否定现存的社会制度。诗是乌托邦,“不管它采取怀疑的方式还是采取拒绝或否定的方式,诗都是预感。”
  在创作实践上,恩岑斯贝格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来把握现实,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来表达他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否定。他的诗歌既继承了传统(包括二战前的现代派传统),又打破了传统。
  恩岑斯贝格以其第一部诗集《豺狼的辩护词》(1957)和第二部诗集《国语》(1960)赢得了“愤青”的雅号。这两部诗集表达了诗人的不顺从主义、由西德的重新武装和东西方核军备竞赛而生发的灾难意识、反军国主义、和平主义、对暴力和统治的批判、对意识形态的全面怀疑、对德国人的遗忘症的批评以及对沦为权力和大众传媒的牺牲品的市民阶层的讽刺。
  从总体上看,恩岑斯贝格的诗歌理论始终在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摇摆,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形式主义的技巧和实用主义倾向的完美结合。

标签:倾向 完美 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