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国外生活 > 正文

流动人口上门登记骗局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大量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指出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学过程不平等、失学辍学情况严重,客观分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交往面窄、教育经费影响和父母文化素质影响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成因
  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系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系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就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就是让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的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1998年3月,公安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只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如下规定:流动儿童少年,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接受义务教育。 这个规定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使其有了就学的场所,但在规定中表述的是“借读”、“附属教学班”等却表现了一种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让流动人口子女只是有学可上,无法上好学校。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即使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因为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而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成了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拦路虎。
  2、就学过程不平等
  虽然流入地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关注,但明显地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就是在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就学的途径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应相对较好。但在入学这一环节上,各地的公立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设立相关规定,来提高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门槛,而且因为教育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公立学校不可能做到全部接收。二是在流动人口自发兴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打工子弟学校大都位于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大多租借废弃厂房作为校舍,缺乏必要的设施和安全保障;师资匮乏,且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校际间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学校甚至未取得相应的办学资格,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师水平上和公办学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
  3、失学辍学情况严重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使流动人口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失学或辍学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动人口自身忙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管理。有些流动人口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认为读书无用,对子女的教育不抱希望。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2、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义务教育法 》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也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流动人口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流动人口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他们只能“望学兴叹”,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4、流动人口家庭社会交往面窄
  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狭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流动人口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剧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5、教育经费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偏见和观念上的障碍等原因,许多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费问题也成为公立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打工子弟学校是体制外的产物,但其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却是相当大的。由于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这些只能是半地下地进行办学。资金来源匮乏,校舍设备简陋,师
  资力量较弱,教学质量不高这些都限制了打工子弟学校发展。打工子弟学校急需解决正规化的问题,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6、父母文化素质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家庭是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儿童的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家庭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应负有很大责任。许多流动人口的教育意识落后,注重眼前利益,认为读书无用。迫于经济压力,微薄的收入仅仅能满足维持基本的生活开销,对于那些高额的借读费等却只能望而止步,从而这些流动人口子女丧失了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权利。
  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从体制上进行革新。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在政策上保障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2、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各地政府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要认识到进城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承担他们的子女的义务教育,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子女进城上学,并为他们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3、调配好教育公共资源。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还可以通过适当的
  方式,让用工企业分担流动人口子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并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4、协调疏导流动人口的流动。流动人口的流动总的来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个体来说更多的是盲目性。任何城市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如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发达地区的企业、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民工家庭三方共赢,这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
  5、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教育。流动人口子女从农村走向城市,这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家长等积极地给予他们心理辅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跟那些城市里的孩子们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6、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方式。以公立学校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流入地的公立学校必须切实做好接收工作,积极利用教育资源。禁止在入学手续和赞助方面对流动人口子女设置障碍。
  总之,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城市健康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必要性,社会各方携起手来,都去关心、关注、帮助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稳定、和谐与发展。
  

标签:流动人口 成因 浅析 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