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环保作文 > 正文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走”出贷款滞销困境的重要通道:实体经济贷款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进入2012年一季度,就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存款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一个新的经营课题――“贷款滞销的问题”又在悄然间摆到了商业金融机构各级领导的面前,“贷款投放难,如何把手中的资金及时利用出去”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以某地级市一独立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情况为例,截止2012年3月中旬,该机构存款较年初增长60亿元,与2011年同期增长情况基本持平,但贷款仅增长17亿元,同比下降近30亿元,存在着较大的资金闲置头寸。实际上,从全市金融机构整体的贷款发放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全市新增贷款不足200亿元,同比减少近60亿元。虽然说2012年1月份恰逢“两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贷款的发放,前期的数据也不能反映全年的情况,但直到3月中旬,并且在国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形势下这个问题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就不能不预示着商业金融机构在2012年初“贷款滞销”的问题已经出现,而这个问题如果不提前解决,必然会影响2012年的整个经营工作。
  一、从外因上看,2012年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将是导致贷款投放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2011年信贷资金指标紧张到“一票难求”,客观上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兴起,但到2012年这种紧张的局面会有大的改观。一是国家管理层面已经认识到这个层面,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释放资金4000亿元,这是信贷资金由紧趋松的一个重要信号,预计下一步还会有类似的宏观调控措施出现;二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的部分“贷款大户行业”出现了行业性萎缩的态势,特别是房地产业和出口类外向性行业,原因不外乎国家对房地产业从紧调控政策影响和外向上欧洲、美国等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等因素造成。实际上,这两类行业在一季度多年来一直是银行贷款贷款“集中放量”的重要方向,但2012年却出现了“逆水寒”,压缩产量,减产甚至停产,很多企业、单位不仅在2012年没有新增贷款,反而大量归还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失去了两条重要的贷款通道;三是复杂经济形势下个人贷款也出现了下降问题。在高息形势下,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购房、购车按揭贷款业务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低迷,内需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个人贷款的发放;四是从国家主导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投资上看,预计也不会再有前期那么大的额度(例如2008年曾拿出4万亿),能在这个领域吸纳的银行贷款也非常有限,并且偏重于从政策型银行融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商业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五是民间借贷的兴起势必会分流社会各层面的资金需求,虽然其“利息高、额度”小,但“手续快、灵活方便”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更适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融资需求。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相对2011年,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渠道因“变窄”而更容易出现“贷款滞销”的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重视。
  二、从内因上看,商业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营销工作不能“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是难以拓展新渠道的重要因素。
  在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刻,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实体经济发展可谓是解决“贷款滞销”的重要手段。政府已经就2012年的信贷投放工作明确指明了方向,例如在2012年1月6日―7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做了重点强调,提出“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监部门也就具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规定。但在实际行动上,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却稍显“滞后”,没有“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实体经济继而整个贷款的投放工作。一是紧迫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贷款滞销”的形势变化,对小额贷款业务嫌麻烦,不屑做,将精力仍放在了大的批发性贷款业务上;二是基层一线营销人员的配备、考核政策上都存在不足。实体经济贷款往往“笔数多、额度小”要发放贷款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成本的显著上升,同时对营销人员的业绩考核如果只放在“规模”上而忽视了“数量”上,又必然会影响其营销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对实体经济的认识程度不够,相关应对政策不到位。首先是经营效益的微利性。实体经济产品往往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单纯从盈利方面比较与其他行业没有可比性,盈利水平比较低,因此在利率定价上往往要体现一定的灵活度。此外,多数实体经济企业需要利用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购买原材料,在完成生产和销售环节后才能收回资金,即归还银行贷款,这在时间上就需要一个过程,贷款回收遵循一定的周期;四是实体经济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这在金融行业是老生常谈,也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一个单位解决,需要政府牵头各个行业单位拿出综合措施解决。
  三、对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工作有关建议。
  笔者认为,在当前金融机构要在实体经济贷款投放上实现突破,找到新的效益来源通道,而应该多措并举,多辟蹊径,从各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应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台措施给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此外对银行而言,还有助于在贸易、房地产、投资等行业外找到新的市场,促进业务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作为自上而下的一项重点工作、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对实体经济业务不能仅站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而应该多站在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角度考虑。建议央行等主管部门对各家金融机构直接下达实体经济贷款占比要求,或对实体经济贷款适当突破贷款额度限制,从政策上加强支持。
  二是各金融机构应适当增加基层网点对实体经济服务的信贷人员(客户经理)数量,并改革考核方式。实体经济贷款额度小,但笔数多,因此信贷人员往往面临着巨大的业务量压力,适当增加人手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如果单纯从业务规模角度考核信贷人员,必然会影响其办理实体经济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在考核也要相应做出调整,将业务量和业务规模放在同灯重要的位置,充分调动经办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应实行灵活的利率管理政策,并适当给以优惠。目前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往往偏重参考担保方式和前期的信用情况,建议对实体经济利率定价时,除了参考以上两项因素外,还要参考整体的行业盈利水平。对那些与民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行业盈利率又比较低的实体企业,应适当给予利率优惠,支持其做大做强,这也是金融行业变相向社会“返利”的一种方式。
  四是创新担保方式,实现与实体经济的“双赢”发展,实体经济规模偏小,并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往往存在“担保难、贷款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例如可以针对实体经济的特点积极开办仓单质押、存货质押等新业务,在传统的抵押、担保之外找的新的保证途径;可以以组建实体经济间的“大联保体”的方式,以联盟的方式提供担保。此外,金融机构在办理实体经济贷款业务时应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寻求支持,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担保平台或引进专业担保公司。在实质上说,对实体经济的贷款风险防范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必须把贷款新规落实到贷款发放的整个过程。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协调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部门,以组建政府担保机构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单位:青岛华丰农村合作银行)

标签:实体 困境 经济发展 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