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悔过书 > 正文

炮兵怎样在战场测坐标【东北战场的炮兵骁将】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献身人民炮兵    宋承志,1917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这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将军县,走出过59位开国将军)。1931年,年仅14岁的宋承志参加红军,此后在红军这个“大熔炉”里迅速成长,先后任排长、连指导员、营政委和营长。
   1936年10月,宋承志随红军西路军西征,时任红30军267团的营长。在同西北“马家军”的作战中,宋承志负伤躲进一个山洞里,幸亏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发现了他,带他去了新疆。1937年4月,他们到达了星星峡,这时全支队只剩下400余人。党中央派陈云来迎接他们,当时陈云对他们说:“我们现在的几百人,将来可以扩充到几千人、几万人……你们是革命的宝贵财富,是多少黄金也买不到的!”
   随后,这些西路军幸存的官兵们在新疆迪化组建了“新兵营”,利用苏联提供的援助,学习坦克、炮兵、航空等现代军事技术。宋承志任炮兵大队副大队长,后来又担任了大队长,从此将他的一生精力都献给了人民炮兵的建设。
   1940年1月,“新兵营”官兵从新疆返回延安。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说:“西路军最后剩下你们这几百人,这是张国焘搞的,责任不在大家,同志们确实吃了不少苦头……你们过去都是放牛的、做工的、要饭的,这几年学习了文化,学习了技术,成了军队的骨干……”大家感动万分,都渴望用学到的本领上阵杀敌。随后,他们很多人被派赴前线,但宋承志被分配在后方,担任炮兵团教导营副营长。毕竟当时八路军的炮兵力量非常薄弱,必须从培养炮兵骨干开始。
   1943年10月30日,毛主席视察南泥湾359旅后,来到了附近的八路军炮兵团。当时宋承志担任教导营营长,负责毛主席视察的保卫工作。毛主席听取了团领导的工作汇报,并在邱创成团长的陪同下,到操场检阅部队。在随行者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毛主席穿着一身粗布棉衣,迈着雄健有力的大步,邱创成、宋承志等人紧跟在后。直到60年后,宋承志仍将这张珍贵照片挂在家里。
   1944年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宋承志担任训练部副部长,延安炮校能在短短5个月里培训出千余名炮兵和工兵干部,宋承志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炮校奉命挺进东北,接收日军装备。宋承志随炮兵学校从延安出发,途经陕、晋、察、冀、热、辽六省,行程1500余公里,到达沈阳郊区。
  
  通化平暴建功
   炮兵学校到达东北后,几经辗转,迁移到通化。通化位于吉林东南部,是我军在东北的技术兵种基地,集中了航校、炮校等单位,自然成为国民党的“眼中钉”。由于他们的军队一时无法开到,就设法利用日本人――当时通化有大量等待遣返的投降日军及其家属,还有“垦荒团”平民。国民党特务孙耕尧便勾结日军,在通化策动了一场反革命叛乱。
   1946年2月3日除夕之际,国民党“地下军”与日军战俘联合,在市区掀起大规模暴乱。上万暴徒疯狂地冲上大街,抢夺武器,杀人放火,打砸店铺。当时我军主力在外剿匪,通化城防兵力空虚,连炮兵学校在内也不过千余人。但中共通化省委临危不乱,沉着指挥部队坚守要点,急调在外部队回城平叛。
   敌人分路进攻的目标有人民政府、公安局、通化支队司令部、航空总队、炮兵学校等,其中炮兵学校有坦克和大炮,自然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炮校官兵在朝鲜义勇军的支援下,消灭了向炮校进攻的敌人,使叛乱者劫夺坦克的阴谋破产。
   我军惟一失守的是公安局,那是一座黄色二层小楼,被当地百姓称为“小黄楼”。这里收容着伪满洲国皇室成员,包括“皇后”婉容和“贵人”李玉琴等。敌人偷袭占领了公安局,打开拘留所,释放了里面的战犯。当他们准备带走皇室成员时,我军几路增援部队赶到,向这股敌人展开猛烈反攻。日军依托“小黄楼”进行顽抗,用机枪封锁了进攻道路,我军几次冲击都失利。平叛指挥部命令炮校前去增援,尽快解决这股顽抗的暴徒。
   宋承志指挥炮校援兵包围公安局,在附近广场上架起1门野炮。为了保护这座建筑与居民,战士们反复地向楼内守敌劝降,首先向国民党“地下军”喊话:“被欺骗的中国弟兄们,敌人的暴乱已经失败了!你们不要跟着日本人跑,快投降吧!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争取宽大处理,我们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弟兄们,你们的老婆孩子正等着你们回家过年呢!”随后又用日语向日本人喊话:“战斗已经结束了,里边的日本人都出来吧,现在出来,什么事也没有,我们会帮助你们的,快点出来吧!”
   公安局内的守敌很快停止了射击,我军战士上前,稍顷,枪声突然爆响起来,同时飞出来几颗手榴弹,几位战士当场倒下。原来,这是敌人阴险的诈降伎俩。
   宋承志见敌人如此卑鄙,怒不可遏地命令开炮。炮校学员拉动了野炮的引火绳,一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小黄楼”,在墙壁上炸开了一个大窟窿。接着,又有2发炮弹命中楼体,直接穿进楼内爆炸。在我军的炮火攻势下,公安局的守敌举白旗投降了。
   宋承志指挥战士进入“小黄楼”,开始收缴敌人的武器。这时,楼内的一个日军见宋承志使用驳壳枪,判断他是东北民主联军的指挥官,便在暗处瞄准开枪。跟随的参谋沈昌见状,急忙扑到宋承志前面,子弹正好击中他的头部。宋承志挥起驳壳枪,击毙了那个日本兵,但沈昌却因伤势过重牺牲了。
   这场公安局争夺战是通化平暴中很关键的一仗――公安局地处市区交通中心,堪称控制整个市区的枢纽。暴乱平息后,通化军民举行了追悼烈士大会,挂起了“沈昌等烈士浩气长存”的挽联。
  
  搜集日军大炮
   1946年3月,延安炮校奉东北局命令,乘火车转移到北满牡丹江,改名为东北军区炮兵学校。
   四平保卫战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大力加强炮兵建设。1946年6月12日在牡丹江成立了炮兵第3团,任命宋承志为团长,丁本淳为政委。该团以炮校第1期学员为骨干,以炮校警卫营为基础,团部驻在穆棱县八面通。炮3团初建时仅4个连,其中1个连装备4门37毫米战防炮,其它3个连根本没有火炮。
   有一天,宋承志和丁本淳在八面通野外发现了几座被毁弃的日军仓库。经检查,这是日本关东军的弹药库,里面有许多大口径炮弹,都是没有组装起来而分开存放的。弹头被装在木箱里,每箱装一个,炮弹重达20公斤,还有保存完好的引信。
   官兵们见到这些炮弹,一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样的大口径重型炮弹,他们还是生平头一次见!这批重型炮弹必须尽快搬走,妥善保管,当时炮团大部分人员都去剿匪了,宋承志就带领机关后勤人员搬运,尽管十分辛苦,但大家劲头十足,经过一个多月苦干,终于将炮弹全部转移。
   虽然有了炮弹,但还要有炮才能发挥威力。宋承志等炮团领导判断:既然这里有日军的炮弹库,那么附近八成有重炮,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把炮找出来。他们分析,日军这批大口径重型火炮是为了防御苏军而配备的。八面通东面与苏联接壤,有几十公里的边境线,于是宋承志决定将找炮的重点地区放在中苏边境的深山密林里,那里有日军防御苏联的要塞区。
   宋承志和丁本淳派出多路人马,奔赴边境地区,搜集日军大炮。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指战员们头戴皮帽,身着棉衣,踩着没膝深雪,冒着刺骨严寒,踏尽边境的可疑地带。终于,在绥芬河附近一个高地,他们发现了日寇的重炮阵地,通过仔细搜索附近,终于找到已被日军拆散的重炮部件。原来,日本关东军在战败投降之时,有意对重炮进行了破坏,很多都被藏匿起来。
   受“初战获胜”的鼓舞,官兵们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继续在周围仔细搜寻,找到了不少火炮及其零部件,有的被扔下深涧,有的被深埋在冰雪里。官兵们一律拖拽或刨掘出来,又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用牲口把火炮零件从山上拖下来,车拉人抬,运回驻地。
   炮3团官兵们经过数月奋战,找到了几十门日军遗弃火炮,包括威力较大的日军九六式150毫米榴弹炮和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此外,官兵们还找到了大量火炮零件以及炮镜等辅助器材,在八面通车站附近的场地上,数以千计的零件堆成了小山。
   通过将搜索来的大炮进行修复,炮3团装备了一批大口径火炮,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个重炮团。由于该团的重炮全部使用汽车牵引,人们称其为“摩托化炮兵团”,这也是我军第一个自行重炮团。
  
  轰开义县城墙
   1948年3月,宋承志指挥炮3团参加了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以6门150毫米榴弹炮配属1纵。在我炮兵强大火力的掩护下,1纵步兵击破了国民党军的防御,攻克了这座东北军事重镇。
   当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东野炮兵纵队奉总部命令,除新成立的炮5团、高炮2团以及担负围困长春任务的炮4团外,其余5个炮兵团和战车营、工兵营分别从吉林的烟筒山、平岗、烧街锅等地出发,乘火车奔赴锦州地区,参加会战。
   辽沈战役的关键是攻取锦州,而义县则是锦州的北方门户,必须首先拔除这个障碍。义县拥有高大坚厚的城墙,普通炸药包对它难以奏效,必须以强大的炮兵打开缺口。
   9月下旬,炮纵主力陆续开到义县地区。为了能够有效地轰开城墙,炮兵必须尽可能地抵近射击,经探查,炮纵领导作出决定:火炮阵地设在大凌河南岸,距离守敌500~2000米。但是炮3团多数火炮属于重炮,渡过大凌河比较困难,故将阵地配置在大凌河北岸,距离守敌3000多米。
   炮纵领导研究了守敌的情况,并与步兵指挥员协商,决定将炮纵主力编成3个炮群。其中,宋承志指挥的第3炮兵群辖炮3团的6个炮兵连(5个榴弹炮连和1个加农炮连)以及3纵炮兵团的1个野炮营,在城东北支援3纵8师。炮3团的另1个加农炮连临时编入城南方向的第2炮兵群。
   10月1日凌晨3时前,各炮群均已推进到指定地点,做好了射击准备。炮手们都在擦拭炮弹,静候着总攻的命令。步兵们隐蔽在前沿阵地,一个个磨拳擦掌,斗志昂扬,只等我军炮群打开城墙豁口,便向敌人发起勇猛冲锋。
   参加义县作战的炮兵数量之多,在东北野战军的战史上是空前的,单在义县东北角的突破方向就集中了五六十门各种类型的火炮,从掷弹筒、迫击炮、步兵炮到山炮、野炮、重榴炮,从营属炮兵、团属炮兵、师属炮兵、纵队炮兵到预备队炮兵,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强大炮兵群,很多步兵指战员还是头一次见到。
   9时30分,我军各炮群开始实施火力准备。三大炮群分别对准预定目标,展开了疾风骤雨般的火力袭击。无数炮弹直飞城墙,震得城墙颤动不已。12时20分,3个突破口全被我军火炮轰开,其中宋承志指挥的第3炮群发挥了重榴炮的强大威力,轰开的城墙缺口最大。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我军步兵如潮水般向突破口冲去。各炮群根据上级发出的信号,及时将火力进行转移和延伸,轰击突破口两侧的敌人火力点,掩护步兵向敌防线发起冲击。同时,各炮群还集中部分火炮,轰击敌人若干重点军事目标,如钟鼓楼的指挥所、奉国寺的炮兵阵地等。观测所每发现一个目标,就立即通知炮群,将其摧毁。
   我军炮兵以强大的火力,有力地配合了步兵的进攻,只6个小时激战,义县守敌便被全部歼灭。至此,通往锦州的“大门”完全洞开,我数十万大军沿铁路源源南下,展开对锦州的大举围攻。
  
  压制锦州敌炮
   我军攻克义县后,锦州之敌即完全陷入重围。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决定:集中5个纵队的兵力,在炮纵支援下,强攻锦州。炮兵纵队接获总部命令后,各部陆续向锦州方向开拔。
   位于大凌河北岸的炮3团在南进途中遇到了障碍,即必须渡过大凌河才行。大凌河水面较宽,水深过膝,当时无船可渡,偏偏炮3团装备的都是重型火炮――150毫米榴弹炮重4吨,105毫米加农炮重3.7吨,将这些大家伙运过河,就当时的条件而言,确实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紧急协调下,炮纵工兵营迅速赶到大凌河,在河面架起一座简易舟桥。10月9日傍晚,宋承志指挥炮3团开始渡河。在苍茫暮色的掩护下,一门门重炮相继出发,车和炮首先通过舟桥,接着牵引车也过了河。随后,炮3团进抵锦州西北,在指定地域集结待命。
   翌日,宋承志又指挥炮3团前移,进入预先选择好的阵地。此时,乌云漫天,寒风袭人,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沿途土路坑坑洼洼,里面积满了雨水和泥浆。炮车车轮时而陷入泥里,时而原地打转,辗得泥浆四溅。但炮3团的指战员士气高昂,战胜了种种困难,一门门重炮终于到达了阵地,威武地昂起了炮身。
   按照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安排,炮3团作为远战炮群,负责压制敌炮,由炮兵纵队首长直接指挥。我军占据城北的帽儿山制高点,守敌一举一动全在眼里。无论是比射程还是比威力,炮3团装备的150毫米重炮都超过锦州守敌的各型火炮(包括美造105毫米榴弹炮),可想而知,守敌炮兵被完全压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锦州守将范汉杰回忆说:“解放军炮兵集中最大的火力来射击,命中锦州指挥所多处。我到哪里,解放军的炮兵即跟到哪里,好像完全了解我的位置一样。锦州城被解放军包围得更紧了,城内各据点、交通线,完全被解放军的炮兵控制着。”
  
  后记
   辽沈战役结束后,炮3团来不及抖落战尘,又奉命南下入关作战。1949年2月2日,炮3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了威武的北平入城式,受到北平民众的热烈欢迎,许多学生挥动着花束,高呼口号,向炮3团的官兵致意,有的还把一束束鲜花插在炮车上。炮3团威风凛凛的巨型重炮是学生们从来没有见过的,许多人就为了多看几眼大炮,追随炮3团车队走了很长时间。炮3团的官兵们站在炮车上,频频挥手,向欢迎的市民们回礼。
   1949年春季,炮3团改编为炮兵第28团,归入第4野战军炮2师序列,宋承志担任师长,丁本淳担任政委。炮2师辖3个摩托化炮兵团,是当时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炮兵师。1950年10月宋承志和丁本淳率领炮2师,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宋承志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等要职。1977年,他出任解放军第5任炮兵司令员。2010年8月13日,这位老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标签:骁将 炮兵 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