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关二摆放方位 [战国后期关中士人对巴蜀方位认识的转变]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由于秦岭的自然阻隔,直到战国末期,巴蜀与关中地区有交流,但不是很频繁。关中士人对巴蜀地区的地理方位的认识也很模糊,这种局面直到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张仪平定巴蜀后才得以初步改善。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流也因此变得频繁起来。与之而来的是,随着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关中士人对巴蜀地区的地理方位的认识也较以前更加清晰且准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战国后期关中士人对巴蜀方位认识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是两地交流日益加深的过程。
  关键词:关中地区;司马错;张仪;石牛道;褒斜栈道;巴蜀地区
  中图分类号:K9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秦并巴蜀以前关中士人对巴蜀方位认识
  从古籍和考古发现可以得出,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武王伐纣之时,便有“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但是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毕竟有秦岭阻隔,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极为不易,且当时的制图也不是很发达,这样就增加了两地间相互认识的难度,因此,关中士人对巴蜀地区的地理方位很模糊。如秦国司马错与张仪争议伐韩还是伐蜀时,二人虽然见解不同,但二人均认为蜀国为“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①先秦时“戎狄”是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少数民族的统称。可见当时的关中士人将蜀国的地理方位大致定为在秦国的西北方,这就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当时的关中士人之所以将蜀国的地理方位大致定为在秦国的西北方,主要是因为在秦惠文王之时,沟通关中与巴蜀的要道汉中尚在楚国控制之下,因此蜀国与关中的交通主要是沿嘉陵江北上翻越秦岭,出大散关,而到达古陈仓的道路,即“故道”②。反之,而由秦入蜀大致也是走这条道路。再加上《史记.秦本纪》记载“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③。而陇西郡为秦国西北边郡,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当时的关中士人便认为蜀国在其西北方向就不足为怪了。
  二、秦并巴蜀以后至秦昭襄王晚期关中士人对巴蜀方位认识
   大约在张仪、司马错平定巴蜀,并从巴蜀出兵攻取楚巫、黔稍后,苏秦说游秦惠文王“大王之国,东有?、函之固,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南有巫、黔之限,北有胡貊、代马之用。”④可见虽然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张仪平定巴蜀,并于公元前312年取楚汉中,置汉中郡,但是由关中经汉中通往巴蜀的栈道并未立即修筑。而是沿用司马错第一次伐蜀时出陇西,过大散关、留坝、凤县经石牛道入蜀的。故而在这一段时期,虽然从地图上看,秦于公元前312年取楚汉中,使关中、巴蜀地区连成一片,但是由于关中通往汉中的道路未通,巴蜀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交通依然是沿嘉陵江北上翻越秦岭,出大散关,而到达古陈仓的道路。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关中士人对巴蜀的具体位置的认识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三、秦昭襄王晚期以后关中士人对巴蜀方位认识
  秦并巴蜀以后,在巴蜀推行“开阡陌、奖耕战”的政策,传播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具,巴蜀地区的农业、冶炼业等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巴蜀地区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秦国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成都城、江州城以及阆中城等城镇,以及开凿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使得巴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巴蜀地区成为了秦国最为稳固富足的大后方,也是秦国的粮草给养基地。
  但沟通巴蜀地区与关中地区,必须穿越秦岭巴山。司马错伐蜀时,诱使蜀王开凿了石牛道,打通了剑门之险⑤。秦昭襄王晚期,秦相范睢耗时十余年,在褒斜道上修建褒斜栈道。使今川陕之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褒斜栈道的修建,极大的便利了关中与汉中、巴蜀的联系,不仅缩短了绕行秦岭的路程,也使得秦国可以直接出咸阳经褒斜栈道入汉中进而到达巴蜀。这条道路成为日后关中地区经汉中通往巴蜀的主要交通道路。
  相反,沿嘉陵江北上翻越秦岭,出大散关,而到达古陈仓的“故道”则逐渐堙没不闻。这也是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随着联系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交通线路的变化,关中士人对巴蜀地区方位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西汉初张良劝刘邦都关中,理由便是“夫关中左?函,右陇蜀,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⑥”。可见自从褒斜栈道的修建,便利了关中与汉中、巴蜀的联系之后,以往关中士人认为蜀国为“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的错误方位观念逐渐让位于“南有巴蜀之饶”的正确方位观念。
  四、结论
  战国后期以来,关中士人对巴蜀方位的认识逐渐由认为蜀国为“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的观念向“南有巴蜀之饶”的观念转变。这一地理方位认识的转变,体现了战国末期以来,巴蜀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交通道路的改变与完善的过程,同时更体现了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联系与交流逐步强化。
  
  
  
  注解
  ①司马迁《史记?苏秦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高景明《关中与汉中古代交通试探》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③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④司马迁《史记?苏秦张仪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⑤张骅《司马错平定巴蜀与李冰建都江堰》海河水利,2001年04期
  ⑥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

标签:中士 人对 战国 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