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活动总结 > 正文

纪录片《中华武术》_评《卧虎藏龙》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独特展现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作为一部具有显著武戏文唱特点的武侠片,台湾著名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具有较好的艺术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整部影片情节巧妙,效果传神,风格抒情。但是,该部影片在中国却没有得到热烈的追捧,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国对于传统中华武侠片的概念与《卧虎藏龙》中展现的中华武术文化有所差异,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部文人对于武术的梦想之作。本文就将被国人称为“伪武侠片”的《卧虎藏龙》中所展示的中华武术文化进行尝试性的阐释,以期让大家对所谓的新武侠片有一个了解。
  关键词:导演李安《卧虎藏龙》中华武术文化展现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卧虎藏龙》被称之为“文艺武侠片”,其导演是素有文人之称的台湾大导演李安,他的个人背景具有其他华人导演所不具有的独特性,因为他接受的完全是美式教育,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由于拍摄了几部引起西方轰动的影片而得到好莱坞的青睐,并逐步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导演。也许由于主要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因而李安较于擅长迎合西方社会对于电影人文内涵的需求。李安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具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正是这样一个集中西方文化背景于一身的特殊导演,造就了文人墨客的新式武侠片,即《卧虎藏龙》。导演李安既懂得迎合西方主流社会的鉴赏品位,又能够把所谓的东方神秘文化很好地展示给西方观众,充分满足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这个大国的好奇心和探索之欲望。由于影片对于武术技巧的特殊处理,以及写意式的展现,导致这部影片在国内并未引起强烈反响,甚至遭到了诟病,但是,它却很好地满足了西方社会的主流欣赏品位,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李安的这部影片《卧虎藏龙》由于荣获四项奥斯卡大奖而成为武侠片之经典,其继承了李安以柔克刚的一贯风格,因为李安是一位具有儒家风格、道家思想的知名导演,因而他导演的影片理所当然的会具有一定儒风道骨、禅道圆融的风格。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李安试图用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和”来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应该说,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部影片在西方获得了大量的赞许和期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影片介绍及其内容简介
  影片《卧虎藏龙》是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手英国联华影视公司出品、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发行的一部中国武侠电影,从而决定了它是带有西方制作色彩的中国武侠电影,它很好地展示了李安导演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这部影片应该不算是纯粹的武侠片,也不是纯粹的文艺片,而是融两者于一体的文艺武侠片,其丰富的文化韵味使其成为了与传统武侠片风格迥异的新武侠电影代表之作。虽然影片中也有通俗做法上的儿女情长和江湖恩怨,但是由于导演李安具有的儒学思想,使影片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将江湖中人的生命感悟和情怀深深地表露出来。尤其是李安在《卧虎藏龙》中所展示的李慕白与俞秀莲那种生死与共、终生相爱却不能相结连理,或者面对理智与情感的两难始终执着地固守理性,才真切地道出中华民族的某种“历史精神”,其运用武侠电影中习见的镜像符号所拼贴的“历史真实”,不仅感染了中国观众,也征服了西方观众。
  影片拍摄于2000年,由台湾大导演李安执导,有着强大的演员阵容,如: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影片人物主要包括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在影片中,一代大侠李慕白萌生了退出江湖的意思,并决定将一把具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青冥剑,作为退出江湖的有力佐证。李大侠托付自己认识多年的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这把曾经伤人无数的古剑送给贝勒爷作为礼物进行收藏。不料,该宝贝被李慕白任性而娇惯的女儿玉娇龙盗走。在追查宝剑的过程中,俞秀莲与玉娇龙相遇,两人的个性最终使双方成为了忘年之交。而李慕白在追查宝剑下落时,意外发现自己的杀师仇人就是碧眼狐狸时,他决定宁愿付出自己生命而报了杀师之仇,同时也唤醒了拜碧眼狐狸为师的玉娇龙的幡然醒悟。但是,武功已经很高强的玉娇龙由于受到碧眼狐狸的挑拨,也干下了不少坏事。最终,为了求得心灵的解脱,玉娇龙决然的跃下了万丈深渊的武当山,以死来表达自己的最终觉醒。
  三中华武术文化的主要内涵
  俗称为中国功夫的中华武术,并不是独立衍生出来的,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当中,因而也受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而,中华武术并不是简单的技艺和锻炼手法,而是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集中缩影,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态在武术方面的体现样式,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来看待中华武术,既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与吸纳,更是一种巨大的超越与发展。由此可见,中华武术绝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文化根基,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融合了多种价值观,例如: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而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为儒家思想和文化,同时还包含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其它形态的文化种类。显然,中华武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造就了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如果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就谈不上中华武术之说了。因此,我们说中华民族传统孕育和影响了我们的中华武术,使得中华武术的核心内涵正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儒家中和养气之说,还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等诸多理论于一体,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学文化体系,相比其它的体育项目更具有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具有特定的武道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于搏击之道的独特见解,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东方哲学和追求和谐人生的最美境界。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华武术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因为中华武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进行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等的重要方式,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世界各国已经通过中华武术交流活动,更好地领悟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从这些方面来说,中华武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让世界更为关注中国,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美国已经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就是对中华武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认可和追捧的例证之一。
  因而,我们在参透了中华武术的基本概念和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上来重新审视中华武术的丰厚文化内涵,即富有一定的民族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具体来说,中华武术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审美观、健身观以及道德观等三个方面。从审美观方面来说,中华武术由于浸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的中华武学,其技击攻防,形态表现,节奏韵律和意境追求等方面,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美学的思想内涵。在技击方面,中华武术采纳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崇尚“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等,因而形成了其刚阳之美和阴柔之美并举,使得习武者和观众都能够感受到动作,功架以及神态等方面的气质美。而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一种无形连续的“气”,中华武术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了富有节奏的和谐美感,时而飘逸灵巧;时而快如霹雳,使得观众感受到中华武术的动态生命力。中华武术还崇尚意境之美感,习武者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才能把富有节奏的意境美表达出来,通过娴熟的武术技巧来达到身心的统一,超越纯自然状态,进入了文化创造和表现领域,能够使得武术达到高度统一,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中华武术的健身观也倾向于追求“健”和“寿”的内在发展,不主张张扬,重视内外兼修,以内养外的修身健身观念。至于其道德观,中华武术也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重视习武要讲武德,认为习武之人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道德品质。可以说,武德是中华武术重要的内涵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本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中华武术成为了中华民族儿女进行自我修养、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
  四中国武术电影历程对武术文化的独特展现
  我国的武侠电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特技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侠客神怪电影;另外一种是,展示中华武术技巧及武术精神的侠义电影。总的来说,以展示武术文化和技巧为主题的电影,在我国的发展有三个历程:第一个历程,侧重于正面武打动作,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1967年在香港上映的《独臂刀》,这类影片虽然在当时广受欢迎,但正面争斗导致太多的血腥场面是这类电影的诟病;第二个历程,虽然有武打动作,但更侧重的是武术内涵和侠义精神,此阶段的代表作有《少林寺》、《精武门》、《龙虎斗》、《猛龙过江》等,此类电影很好地迎合了我国观众的口味,侧重于民族自尊心和武术精神主旨,故而也诞生了很多电影佳作,许多影片也一直被津津乐道;第三个历程,注重特效和美化武打动作,强调思想和意向的过程,例如,《英雄》以及自此分析的《卧虎藏龙》,此过程尚在探讨发展过程中,附和西方审美观点却不太被国内观众所认可。
  作为国际上以文戏见长的大导演,李安独辟蹊径的开创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新视界,使得观众见识到了一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武侠电影的艺术性武侠影片,即《卧虎藏龙》。事实上,在李安导演宣布要拍摄武侠片的时候,就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甚至有人开玩笑的说,李安的武侠片应该是文诌诌的李氏武打片,而《卧虎藏龙》的问世则很好地回答了世人的猜测,它正是一部符合李安性格和拍摄习惯的文艺性武侠片。我们观看该片的时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似乎就像在听一首古典音乐,形成了一道行云流水般的旅程,也许我们可以说,该部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片,但它却很好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和中华武侠精神,是一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文化的另类展示片,正如说,真正的武侠只存在于文人的心中。李安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武术搏斗场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武打情节,还让我们体会到了别样的武侠世界,即人们完全可以在所谓的刀光剑影中感受到人性的诗意和温情,甚至有些武打动作过于虚假和空幻,但是,它所描述的江湖世界中的浓浓诗情画意却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并让观众获得了心灵上的震撼。应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人物形象光彩动人,情节结构曲折巧妙,视听造型清新脱俗,声画效果逼真传神,文化内涵深刻丰富,艺术风格写意抒情,它所描述的似乎也是古代的江湖恩怨,但是它却充满了中国的山水风光,抒发了现代人的生命情怀,寓意了人性深处的“卧虎藏龙”。该部影片主要展现了中华武术的魅力,并主要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手法进行揭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轻功之美
  《卧虎藏龙》作为武侠影片,其武打场面是少不了的,其中包含了很多精彩的武戏,例如,玉娇龙盗剑后与俞秀莲的交手;玉娇龙与李慕白在竹林的打斗等。这些武打场面都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文化之美,但是它的展现方式却有着些许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轻功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感觉具有武功的人在施展武功尤其是轻功的时候,就像一只振翅飞翔的小鸟,其动作非常轻盈优雅,使人感受到了中华武术不仅技艺超群,更是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之美,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让观众从情感上更接近影片中的人物,并能够激发出观众对于轻功的神往。这里我们来举一些人“飞”起来的场景:俞秀莲在屋顶上追逐玉娇龙时的“飞”;玉娇龙在酒楼教训那班江湖中人时的身轻如燕的“飞”;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间追逐,打斗时的“飞”等,这些都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非常空灵的美感。
  2武侠的儒风道骨
  应该说,李安作为拍摄文艺片的金牌导演,他导演武侠片肯定别具风味。他主要追求武侠影片的儒风道骨、禅道圆融的境界,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文化内蕴。影片中玉娇龙自武当山的下跃则是一种终极解脱,因为她是在道庙下的山崖,寓意了武侠之人最终归于“道”,这是对中华武术文化中武道的阐释,即习武之人要有武德,否则,就不能求得心灵的安慰和武艺的真正超群。可以说,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竹林大战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李安凭借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让李慕白与玉娇龙在竹林顶端进行武斗,使得人物的武斗尽显凌云飘逸的轻功之美,从而使得该部影片把中华武术中的轻功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更为真实的展现了中华轻功的似舞似幻之美。应该来说,《卧虎藏龙》很成功的圆了文艺片导演李安的武侠之梦,使得人们对于武侠世界有了另一番深刻的感悟,原来武侠电影除了那些惯常的血腥打斗场面,还可以具有如此美妙的意境,通过实景拍摄到的中国山水环境,传达了中华武术中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意境。
  3突破传统的武侠拍摄手法
  李安的《卧虎藏龙》突破了传统的武侠影片拍摄手法,转而采用了全新的套路来拍摄武侠片,我们暂且可以称其为武戏文拍。在影片中,李安并没有把叙事方法落入俗套,而是把大侠李慕白千辛万苦夺回的青冥剑又投入水中,预示了剑只是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用剑人的心如何,一旦心魔除去,外界再凶恶的魔鬼都会很容易解决掉,这就是中华武术所崇尚的高尚武德的又一良好表现。在影片中,李安还尝试性的对武术的节奏进行了改革,使得武侠片也可以有和缓的节奏,但并不是让观众感到拖沓,而是能够把不紧不慢的武功节奏融入情境当中去,避免了观众的心理疲乏,使得整部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此外,李安在《卧虎藏龙》中创造的武打招式更接近于真实生活,通过传统的武术招式营造整个武打的氛围,但并没有出现太过血腥和暴力的场景,这是其文艺性和文化性特点的又一独特之处。并且,该部影片主要对象是针对西方社会,因而,该部影片拍摄的时候,具有明显的西风中骨风格。他让具有巨大文化差异的西方社会很好地接受了该部影片,迎合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探索之心,展示了中华武术文化的道家思想精髓:以柔克刚。
  五结语
  李安在谈到为什么拍摄《卧虎藏龙》时,曾发表过如下一些看法,“我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每次看小说时都幻想着存在其中的另一个世界,一直很希望能有一天把这个世界呈现出来”;“故事当中的青冥剑对我来说无疑是个象征,它是整部影片的支点。它漂亮、锋利、柔韧,具有神秘感,也有力量,我完全被它迷住了。”从李安的表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李安的思路和理解。
  也正是因为如此,由台湾著名导演李安所执导的新生代武侠电影代表之作――《卧虎藏龙》,由于导演本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又有着完整的西方教育作为后盾,从而使李安导演参透了西方社会的主流审美观,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很好地融入到中华武术当中去,拍摄了一部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新武侠电影。虽说该部影片在中国国内并未受到热烈的追捧,甚至谈不上成功,因为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片,但是,它却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一举夺得了四项奥斯卡大奖,这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从《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奖项来看,李安导演的电影已经成功融入了美国市场,和他先前的三部电影以及其他华人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荣获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不同,《卧虎藏龙》除了获得此项殊荣外,还获得了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最佳布景、最佳外语片奖四项奖项。这些成功无论对于华语电影,还是电影导演,其创作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也算得上是史无前例的。
  作为一代文人导演,影片《卧虎藏龙》可以说是武戏文导,把传统的中华武术文化精髓很好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让世人见识到了另类的中华武术之美:和合的思想,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武术还有艺术性和柔美性。无论国内对于该部影片持什么态度,我们都认为,该部影片向西方世界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武术的深厚文化内蕴,并在西方掀起了学习中华武术的热潮,使得中华武术成功走向世界,让具有巨大文化差异背景的西方人也能够坦然接受和了解神秘的中华武术和文化,这些都是该部影片带来的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军:《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对外传播》,《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东岳论丛》,2003年第5期。
   [3] 谭炳春:《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体育学刊》,2004年第4期。
   [4]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陈丽金:《〈卧虎藏龙〉对中国文化的展现》,《电影评介》,2010年第4期。
   [6] 朱薛超:《〈卧虎藏龙〉的视觉文化解读》,《电影文学》,2009年第22期。
   [7] 张宇华:《论电影〈卧虎藏龙〉的东方美学观》,《电影文学》,2009年第19期。
   [8] 杜芳、王松岩:《中西文化的择取与融合――重品〈卧虎藏龙〉》,《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9] 李志钦:《武侠电影的中国山水画意境――从〈卧虎藏龙〉看另一种山水境界》,《电影评介》,2010年第4期。
   [10] 小秒:《〈卧虎藏龙〉:想给观众一个震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8日。
   [11] 杨容:《中国武术的艺术内涵探析》,《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第11期。
   [12] 周云红:《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反思:迷失与救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13] 王岗:《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之诠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4] 於世海、陆小黑:《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反思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15] 傅睿纯:《一次继承与变革的武侠片试验――评〈卧虎藏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6] 黄维敏:《图解文化与人造珍珠――解读武侠电影中的“东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1期。
   [17] 马俊艳、李悦婷:《〈卧虎藏龙〉之道家思想》,《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18] 杨春艳:《中美文化价值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的融合》,《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第6期。
   [19] 周文萍:《江湖梦想与文化反思――对〈卧虎藏龙〉的几种读解》,《名作欣赏》,2002年第2期。
   [20] 傅睿纯:《一次继承与变革的武侠片试验――评〈卧虎藏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1] 方国清:《自我与他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第3期。
   [22] 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3] 申国卿:《文化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发展》,《搏击》(武术科学),2007年第11期。
   [24] 刘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四川体育科学》,2000年第1期。
   [25] 王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王延,男,1965―,陕西西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工作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体育部。

标签:卧虎藏龙 中华 武术 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