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接收函 > 正文

同侪互助 [同侪互助在大班型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同侪互助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模式。其理论基础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时区发展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性。在大班型教学中实施同侪互助,对于减轻教师的压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及合作性,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同侪互助 建构主义 中介作用
  
  一、引言
  
  在以英语作为外语学习(EFL)的教学环境中,大班型授课一直是令教师头疼的事情,授课教师有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感觉,由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们有较少的参与机会,存在着得过且过的被动学习心态,学习效果不理想。同侪互助(peer coaching)既可指同伴之间在学业上相互帮助、借鉴,也可指同伴之间在情感上相互鼓励、支持、沟通,以此来达到彼此间的协调合作,经验分享,互相学习和共同成长。它在许多方面能改变目前大班授课尴尬局面,在减轻教师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方面都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二、同侪互助的理论基础
  
  同侪互助不仅发生在课上,也可在课外进行。它既指学业上的互助,也包括生活中的互助,因而同伴之间有更多的合作主题,更多的感情沟通,有利于有效地学习。同侪互助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Vygotsky的最近时区发展论(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为理论基础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iget),一位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以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的,在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上,后来的许多专家、学者又以不同的视角对认知过程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得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也为探讨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近时区发展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的,他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个差异。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是存在距离的。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到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从Vygotsky的这一思想出发,外语教师的教学目的就应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停顿地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三、同侪互助中教师的角色
  
  1 教师作为中介者的重要性
  教师要真正有效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及互助能力,关键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如何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为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的最佳环境,如何帮助学习者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自尊。事实上,培养并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将理论上的可行?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变为现实性,其根本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合理有效的介入,是促使学习者自主及互助能力向现实转化的必要条件。是同侪互助的重要前提。
  
  2 教师角色转换: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中介者
  教师角色转换是教师学习的结果,也是教育形势发展的结果,大班型授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教法、学识、为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意识到了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讲解一练习”单一教学法,将课本当作知识载体,教师充当知识的传递者(transmitter),这些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大班型授课中开展同侪互助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提倡学习的主动?和互助性不等于想学就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合作者和监督者。教师的任务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任务的意义与超越当前目的,帮助学生产生胜任感、确立目标、控制自身学习行为、寻求挑战、认识变化,使学生懂得共享合作,并积极培养个性与团体归属感等等。具体见下表:
  
  四、同侪互助模式的应用
  
  对于大班型授课,教师,学生均有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同侪互助不失为一种缓解矛盾,增强学习自主性的好举措。同侪互助(peer coaching)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帮助,轮流辅导或互相操练等。它既可以指同伴之间在学业上相互帮助,相互借鉴,也可指同伴之间在感情上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沟通,同伴互助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可指学生在课外活动或生活中的互助,同伴之间彼此合作,交流,监督,评估,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分组原则:新学期伊始,教师依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在3~6人不等。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或有相同爱好,或有相似学习目标,或为寝室室友,在这里,任课教师要与辅导员联合监控分组情况,避免出现以家庭收入,城乡生源,父母社会地位等不健康的标准为依据的分组。
  课堂同侪互助:课堂同侪互助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实施的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小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如角色表演,模拟、戏剧、访谈、大脑风暴、信息咨询、问题解决和作出决定、意见交流等。在课堂同侪互助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指导、监督和评估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首先,教师应简单地介绍要解决的任务。如,归纳课文中心,探讨写作特点,评论某一现象等。然后教师要向学生阐明互相合作在任务解决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自主划分角色,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在各小组之间,检查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对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必要的帮助。教师一般不要坐着不动或离开教室,也不要在一个小组停留太多时间或频繁纠正学生的错误,这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致使学生恐惧错误,不敢开口。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通过自我校正来改正错误。
  课外同侪互助:课外同侪互助是课余时间同伴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在课外,学生可以一同学习,练习口语,准备小组发言,交流学习经验,就业信息等。同伴之间可以谈论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同伴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安慰,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挚友。同伴之间在合作互助中既可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又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既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positiveinterdependence),又培养了个人信任意识(personal responsibility),这些对于班级的和谐,团结及稳定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五、结语
  
  同侪互助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的机会,在互助过程中双方不仅促进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促进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积极参与意识,但同侪互助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也会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问题,因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停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以获得改进和提高,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标签:同侪 大班 互助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