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浅析生活德育 浅析大学德育资源的开发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在学校,德育作为生活自发的调控因素之一,是构建学校和谐学习氛围,完成全面的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在生活中展开的德育,要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并且其主题与素材要来源于生活。
  [关键词]德育;生活;学校;学生
  现代德育由于其知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悬挂在空中破碎而又抽象的德育,这正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现代德育困境的突破,不是在知性德育框架内通过修补所能达到的,要有新的思路。本文立足于知性德育的超越,从生活德育的角度,浅析其在教育事业中实施的价值。
  一、以生活德育为依托的教育理论构象
  生活德育论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德性观: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根据对德性的理解和生活与道德关系的基本原理,我认为,德育从何处出发是德育的起点问题。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教育方法,都应该被扬弃。”从道德理性能力出发的道德,是一种思维的、割裂的知性德育。这种德育实际上是德育的另一种异化:将德育看成智力训练。从生活出发的德育,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在杜威那里,经验既指人所做的、所遭遇的事情,也指人们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即经验的过程。从生活出发的德育,或者说以生活为起点的德育,不是将德育消解在生活里,而是以生活为依托,从儿童生活中遭遇和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展开的德育,要以生活世界为坚实依托,并且其主题与素材要来源于生活。生活德育是整体性、社会性、真实性、有效性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
  二、学校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中的德育
  德育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最终回到生活中。日常生活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主的自在的活动方式;第二,以传统、习惯等为基本要素的经验主义的活动图式;第三,以本能、血缘为核心的自然主义的立根基础;第四,以家庭、道德为主要组织者和调节者的自发的调控系统。
  道德作为学校日常生活自发的调控因素之一,对学校成员有着天然的道德教育作用。对学校日常生活最具决定性的道德调控因素,是学校的核心道德价值取向。一所学校的核心道德价值取向,是其成员在历史传统的支持下,经现实的交往与互动而形成的。学校作为特定的社群,其核心道德价值取向,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既是其成员行为的基本原则,也是每个个体成员德性发展追求的目标。学校日常生活是一种特殊的日常生活,他的两只手一只被日常生活牵着,另一只手被制度生活牵着。学校生活中的德育的根基性,还在于学校日常生活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技术化。学校生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非日常的庞大制度生活。在这种庞大的非日常生活架构下,显得有些零碎的日常生活弥足珍贵。非日常生活所遵循的,是制度及其背后的理想原则。这种制度及其理想的极端化反对、压制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已完成了对道德等因素的收编与改造。同样,极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也是反对道德教育的,并从根本上篡改了道德教育。
  学校日常生活以外的非日常生活,实际上就是制度生活,因为学校从总体上看,是秩序化的学习时空。学校是教育专门化、制度化的产物,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学校作为制度化的社会机构,是塑造其成员德性和人格的巨大力量。学校制度价值取向平衡的德育性,表现在多方面:首先,价值取向的平衡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德育的统一;其次,价值取向的平衡有利于德育保持自我,按自己的规律运行,而不至于知识化、智育化;最后,学校制度价值取向的平衡,对生活在学校制度之下的学校成员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三、生活德育的具体贯彻实施
  很多人认为生活德育很抽象,因此,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生活德育时,首先要让学生对生活德育有正确的认知,了解其真正含义,并意识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发的对自己进行生活德育。同时,教师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的前提,是自己要先对生活德育有正确并透彻的认识。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是生命充实与展现的过程。这里的充实与展现,理所当然地包括道德的充实与展现。同时,人的德性又以德行加以确证,即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德性之和”不同于“见闻之和”,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体验与学习,也同样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就是理性的道德认知,也无法在生活之外获得,生活之外获得的所谓认知是与道德无关的。
  从具体向学生渗透生活德育的实施角度,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寻找自己的不足,并改之,完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人的性格往往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生活方式,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也许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基调。学生的性格养成从后天来讲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各种正常或非正常之端倪,及时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学生在生活中应学会宽以待人、诚信务实、积极向上、善人善己等,因为宽容是世间一切真情与博爱编织的花环;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豁达乐观地做人,方能在人生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在会生活后,才会思考,会进步,会理解,生活德育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甚至可以自发养成生活德育的意识,因为他们知道怎样生活算好,怎样才是良好的德行。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协调能力;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习惯;要热爱生活,要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对于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制度,教师要量行。在学校生活中,对学生的强制性制度管理,如个人交往、自由时间、日常生活方式、游戏与语言等,可以适当放松,让学生能够更自主的发挥,更自由的展现自己的潜力。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德育,因为学校相对来说是一片净土,对于社会很多复杂因素起到过滤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就是学生生活的一支保护伞,良好的生活德育完全可以不用在强制制度下管理出来。但是,放松制度管理不是要放弃,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比如学生面临道德问题和危机的时候,采取制度手段适度干预。所谓适度干预,既指有限的必要的干预,也指干预的方式要尽量借用日常生活的方式,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对学校的归属感教育,一个校徽或学校吉祥物设计游戏,可以比得上,甚至能够超过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长篇大论。
  在生活中实施德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要做好长期准备,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过滤出良好的生活品行。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需要正视其必要性及可行性,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有耐心、有责任心,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五大演讲[M].1999年
  [2]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M].1996年
  [3]杨国荣.道德系统中的德性[M].2000(3)
   [4]刘铁芳.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M].1997(7)
  [5]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2000年
   (责任编辑 冯 璐)

标签:浅析 德育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