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增速放慢时,我国的加工贸易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毋庸置疑,加工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弊端也日渐明显,如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为当前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加工贸易 科技创新 升级转型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充分释放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加工贸易不仅在解决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脚步。然而,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处于微笑曲线低端、两头在外的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单纯的依靠逐渐弱化的成本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已经行不通,因此,加快转变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转型成为提高广大加工贸易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二、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可替代性较大
  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严重缺乏核心科技竞争力,是我国加工贸易中最根本的问题。开放初期,凭借着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充足等优势,加工贸易盛行,很多企业对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的模式情有独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无需太多的设备投入,把企业的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一进一出”就能获利,还可以享受政策优惠。这种“成本优势的惯性思维”放慢了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研发的速度。直到如今要素成本价格飞升的微利时代,众多小型加工贸易企业依然没有意识到生存法则的改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终因缺乏竞争优势而被市场淘汰。当然,近几年也有大部分的中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尝试科技创新,努力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增加砝码,但由于受各种因素限制,并没有真正的打造出差异化技术竞争优势,换言之,A公司的加工技术标准,B公司也可以做到,可替代性很大,市场占有率的大小由对方决定。
  2.加工贸易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快,规模相对较大,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制造链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缺乏自创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主要负责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如简单加工、组装、包装等生产活动。在产品价值链中,产品研发和零部件生产是增值的关键环节。而销售和品牌环节中,经销商可以根据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以及市场差异等因素进行有效推广,也能实现较大比例的增值。相对于其他环节,组装位于价值链的中游,增值仅局限于对原材料及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过程,而原材料和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零部件往往要依赖于进口,加工贸易企业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即使在高技术领域,加工贸易也仅涉及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附加值仍旧不高。这种状况不但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和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地位,而且也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甚至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持续亏所而倒闭。
  3.我国加工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国内产业关联度低
  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所占比例较高,其中最大的是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条件下,外资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不但排挤了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减少了其他关联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机会。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料件主要依靠进口,国内采购率较低,特别是一些核心零部件。这就缩短了国内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无论与上游还是下游的国内企业均无太大的产业关联,处于一种“无根少枝叶”状态,发展后劲不足,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工贸易行业结构和地理分布不合理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如服装、纺织玩具行业等,电子、能源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较少。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通常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阶段,生产技术趋于标准化,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对于一些原本就缺少科学技术的加工贸易企业来说,进行技术创新突破的可能性不大。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溢出效应会更大,而且对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不管是生产设备还是人力资源的要求会相对高一些,这就为企业以后科技进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我国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并不多。另外,加工贸易的地理分布也不合理,表现为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相对较少。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快,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但随着要素成本的增加,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劳动力可获得性、土地资源的丰富性都处于劣势地位,加工贸易的地理分布存在不合理因素。
  5.“高碳”产业居多,环境污染严重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是加工贸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能源消耗多,污染程度深的低技术制造环节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内涵。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并不被生产企业所重视,并不加入生产成本计算公式。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环境污染、节约能源把而相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量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与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有着密切关系。
   三、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1.从加工贸易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1)树立“简单加工-加工科技-创新科技”三站式长期发展战略
  有些加工贸易企业对那种不管研发、不管销售、不管品牌的生产方式形成了路径依赖性,自主创新意识比较低,并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企业应当利用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加工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降低企业的可替代性。然而,这种技术溢出效应很难使得企业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技术和知识并不像自由市场所假定的那样可以自由扩散,相反它具有很强的独占性与排他性,特别是一些大型高科技跨国企业,在将低端产业转移出来时,在技术输出上实施了保守的封锁战略,限制高精尖的新技术向中国转移。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想通过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自身技术优势,长远来看,只会陷入追赶陷阱。可见,企业必须要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能力提升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也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2)以“技术合作”作为自主创新的跳板
  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为自主创新企业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直接从加工装配跨越到自主研发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目标要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要从技术模仿、技术学习入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技术合作”便成为了企业积累自主创新条件的理性选择。技术合作是指在学习借鉴外方研发的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注入自主研发元素,从浅到深、从少到多地进行产品联合设计开发,最终目标是建立自主研发团队,使企业自主研发环节与外方形成互补性关系。
  (3)实现模块化创新,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模块式创新是指对现有产品的一种或者几种组件及其核心设计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改变,但是产品架构及组件之间的连接规则并没有改变;模块式创新一般发生在主导设计确定后,在遵循既定的设计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对组件设计的细分和专业化,提高模块的性能。加工贸易通常是专注于承接产品生产链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节,模块化创新是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突破口。对于高科技产品我们没有条件进行自主研发,但对中间投入品特别是一些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实现创新。作为IT业界的产业巨头,富士康集团创造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样板。这个当初靠代工电脑机壳、连接器等零部件起家的加工贸易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模具研发及其模块化生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之一。这种创新把镜面宽体加工的人工技术转换成大量生产,另外,富士康集团独创“亮色成型”技术,即让不同种类的两种树脂,可以在同一个模具里铸模成型,这种高难度的技术的实现,让富士康成为全球精密制造的巨头,从而赢得了苹果等世界最顶尖IT公司的大量订单。
  (4)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型升级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扩张规模、规避风险和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战略选择。一个产品的成长是有限度的,只有多个产品并行,才能做大规模,实现最优的规模经济,同时也能降低对单一外方的过度依赖性,增加企业自主权,把握利益分配上的主动性。另外,多元化经营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加工贸易企业不能只追求广,而不注重质,通过多元化经营拓展企业盈利渠道,为进行科学研究开发创造物质基础,形成独特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最大限度的整合可用资源,强化企业竞争优势。
  2.从政府的政策引导因素分析
  (1)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引导加工贸易向中高端加工制造环节转型。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入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制领域,提高加工制造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加工贸易层次;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加工贸易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2)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区域间的转移
  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升,成本因素逐渐成为制约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政府应积极协调加工贸易企业的区域发展,引导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向中西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地区转移。
  (3)引导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
  无论是从市场控制还是从获取利润来看,都有必要增加内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我国政府应当为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营造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等活动。
  (4)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一定的料件采购自主权,可选择其他国内相关企业进行采购,料件国产化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关联度逐步提高。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好国内配套服务,加快料件国产化进程,对国内采购的加工贸易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也应该鼓励为加工贸易企业服务的国内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向国际化标准迈进,满足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国内采购率。
  参考文献:
  [1]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19-254
  [2]叶继革 余道先:我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4
  [3]石丽丽,冯培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调整对策[J1.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32一33
  [4]汪斌,侯茂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3):92一97
  [5]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5):19一24(责任编辑:韩 梅)

标签:浅析 现存 加工贸易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