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原则是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指的是它在知识谱系上的未完成性,理论接受上的未完成性,理论建构上的未完成性。这一未完成性应在三个参照维度之下来观照: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谱系来看;第二从马、恩哲学问题域中的文学批评特质来看;第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建构性来看。
  关键词:问题域;未完成性;文学批评
  (易?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序卦传》解释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怛我们这里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济”不在于强调不可穷尽性,而在于强调它的未完成性。所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指的是它在知识谱系上的未完成性,理论接受上的未完成性,理论建构上的未完成性。这一未完成性应在三个参照维度之下来观照: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谱系来看;第二从马、恩哲学问题域中的文学批评特质来看;第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的理论建构性来看。
  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及其未完成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样也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作为一种哲学观,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来源主要有三大理论来源:第一是大量留学日本的留学生带回来的日本翻译或介绍的马恩著作和思想。如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杂志刊登的日本学者贺长雄在《近代欧洲史》介绍的马克思和欧洲社会主义学说,陈望道从日文转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从俄国和苏联译介马恩学说研究介绍书籍和文章及马恩全集。如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著的《共产主义ABC》和从俄文转译的马恩全集;第三,从德文、英文、法文马恩原著直译马恩元典,同时引进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西马随着西方其他学术思想一起涌人中国,形成所谓“观念年”、“方法年”。而从德文、英文、法文直接翻译出版新版马恩全集的工作还在进行中。
  根据理论传播来源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奠基争鸣期:20世纪初到1930年3月;二是救亡图存期:1930年3月到1949年10月;三是政治斗争期:1949年10月到1979年;四是多元发展期:1979年以来至今。这四个时期各具特征:奠基争鸣期侧重于马克思文艺批评的引进和介绍,同时发生了几次大论战:新文学阵营和文化复古派、保守派的论战,新文学阵营和国粹派的论战,新文学阵营和学衡派的论战,新文学阵营和甲寅派的论战,后期创造社和鲁迅的论战。正是在这些论战中文学革命逐渐走向革命文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兴未艾。其理论主要来自日本和俄国,代表理论家有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后期创造社成员。救亡图存期则是在左联成立之后,救亡图存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作家普遍抛弃偏见,做国家民族的呐喊者、时代的歌者。理论家主要受苏联“拉普”派影响,强调政治性、阶级性,这一时期的理论主张的结晶即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代表理论家有蒋光慈、瞿秋白、周扬、毛泽东等。政治斗争期主要延续了救亡图存期的斗争思维,文艺批评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代表性事件即是四大批判: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于胡风反革命文艺思想的批判,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于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以及文革“三突出原则”。这一时期代表理论家有胡风、周扬、矛盾等。多元发展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1979年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它正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多元发展期,面对去政治化突出文学的审美性的浪潮,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提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代表理论家有童庆炳、陆贵山等。从政治斗争期起开始,我国陆续从俄文翻译出版马恩全集,及至多元发展期才出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才在理论源头上才得到初步完善。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谱系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呈现未完成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传播呈现间接性,历程性。间接性说的是理论来源非本源性,在奠基争鸣期和救亡图存期,理论主要是来自日本和苏俄,在理论内容方面以介绍和阐释类文章著作居多,原著较少。在政治斗争期,理论主要来自苏联。马恩全集是从俄文转译过来,是苏联“把关”整理之后的材料。理论传播的历程性指的马恩理论全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在历史的不断呈现和发现之中。旧版马恩全集在中国的最后杀青是在多元发展期(1979年之后),在前三个时期特别是前两个时期,马克思理论文献极其有限。同时,马克思的手稿在不断发现中,而且其手稿未完全公布。即将出的新版马恩全集比旧版多出将近一倍。第二,新时期以来,受文学去政治化、审美化、形式化的影响,文学文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被嗤之以鼻,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呈现出式微和缺场的状态,阶级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是社会和学界不愿触动的敏感神经。
  二 在马、恩哲学问题域中的文学批评特质参照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
  问题域(problematic)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特定的论题间所构成的客观内在的关联系统,即决定所给定的答案的问题体系。问题域应是理论家的思维模式、思想空间、研究范式、知识语境。
  “问题域在确定其领域内所应包括的内容时,也就必然决定了它相应排斥的内容。……被排斥的概念(缺失部分、空白点)和没有充分提出的问题(半无言处、脱漏)或根本没有提出的问题(无言处),便与那些被提出的概念和问题一样,构成了问题域的一部分。”可见问题域具有区分性,体现了理论的指向性。
  马、恩哲学问题域中的问题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结构,指的是对于资本和现代性关系的研究和批判。资本推进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资本的逐利性带来了人的异化。资本的运作既加速了现代性的进程,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资本的批判即是对于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马、恩哲学问题域中的文学批评特质即是马克思不是单纯的讨论文学的审美问题,而是将文 学的审美问题纳入到资本与现代性关系的批判视野考察下。从意识形态、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角度来探讨文学问题。所以马恩文学批评呈现以下特质:一、单从文学理论和美学角度看的非体系性,但是其关于资本与现代性批判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一部分。二、书信的文学批评实践体裁。书信的文学批评实践体裁鲜明的体现了马恩哲学观的一以贯之。三、意识形态、阶级分析、人类学的批判立场,美学标准附庸于历史标准、政治标准。
  在马、恩哲学问题域中的文学批评特质参照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未完成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马克思在写完资本论第二卷时就已去世。从马克思一生哲学规划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看,马克思还有很多问题没来得及深入探讨和展开,如人的生产问题。二是马、恩哲学问题域决定了马恩探讨文学问题特定视角。基于对于资本和现代性关系的研究和批判的马恩关于文学问题的探讨和基于文学审美问题探讨的中国一般文学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往往将二者不加区分,用一般文学理论视域去诠释马克思在特定问题域视野下关于文学问题的考察或者将马克思在特定问题域视野下关于文学问题的的考察总结为一般文学理论视域下的理论问题。三是马克思始终坚持意识形态批判的工具性作用,并以书信文本的形式坚持批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多元发展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呈现出式微、缺场的状态。这和以中国古代文论为理论基础进行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现状相似。
  三 “西马”和马克思主义学参照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
  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形态结构”,回应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的变化,即高福利化:经典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自由资本主义的“不发达现象”和“无产阶级的物质贫困”不复存在,当代资本统治已从赤裸裸的经济剥削转入到对人的心理压迫和文化精神控制;技术化:高技术一定程度减轻了对于工人的剥削,资本利用科技进行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有了很大不同,同时技术意识形态化;文化工业化:资本的控制日益以意识形态的控制来实现,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武装暴力革命转向文化斗争,从经典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转向意识形态批判。而马克思主义学则是不取马克思的政治立场而只是将马克思的学问作为纯学术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取得了巨大理论成就,提出了批判理论、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否定性”、“自恋性”、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观点,代表性理论家均是西方二十世纪及至现在的理论大师:卢卡契、葛兰西、柯尔施、布洛赫、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阿尔都塞、列菲伏尔、萨特、梅洛-庞蒂、戈德曼、哈贝马斯、施密特、布尔迪厄、鲍德里亚、詹姆逊、吉登斯等等。并且后起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均受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
  西马和马克思主义学参照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批评中意识形态工具性的丧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多元发展期其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在其文学批评实践中意识形态分析丧失,文学批评实践等同于一般文学批评。二是面向现实的理论建构和发展短缺。西马和马克思主义学不断回应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从现代到后现代,从文化工业到消费文化,理论建构层出不穷。而反观中国形态,理论原创和发展不足,引以为傲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伊格尔顿那里早已提出。三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理论创新受到一定束缚,批判性不足。西方往往成立资本出资的研究所,来批判资本社会。四是多元发展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严重缺场,创造型理论家不足。
  四 马克思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及其建构展望
  以上在三个维度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未完成性,即知识谱系上的未完成性。理论接受上的未完成性,理论建构上的未完成性。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如何实现突围和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理论源头上正本清源,抓住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契机,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和理论接受;其次,面向现实倡导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坚持意识形态分析、社会批判性,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再次,在引进吸收西方学术思想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理论创新,培养原创型理论家,减少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文科学理论创新的钳制;最后,着重研究马克斯主义的问题域,厘清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特质,在此基础上“接着说”,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注释:
  [1][2]《周易》;
  [3][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5]阿尔都塞《读》。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9页;
  [6](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括、文贯中、魏章玲译,北京:人民出版杜1981年版,第1页。
  曾仲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彭弥,西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标签: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 中国 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