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经典话语 > 正文

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因素分析_数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因素分析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因素,一是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学科知识为主,专门。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明显不足;二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忠诚度普遍不高,为学生着想的意识不够强;三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极大的关注,教师自主发挥的余地很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23-02
  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既是改善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有效措施。专门职业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作为支持;第二,以顾客的利益为服务对象――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第三,不受专业外势力的控制和限定,有权做出自主的职业判断。”…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上述三个条件我们都不具备。
  一、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学科知识为主,专门的教育知识和技能明显不足
  1 师范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轻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导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先天不足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其中的师范类专业都非常明确地设定了学科范围,如中文系(语文教育)、物理系(物理教育)等,这些院系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都预设自己的学生以后就是本学科的中小学教师。
  我们的师范生在校期间都学习了大量的学科专业课程,相比较而言,教师专业课程学习得比较少,除了师范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一门对应的学科数学法以外,其他能够体现师范生特色的课程却寥寥无几。有人做过统计,“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学时的7%左右”,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的16%~33%。
  2 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备课”,但能够主动地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人不多,致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
  “在古代,教师的培养和选择缺乏规范和资格的规定,也谈不上专门训练”(叶澜)。最初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是停留在教师个人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教育。即便是在专职教师出现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学工作也仍然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没有直接的理论来指导,没有以共享为目的的经验可以借鉴。受教育自身发展历史的影响,人们对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不高。
  此外,受教育概念的影响,教学理论的作用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教师,除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确实很难清晰地说出“此教师”与“彼教师”的区别。
  所以,不论是一线的教师,还是普通的公众,大家都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备好课是分内之事,至于其他的业务知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些人即使知道也不重视。现在,主动地去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中小学教师不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基本上是停留在经验层面上的。
  3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参与正式的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不多,彼此之间缺乏经验共享的平台,致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后天发展不足
  我们比较习惯于通过有组织的听课、业务学习等来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但是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原因很简单,即教师的内因没有被充分“发动”起来。首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学习交流的必要性,所以根本不想参与,只是迫于主管领导的压力而不得不为之;其次,因为是主管领导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所以活动的形式非常“讲究”,如听骨干教师讲授示范课、分享优秀教师的经验心得、分析交流有关教学事务的典型案例等等,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封闭性特征,民主化氛围很难形成,因而很难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实,行动研究是比较有利于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一种合作方式。但是,行动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并不理想,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教师的认识和环境条件都不是很充分。行动研究的主要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从教师这个角度分析,中小学教师所追求的一直都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科研压力小、科研意识弱,所以,尽管教学和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甚至科研可以是教学效果改进的推动力量,中小学教师还是很少关注科研;从环境角度分析,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反思与自己有关的和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事件,所以他们无法胜任行动研究工作。
  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忠诚度普遍不高,为学生着想的意识不够强
  1 补习班――既影响了教师“教”的效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补习班带来的经济利益既丰厚,又名正言顺,所以现在有很多中学教师办补习班。为了保证补习班的生源,这些教师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一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把全部内容讲完,留下一部分内容在补习班中讲;二是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关注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忽视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给学生减负的理念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但处心积虑办补习班的教师却为了一己私利而有意识地“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故意降低自己的教学效益。面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补习费,而且还有放松、愉悦身心、开阔视野的闲暇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中小学生都一样,他们已经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正规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听课,再让补习班来抢占他们仅有的一点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这不仅会激起他们的厌学情绪,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化进程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是调节;推进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方法是认识社会;提升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是关注多方面的理论,参与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而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
  有些学生和家长都认为没有必要上补习班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去了――为了保持或获得教师的关注,家长拿一些钱,学生再陪上一些时间。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注的确重要,但学习习惯同样重要。如果学生不能从补习班中学得更多的知识技能,那么学生在补习班中的学习就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学习。这种学习一旦变成习惯,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2 重点培养有希望提升自己业绩的学生――导致学生心理不和谐,不仅影响学生的自我实现,还使学生失去了感恩之心
  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显示器,所以教师的业绩要通过学生来体现。就目前而言,衡量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而言,教师比较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习惯于忽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结果,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经常患得患失,担心有朝一日因为自己成绩的下滑而失宠于教师;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收藏着”点滴的“不公平”。总之,教师的有条件积极关注导致了学生心理的不和谐。心理和谐是自我实现的人格基础,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师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此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感激教师,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教师对自己也不会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不会感激教师,这些学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不满情绪。不仅如此,这些教师还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经济人”的种子,从此以后,他们很少,甚至是不会考虑社会交往中别人的恩惠,而是习惯于关注别人出于自利的打算,学生的感恩之心就这样被这些教师消灭在萌芽状态了。没有感恩之心,爱心从何而来?没有爱心,生活的航向如何?
  三、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予以极大的关注。教师自主发挥的余地很小
  在我国,素质教育提倡了几十年,结果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的考试成绩基本上是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尽管教师本人认为素质教育很好,很想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很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他们仍然不得不唯教学评价之马首是瞻,不得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甚至是唯一的任务。
  河北某中学的张林波老师向中国教育频道投递的稿件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态度是这样转变的:“教师们先是凭自己的责任心或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教师’的声望而努力工作;后来是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或不因为成绩差被领导批评(同时还可能与奖金相联系)而努力工作;但是现在,教师们听得最多的就是落聘、淘汰!落聘、淘汰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是很清楚的。这样大的压力加在了教师的身上,哪名教师敢不把教学成绩放在教育实践的第一位呢?”
  教师自己受制于学校的评价标准不能在教学方面自己做主,学校的主管领导则受制于家长和社会的评价标准而不能在管理教学方面自己做主。有人曾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200多名中小学校长对教师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排序,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校长们明明知道这样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却一定要执行这一标准,这其中确实有太多的无奈。
  [责任编辑:姚丹]

标签:中小学 专业化 教师职业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