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新课改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_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观察问疑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在对事实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或原理。而在观察中激励提出问题,能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本文阐述了带疑观察、在观察中问疑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对培养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观察问疑提出了一些意见,有利于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带疑观察 观察问疑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能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且能答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问题。我们要深刻反思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的中国学生,为什么解题的正确率令国人自豪、令对手刮目惊叹;而在赛后的命题分析会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提问题的勇气还是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逊对手一筹,这难道还不能足以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问题质疑、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上也同样逊人一筹吗?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集注老师或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把知识学活,把能力学实,把脑子学灵。教学活动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问疑,让学生在观察问疑的过程中构建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新课改的化学设计了很多的教学实验,那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学会带疑观察和观察中问疑。
  一、让学生学会带疑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的观察是利用人类自己的感知器官或者借助科学仪器对客观事物、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也就是说:要以思维的形式进行看、嗅、听、触来直接感知色、味、态、温以及发生的燃烧、沉淀、气泡等现象和变化来巩固,验证已知理论和探索未知事物。让学生带疑观察,就是要求学生观察的目的必须明确,知道针对复杂的实验现象究竟需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通过实验又能够形成哪些概念,理解哪些化学基础知识,验证哪些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在实验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钠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钠与碳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盐溶液能不能发生反应?如果反应,则产物是什么?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再以非金属碳被浓硫酸氧化为例,可以提出:产物是什么?验证各产物的方法和顺序怎样?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出来。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带着疑惑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在对事实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或原理。
  透过现象观其本质从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于一切事物的观察方法,也是高中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进而得以探索、发现的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问疑
  英国著名的动物病理学家丹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说:“新知识常常起源于研究过程中某种意外的观察或机遇现象。”化学发展史上有很多因善于观察,抓住机遇而导致发现或发明的实例。如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拍摄到了中子的照片,但没有深入研究,失去了发现中子的机会;科学家李比希、维勒因没有问题质疑已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与溴、钒元素的发现无缘。而与之相反,玻义耳、雷利、巴拉尔、柯尔柏等科学家则因敢于问疑探索而在这些方面获得重大发现。
  所以,我们让学生学会在平时正常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稍纵即逝”或反应缓慢或不易观察的“异常现象”所提供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信息,也必须抓住机遇,善于“捕捉”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具有敢于问疑。大胆设想,苦索规律,务必创新的科学素养于当今世界显得何等重要。目前我们中学化学实验中也时而遇到这种“异常现象”。比如,在酸滴定碱(酚酞做指示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颜色一下子就由红色变成无色,而期间的颜色转变过程却不是很清楚;在铁生锈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每天记录铁表面的变化情况;在进行浓硫酸溶液氧化性(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学生发现有时能看到蓝色溶液,有时却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有时还会看到黑色沉淀……种种情况令学生新奇而又费解。此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切不可武断地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简单告知“标准”实验结果和实验条件了事,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或猜测出现的物质可能是什么物质,并通过出现水溶性、酸溶性等简单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在观察问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观察问疑”这一习惯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创造性处理,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实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其次,问题的提出应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目标定在学生能够得着的高度;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能够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发剂和促进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精心设计,对于较难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成为若干个子问题,化难为易;对于较浅显的问题也要精心处理,使之易中生趣。
  最后,问题设置应尽可能新颖别致,妙趣横生,提问方式也要灵活多样;不可生搬硬套,强迫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进行思维。否则不仅使师生互动不能顺利展开,反而会扼杀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科学就必须先让他们学会观察问疑。

标签:培养学生 新课改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