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警句 > 正文

中国经济学家2011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二)|三分钟心灵鸡汤演讲稿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编者按:2011年,华生、张维迎等学者以价格双轨制理论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本届论坛中,学者们就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进行了演讲。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此次盛会的成果。
  如何缩小城乡制度差距
  按照经济学理论,资本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生产资料等,这是传统的。第二种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文化、教育、技术和智慧等。这一观点出来以后,大家都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了财富,且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第三种资本,那就是社会资本。这和有些报纸上所说的社会资本不是一个概念。报纸上,民间资本被称之为社会资本;经济学理论中的社会资本是无形资本,主要是指人际关系。比如说,广东经济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得这么快?因为广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如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都是社会资本;浙江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因为浙江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如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同乡关系非常厉害,浙江人走到哪里都有这些关系。于是,形成了三种资本结合共同创造财富的现象。
  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城乡一比,三种资本都是城市占优势,农村占劣势。拿物质资本来说,城里的土地是国有的,祖传的房子有产权、有房产证;买商品房,土地是国有的,房子有产权、有房产证,可以用作抵押、转让。如果投资的话,一抵押钱就到手了。可是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农民的土地上,祖传的房子是没有产权、没有房产证的;农民在宅基地上盖房子,盖得再高也没有产权证,不能抵押,农民只能够空手进城,不能带资进城。再拿人力资本来说,农村是最弱的。农村的学校条件差、教师待遇差、教学设备差,农民的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相对来说,城里的教育资源配置较好,所以农民的人力资本就差一些。再拿社会资本来说,城里人多多少少认识一些关系和朋友;但在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找谁啊?谁也没有社会资本可以利用。
  第二,二元劳工市场的形成。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劳工市场分两个等级,即上等劳工市场和次等劳工市场。上等劳工市场中的职业被称之为好职业,次等劳工市场中的职业被称之为坏职业。区别在哪里?四个区别:一是工资的高低;二是福利的多少;三是提升的机会;四是能否继续学到本领。所以,在二元劳工市场条件下,社会阶层固定化或凝固化,形成了职业的世袭制,即父亲干什么,儿子干什么,没有另外的路子。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差别怎么会不扩大呢?
  第三。二次分配的不公平。按照经济学理论,初次分配是市场调节下的分配,初次分配肯定是有差别的,二次分配可以弥补一次分配的不足。然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下,二次分配却扩大了差别。例如,城乡社会保障以前大不一样,现在才开始好转。
  第四,能人外迁,弱者沉淀。在农村,凡是有本事的、有点手艺的人就到城里去了,或自己创业,或谋求好的职业,因此,留下来的多是弱者。这样,收入差距怎么会不扩大呢?
  怎么办?下一步改革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给农民以产权。农民没有产权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好。
  第二,教育资源配置一定要均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就会引起就业的不公平;就业的不公平,带来了收入的不公平;收入的不公平,影响了生活的不公平,从而导致下一代又不公平。所以,教育资源配置一定要均衡,尽可能走向公平。
  第三,一定要加快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不一体化,就会造成二次分配弥补不了一次分配的缺陷,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农民没有社会资本,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社会资本是靠闯出来的,温州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改革开放之前,温州农民跟大家一样穷,温州没有资本,农民企业家没有资本,都是靠闯,靠在市场上拼搏、闯荡,最后社会资本就积累起来了。
  第四,让经营农业的人能赚钱。农民进城,将来农业谁来搞?应该把土地转让给别人来搞,该社会承担救济任务的就让社会承担救济任务。种地的散户始终是有的,但是散户只是一部分。将来经营农业的人和经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土地向耕种能手集中。可以采用转包的形式、租赁的形式。二是农业专业合作社。这是一个方向。三是农业企业,用高科技种田。农业企业有资本投入,也有高技术。这样,城乡收入差别就可以缩小,农业也能增产。这可能是一条新路子。
  责任编校:魏琳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方向 高尚全
  我想讲三点:
  1.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看,行政配置资源是没有出路的,市场配置资源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过去在冶金部工作过,曾亲身经历过一个实例。原来沈阳有一个变压器厂,需要大量的铜,从云南等地调到沈阳,但旁边一墙之隔的沈阳冶炼厂却是生产铜的。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个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再以南斯拉夫为例。南斯拉夫过去皮鞋有一个名牌,但是搞了计划经济就没有名牌了,计划部门按照每人两双皮鞋做计划,南斯拉夫有1600万人,共需生产3200万双皮鞋。按计划分下去,执行的结果是,大家需要的没有生产,生产出来的东西大量积压,通过行政配置资源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所以,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中国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重大的关系。
  2.对中国模式的看法。我认为强调中国模式会影响改革的深化,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现在对中国模式炒得很厉害,国内外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有中国模式,二是没有中国模式,三是中国模式正在形成。有人说有中国模式,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采取行政性的措施,使得我们摆脱了经济困扰,2009年经济增长达到了9.2%,中国出现了奇迹,为什么会出现奇迹呢?因为有中国模式。我不是反对大家讨论中国模式,而是反对把中国模式固定化,固定化成政府行政主导加上市场条件,说这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我是不赞成的。
  所谓模式是固定下来的,是不变的,但经济在发展,改革在深化,不可能是固定下来的,所以固定下来不利于改革的深化,不利于市场配置资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但是,第一,采取行政的措施并不是否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因为我们现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困难是很多的,任务很重,远远没有完成,把它固定下来,不要改革是不行的。第二,政府不能操纵市场,不能代替市场。第三,经济运行正常以后,政府要做出淡化的安排,而不是固化行政措施。所以,强调中国模式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中国道路还没有走完,正在走,不能将中国模式固化下来。
  3.怎样正确理解宏观调控。我们一说宏观调控就认为是采取行政措施,计划经济的办法就出来了。我对中央有一个建议,就是要正确理解宏观调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是这样界定宏观调控的,即市场经济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配置资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我认为这个表述不 太科学,原因有三点:一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作为一个前提,本来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现在变成一个前提,什么东西都要国家调控,发挥市场经济作用都要国家调控,我是不赞同的。二是配置资源的主体到底是政府还是市场?我认为还是市场,不是政府。三是在宏观调控作用下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在政府的调控下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另外,谁来代表国家?国务院当然代表国家,地方政府也说代表国家,大家都代表国家,这么调控就会乱。宏观调控的本质是要求用经济的办法,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加上必要的行政手段。但到下面往往就变形了,变成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基于这几点意见,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的表达是。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我们往往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仍用过去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表述,十六届三中全会是一种新的表述,新的表述是与时俱进的。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经济生活当中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怎样解决呢?要靠深化改革解决,因此要用巨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现在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没有落到实处。
  另外,中央提出来,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我是完全赞成的。刚才有人说了,部门设计改革是不行的,因为部门有部门的利益,改革要取消部门的利益,而部门首先通过立法强化他的利益,那怎么行呢?那么,顶层设计应由谁来做呢?我建议中央要成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由国务院总理做组长,其他组织部门的领导当副组长。这样的组织机构我曾经建议过,没有部门利益的部门,像过去的体改委就没有部门利益。有部门利益搞改革的话,改革是不可能搞成功的,应由没有部门利益的部门来做设计。所以,我们现在碰到的种种问题,还是要靠改革来解决。
  责任编校:蒋尧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和环境营造 辜胜阻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和环境营营造》。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呢?因为昨天我刚从宁波回来,宁波现在准备用5000万元培养1400名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所以,这一下子又引起了网民轰动。有人问,中国有没有乔布斯产生的土壤?有人说,如果乔布斯在中国,那么八成搞房地产去了。几年前我去中关村调研,中关村有一位非常资深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老板跟我讲,这一辈子他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做房地产,搞高科技企业非常辛苦,而且不赚钱。我们也看到相当大比例的民营企业都在做房地产。还有人说,乔布斯如果在中国,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因为他没有本科文凭。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现在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把蛋糕做大,但原有的通道和路径是不可能把蛋糕做大的,必须依靠创新。创新的关键是要有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因为,乔布斯被称为商业奇才、创新骄子,同时也是艺术天才,他改变了音乐、通信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富可敌国,有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怎么样才会有乔布斯呢?我认为要改良“土壤”。我们要有创新的文化,要营造环境,最后要创新制度。
  前几年讲中等收入陷阱,有专家就说,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含义呢?哪一种类型的国家没有中等收入陷阱呢?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贫困的国家、低收入的国家有贫困的收入陷阱,高收入的国家有高福利的陷阱,欧债危机、美债危机都是高福利造成的。有人说,中国是救欧洲还是救温州呢?救欧洲,欧洲怎么救呢?所有的政客上台首先要么加福利,要么减税。无论是加福利还是减税,首先得改变政治制度,这是很重要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发展没有动力、经济减速以及贫富鸿沟加深所造成的现象。
  2010年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来到中国,说中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到中国来,也讲中国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先生也认为,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要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做好分配;三是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也认为,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创新不足。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比较优势下降了,社会原因是贫富差距,政治原因是改革不能深化。郑秉文还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大表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福利陷阱和城市化陷阱。所有人都城市化了,没有工业化支撑,很多人生活在贫民窟里,警察都不敢进入贫民窟。中国的人口陷阱表现为老龄化和未富先老。当前普遍化的民工荒问题,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新生代的农民工问题。老一代农民工给钱就加班,而新生代农民工要享受生活,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不一样,从而造成民工荒的问题。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现象是腐败、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和分配。怎么样才能摆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呢?温州的问题表面上是高利贷现象,是转型的阵痛,那么多的老板为了转型,结果陷入了盲目多元化的陷阱,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产业层次很低。理想和现实落差很大,“十二五”规划最精彩的部分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想法很好,但现实落差很大。2011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增长7%,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31%。现在我们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是平均数只有日本的1/10。再说,平均数也不能反映什么问题,人均GDP为4000美元,也不能反映真实水平。网上有一个段子叫《平均数背后怎么看?》,老张是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人均4000美元背后有大量的贫富差距,接近0.5的警戒线,传统的方式肯定难以继续,通道走不下去。传统的方式是低成本、低技术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代价是高能耗、高污染等。强大的制造,低端的设计,虚弱的品牌,巨大的排放,微薄的利润,富士康生产Ipad平均利润只有2%,售价500美元,得到11美元,所以,有那么多的人跳楼。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12,是日本的1/11,创新对经济的贡献只有40%,发达国家达到70%。创新很重要,有人讲中国现在中等收入陷阱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创新不足、成本上升、需求疲软,但创新是最重要的因素。
  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中国要出乔布斯,最重要的是创造环境。十六大报告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但是,现在看起来与现实相差太远。所以,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现在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没有这样的环境,乔布斯成长的“土壤”是不存在的。
  在制度和技术的问题上,中国不缺创新的要素,技术。人才、资金都是不缺的。但是,我们缺少的是如何把要素集成起来,进行制度创新。在文化和企业的问题上,应该说,文化是一个社会创新的基因,我们不缺少科技型的企业,但是,我们需要与创新相匹配的科技文化、人文文化和创业文化。美国硅谷的创业文化的最基本精神是宽容失败,鼓励冒险。但是,我们的文化是以成败论英雄。所以,这种文化的冲突很难让创新人才获得这样冒险的机遇。
  创新应该是国家意志,有人说转变发展方式已经讲了几十年,但是很难创新。创新的问题几十年前就认识到了,然而,现在的现实与国家的意志还是不一样。目前,最需要把国家的意志转变为企业 的行为。我对大量的科技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科技型企业之所以不创新,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动力不足,不想创新。二是风险太大,不敢创新。创新是九死一生的冒险过程,风险非常大。三是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四是融资太难,不能创新。所以,要把国家意志变为企业的行为,政府应该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迈进,我们靠的是人口红利。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第一个十年靠人口红利;第二个十年靠国有企业改革,即靠改革红利;第三个十年靠对外开放,即加入WTO十年靠开放的红利,主要的因素还是人口红利。下一步要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必须靠制度红利。在第一次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型的过程中,我调查了几百家企业,有9种因素叠加,企业的成本很高,十年前加入WTO靠廉价劳动力,十年后我们发现中国不再便宜了。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走创新之路。
  温州表面上看起来是高利贷化,民间资本热钱化。大量的民间资本存在,大家都想赚快钱,房价高企。温州有两个“癌症”:高利贷和高房价。“温州现象”背后是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奥巴马请了一批专家分析美国为什么爆发金融危机,结论是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了,制造业“空心化”了。我们也要防止制造业的“空心化”,温州就折射出实体经济的“空心化”现象。中小企业老板跑路,大老板移民。据估计,27%的企业老板移民,47%考虑移民,即74%的企业老板正在考虑移民和正在准备移民。所以,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必须依靠改革,破除改革碎片化,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局限于救火性质的短期改革。二是破除改革应急化,不能停留在部门层的小修小补。否则,老问题久改不革,新问题层出不穷。三是设计改革和推进改革的局面要改变。我们不能让地主老财设计土改,地主老财设计土改,土改没办法进行,应防止部门利益对改革的束缚。今后,最重要的改革是以下三项改革:一是垄断行业的改革。这需要拓宽投资渠道和融资渠道。现在不仅是融资渠道的问题,大量的民间资本彷徨纠结,有钱没地方去投资。二是财税和分配机制的改革。三是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只有三项改革实现了制度统一,才能使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
  责任编校:周全林关于统计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马建堂
  大家非常关心统计数据,但是对统计的体制未必那么了解,对于推动统计体制改革未必那么热心和关心,下面我就对统计改革作一个简单的阐述。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个方面,是统计生产方式的调整。说得准确一点,就是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汇总方式的调整。中国的统计从调查对象上来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老百姓,我们叫做人户调查;一类是企业,我们叫它单位调查。中国统计工作已进行了将近60年,60年来基本的生产方式是以企业为对象的数据统计的生产方式,各个企业的数据层层汇总,再上报县、市、省、国家。这样的体制有其历史的必然,因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不发达,所以这种数据的生产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一是效率,二是在这种数据生产方式下会出现一些质量的“瑕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推动“四大工程”,让国家统计局直接掌控最原始、最基础的数据,所有企业的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报到国家统计局,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共享这些数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做四件事。一是规范统一、真实可信、及时更新、信息准确的企业名录。要统计必须要有企业名录库,先进库后有数,确保填报数据的企业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企业,这是统计的基础。二是把各个专业的统计表格整合在一起,指标相近的也整合在一起,同时发布给企业,避免企业重复填、重复报。三是统一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的信息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可以掌握任何数据修改的情况。四是联网直报。把这四件事归纳在一起,即统一的名录库按照一套表格的要求,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直接给国家统计局报数据。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工程”,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重大调整,2012年就要正式实施了。
  统计改革的另外一方面,是统计体制的改革。不管“黑猫白猫”,能让中国统计数据真实的“猫”就是好猫,这个“猫”就是体制。国际上对于统计机构数据的真实性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尽可能中立,尽可能少受过多行政上的约束。建立这样的体制,在政府横向层面上,要管理好统计部门,要执行统计标准,如城乡分类要按严格的城乡分类的口径;统计项目的制定要有科学依据,减轻企业统计负担。所以,如何在横向层面上建立一个体制,使得中国各个部门的统计更加规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统计项目,需要管理部门很好地设计,从上到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使中国的统计数据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责任编校:一诺中国基层的医药体制改革 孙志刚
  2009年4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进一步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的意见》,紧接着国务院颁布了近期深化医改实施方案,标志着新一轮医改开始了。新一轮的医改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即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出;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有一个推进的策略,就是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新一轮医改进行两年多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基层的医改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中国基层医改改的是什么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面我对这个问题做一下介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的是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的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是“以药养医”的机制在起作用。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靠卖药维持生存,药品的加成五花八门,国家虽然对县以上的医院有加成15%的规定,但是在乡镇卫生院加成大部分在60%-80%,甚至100%、200%。“以药养医”的机制,使基层医疗机构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加重了老百姓看病负担,损害了老百姓的身心健康,“腐蚀”了广大的医生队伍,恶化了医患关系,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而损害了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么样改呢?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样的新机制代替“以药养医”的旧机制,二是用什么样的办法建立起一个新的机制,实现新旧机制转化,在实践当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我们要建立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这个机制和计划经济时期不同,和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运行的机制也是不同的,用什么样的办法建立这个机制呢?就是要通过推进综合改革来建立起新的机制。我们现在的医改基层综合改革主要有这样五项:
  一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体现公益性的管理体制。首先对乡镇卫生院这一级进行定性定位。乡镇卫生院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这是它的性质,它承担着基层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其次对乡镇卫生院定编、定岗,不定人,根据服务的面积和服务的人数定编制,根据工作要求定岗位,但是不定具体的人。人是流动的,编制是固定的,竞争上岗,上岗了就是编制内的,下岗了就是编制外的,编制不跟着人走,这也是编制管理体制改革和编制管理办法的重大创新。建立乡 镇卫生院的经费由政府负担,运行的经费由政府给予补助。
  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所有人员通过核定资格之后。竞争上岗,全员竞用,合同管理,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对卫生院和卫生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考核服务的数量、质量和老百姓满意程度,老百姓参与打分。考核后,通过绩效工资体现工作效果。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增加奖励性工资的比重,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拉开差距。
  四是药品制度的改革。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基本药物,基本药物以省一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招标采购,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利销售,不准加一分钱。在招标采购当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创新,采取国外通行的办法,包括生产企业招标、招采合一、量价挂钩、政府支付、全程监控等。一系列创新的办法,使药品价格相比国家的指导价大幅度降低,一般省份都降了50%左右。
  五是进行保障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性保障机制。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费用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补助。有的地方也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的办法。
  我们将这五项改革称为基层综合改革,通过这五项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通过这个新机制的建立,使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质,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使医生回归到看病治病的角色,而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使药品真正回归到治病的功能,而不是赚钱的工具。
  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大力推进了全民医保,扩大覆盖面,提高政府的补助标准,提高报销比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原来只有40%,现在提高到50%、60%,2011年达到70%,政府的投入也不断地增加。增加了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投资,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和条件,增强服务能力。开展了公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设。通过这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基层医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2011年7月份开始,全国所有省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销售统统实现零差率;2011年年底,所有省都可以基本完成综合改革的任务,成效十分明显。第一,老百姓得到了明显的实惠。一方面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药费大幅度降低,平均下降30%,“一升一降”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第二,医务人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第三,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第四,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医患关系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推动了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改革启动。
  当然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人才问题、债务问题等,2011年下半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另外,还有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基层的改革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乡镇卫生院是最基层的公立医院,它的改革成功,为县以上的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我们造就了一批熟悉医改,有志于推进医改的干部队伍。第三,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凡是到基层就医的老百姓,都亲身感受到了医改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在中国一定能够取得医改成功的信心。由于基层医改的成功,让我们找到了破解医改世界难题中国式的解决办法,我们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校:一诺

标签:经济学家 中国 演讲稿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