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竞聘书 > 正文

陈子龙的诗 [浅谈陈子龙的岁时节令诗]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陈子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描写内容多样,写了大量岁时节令诗,如除夕、寒食清明、七夕、上元、上巳、人日、元日等,抒发了他在特定节日里的情怀。   关键词:陈子龙 岁时节令 情怀
  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更字卧子,号轶符、大樽,松江人。明末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明末诗坛的殿军。历来对他的诗评价甚高,《二十四家诗定》称他的诗:“盖天地精英之气,结?郁勃,以发为声律,光芒腾上,干星辰而沸江海。”可见陈子龙诗歌艺术水平之高,他的诗题材内容多样,其中有大量是节日抒怀之作,表达自己在特殊的日子里的情怀。
  
  一 除夕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梦梁录》云:“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夕’。”除夕之夜是全家团圆迎接新的一年之夜,可陈子龙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感情多事复杂的。
  《除夕》:
  城中百万户,绕绕管弦前。风俗随乡古,烟花隔岁妍。
  未应悲白发,能不怨芳年。明日春光满,经过剧可怜。
  《除夕有怀亡女》:
  渺渺非人境,何年见汝归?常时当令节,犹自整新衣。
  小像幽兰侧,孤坟暮鸟飞,临阳芳草发,何处托春晖?
  第一首诗一、二联是对除夕之夜热闹场景的描写,城中百姓吹管弹弦,燃放烟花,一片喜气。后两联转笔,诗人在喜庆的日子里独自愁悲,感叹自己年华不在,已白发满头,更令人恼的是,明日春天来临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只会更加可怜。当孤独之人处于热闹之境时,若不被热闹感染,孤独之感更会加剧。读罢这首诗仿佛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可怜的白发老人在万人欢乐时独自寂寞。第二首则更为悲凉,诗人于除夕夜想起了自己已亡故的女儿,记起女儿生前曾在除夕夜整理自己的新衣,而现在人已不在,只有一座孤坟。春天就要到了,花草要重新生发了,哪里可以托个信给她啊?在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想起已故的女儿,诗人是多么的悲凉啊!
  当然陈子龙的除夕诗也不尽是这么愁苦凄凉的,也有诗表达了他闲适之情。如《除夕和友韵》:
  岁杪逢君至,清辉映四邻。寒梅堪共对,彩笔信如神。
  日月清辉老,江湖白发新。屠苏须尽醉,莫问五更春。
  这首诗闲适清新,给人以轻松旷达之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于除夕而至,可见诗人有多么高兴,四周都是“清辉”。寒梅成对绽放,写文章也如有神来之笔。在这么欢乐的日子里,无须管明日就是春天,今朝持酒一醉吧。除夕夜遇友,可谓喜上加喜。
  
  二 中秋
  
  中秋夜为月圆之夜,象征团团圆圆,所以又有团圆节之称。汉魏时期尚没有中秋节,到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开始流行,并于宋太宗时期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到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一大节日。因中秋节是与月相关的,而月又有着特殊的内涵,文人士子常常会望月抒怀,陈子龙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文人,在中秋夜也常有望月抒怀之作。
  《中秋宴友》:
  雨过江楼净,金波万里开。人来婺女国,花泛孔融杯。
  锦石秋槐落,?城画角里。龙媒今日见,五市重徘徊。
  第一联写与朋友在一起的愉悦之情,并用景来渲染感情,下过雨后的江边的楼阁分外清新,江中的水也是金光闪闪,用笔清新婉丽,后两联则显陈郁。
  《中秋风雨怀人》:
  谁将幽怨度华年?河汉??月可怜。落叶黄飞妖梦后,轻绡红冷恨情边。
  青莺湿露箫声歇,白蝶迷魂带影妍。惆怅卢家人定后,九秋云雨泣婵娟。
  这首诗写的甚是凄凉,“谁将幽怨度华年?”开篇就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指嫦娥于月宫孤独幽怨的空度年华,并用“黄叶飞尽”、“青绡红冷”这样悲凉的词来衬托嫦娥的可怜。后两联主要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惆怅”、“泣”可见其思念之悲。
  
  三 寒食、清明
  
  相传寒食节是为怀念介之推而专门设定的节日,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有记载:“周举为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㸑,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1]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禁烟、吃冷食、祭祀扫坟、踏青。而后来寒食节与今清明节合二为一,但目前仍有地方保持着寒食节的习俗。陈子龙有大量的诗歌描写寒食清明节。
  《寒食》(其三):
  愁见鸳鸯满碧池,又将幽恨度方时。
  去年杨柳滹沱上,次日东风正别离。
  此诗是怀人之作。诗人看到水池里成双成对的鸳鸯,想到自己此时的形单影只,不免愁上心头,恼怒又要自己一人度过美好春季。不禁想起去年这天别离场景。古代寒食节有踏青的习俗,青年男女也会在这天约会游玩,诗人在这样的日子里想起远方的佳人,难免会“愁”,会“恨”。
  寒食清明节有折柳戴柳的习俗,或将柳插于门楣上,或戴于头上、帽子上,用来辟邪除灾,保平安图吉利。陈子龙也有诗句描写了折柳这一习俗,如《越中寒食》(其一)“轻烟不尽水云间,官柳风前未忍攀。”
  《清明》(其三):
  梨花冷落野中分,白蝶茫茫翡翠裙。
  今日伤心何事最?雨中独上窈娘坟。
  这首诗是清明节祭祀怀人作。用飘零的梨花,飞舞的白蝶这两个意象来衬托自己的感情。在这个节日里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在清明雨中独自去“窈娘”的坟上祭祀了。
  寒食清明节因有各种不同的习俗,在众多传统节日里是比较特殊的,男女青年可以在这一天物色心仪的对象,所以陈子龙想起了不在自己身边的佳人。这一天也是人们祭祀扫墓的日子,常常会想起已故的亲人朋友,陈子龙会有诗纪念亡故的人。
  
  四 七夕
  
  七夕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七夕最初只是一个节令,到后来才与织女星、牵牛星联系起来并被赋予了爱情的含义,但各种文献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较为详细的记载了牛郎与织女结合的原因和被阻隔的原因:“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西河牛郎,嫁后遂费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2]还有董永遇仙的故事等。随着故事的流传和时代的发展,再加上人类的聚散离别,七夕就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节日。历来写七夕的文人不胜枚举,陈子龙也不例外。《七夕渡曹娥江》:
  佳期今又见,旅思日应加。秋水芳洲净,朝云挂楫斜。
  虹桥连海市,玉佩照江花。仿佛奔龙会,迢迢汉影遮。
  据考证,“曹娥江,在县东九十二里。娥父于溺死,求尸不得,娥亦自溺,因名。”诗中写又到七夕佳节了,奔波在外的人今天对佳人的思念应该更浓烈。水上的小洲那么明净,天边有朝云,天上有彩虹,江边有花,仿佛都要去欢度那远方的佳会一样。诗人将景色活化,并赋予他们欢乐的情绪。这样以欢衬悲,诗人的思念之情更深。
  再如《七夕》(其一):
  碧落孤秋云气残,茫茫天上有悲欢。微雨一夜灵旗动,凉月三更晓佩寒。
  汉自多情犹惜鹊,星能飞渡更参鸾。虽然聚散终有事,犹傲修娥双影看。
  古人历来多悲秋,陈子龙也有这样的情愫,“秋”是“孤”的,“云”是“残”的。“茫茫天上有悲欢”指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于今夕能得一见,鹊也多情帮助他们相见。虽然聚散是常有的事情,但可怜的嫦娥即使是在七夕也只能独自度过。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岁时节令,这些岁时节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具有不同习俗的岁时节令文化。代表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审美趋向,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人士子常常会在岁时节令之时唱和赠答,抒怀达意,陈子龙也借助了岁时节令这个平台充分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我们了解了这个具有英雄豪气和浪漫情趣相结合的诗人,体会到了他诗歌的雄浑、悲壮和瑰丽。
  
  
  注释:
  [1]李?.《太平御览》,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第125页。
  [2]宗懔.《荆楚岁时记》,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第109页。
  参考文献:
  [1] 陈子龙.皇明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M].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1)
  [3]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 宗懔.荆楚岁时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 高占祥.论节日文化[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作者简介:常庆(1987-10),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为2011级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研究生。

标签:浅谈 时节 陈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