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记述文 > 正文

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征_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在大学生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有一个现象越来越突出,就是相当部分事件的发生不断地渗入了社会性因素,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此类事件进行独立研究。这里就此类事件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特征除了一般突发事件的特征外,主要包括社会性、高校性、偶然性、常态化等四个特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92-02
  
   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社群,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定位。改革开放之前,大学生一般被视为是需要接受“贫下中农”锻炼的社群;高校体制改革之前,被认为是作为社会栋梁之材服务社会的后备力量,但又处于“象牙塔”内的社群;进入21世纪之后,大学生则被认为是社会与高校的中间群体,就是说,大学生的社会性越来越突显。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难免会出现形成对社会有着较大影响的事件。一旦大学生的某些突出行为让社会力量得到认知、猜测,就会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大学生事件发生。从而,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认知应由高校内部转向社会成为越来越需要紧迫考虑的问题。
   一、社会性与高校性并存
   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社会性与高校性并存是指事件本身具有社会性,这是此类事件的根本特征。同时,大学生的身份定位则是以高校为背景的,突发事件形成后必然与高校相联系。
   (一)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社会性
   随着高校作为社会中积极角色的推进,大学生的个人(团体)活动越来越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成为“必修课”之一。但“必修课”的“修炼”不足也会形成社会性的震动。这些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中实践。现在,许多大学生认为,如果再遵循往日“象牙塔”的学生内涵必定会与其他学生形成社会性差距,也就是比其他人要晚的适应社会生活。因为,学生的这一特定身份最终是要被突破的,终究要被复杂的社会身份所代替。在这种意识中,大学生都希冀通过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如通过志愿者、兼职、生意合伙、旅游等社会活动来不断地、逐渐地完成向社会角色的转变,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毕业时才突然形成社会角色转变。这样,参与社会的活动越多,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形成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概率也就会越多。
   2.现代的、最新式的通讯工具往往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应用。最新款的功能强大的手机,飞信、微博等网络中最新式的互动软件与工具都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利用这些通讯工具能够与学校外部形成最迅捷、最方便的联系,能够将校内的事件很快的转为校内学生中流传的“秘密”,同时又能够将校内事情很快的传向社会并起到放大作用。有时当学生在学校遇到不公的待遇时,部分学生也会将事件“捅”向社会,让社会知晓,以此来获得社会舆论的关注。
   3.大学生不经意的行为,或大学生正常的日常生活行动也能够形成社会性事件。现代大学是开放的大学,高校对外开放度要比以前高得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外出活动不会受到限制,但大学生迈出校园时,他的行为就是一个社会人的行为,他受到社会对其影响与其他人是一样的,如大学生外出活动时会遭到车祸、传销、暴力、被偷窃及其他伤害,这些都是活动在社会中的人能够遇到的。大学生在社会中,也像其他人一样会因理性上的欠缺及不可抗拒的因素形成对社会有影响的事件,如纷争、打架、自驾车引发的车祸等。这些事件都是造成对社会的影响,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社会性突发事件。
   (二)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高校性
   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除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外,与高校本身的特殊性质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1.高校本身存在容易引起社会性事件的因素。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的环境下,高校内部管理中满足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与传统的经验式、集权式、控制化管理方式产生了冲突。在计划体制下,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上人文关怀少一些,甚至管理人员在说话、批评教育学生、处理学生违纪行为的过程中做法简单一些,在过去一般不会酿成大问题。现在,管理上的过失可能是小事一桩,却随时可能爆发成大事件[1] 。同时,高校由原来作为社会中被动参与的“角色”逐渐形成了积极的参与“角色”,就是说,高校由原来不受社会各种力量太多关注的机构,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这也导致事件的发生容易形成社会性事件。
   2.大学生本身就具有引起社会性事件的能力。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强烈,接受新事物快,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有热情和冲动,这使得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主体会产生强烈的主观体验,他们对事件的认识方式、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他们的要求和意见对群体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在大学生看来,社会不是高校之外的事情,而是已经内化于高校、内化于学生的,这种观点又正好与大学机制中的某些传统思想相左。当在大学生中已经具有了某一突发事件的导火线时,学校本身却无法把握以致事情转化为事件,形成高校内部事情引发社会震动。
   二、偶然性向常态化转变
   一所高校形成的突发事件可能会引起所有高校的连锁反应,也会引起公众对“高校”这一词的重新解读。尽管,能够引起重大社会性的事件还不是很多,但影响力却不少。同时,局部性社会影响事件越来越多了。
   (一)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偶然性
   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偶然性是指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即相同的条件,某一事件既有可能发生,也可能没发生;既有可能发生在这一时刻,也可能发生在另一时刻;既有可能发生在这一所高校,也可能发生在另一所高校;既有可能由高校的因素引起,也可能是校外的因素引起;即有可能是大学生本人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社会成员引起等。
   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偶然性造成了高校管理者与社会监督者都难以有效的控制,只有等到事件的发生,才能确定责任人、解决的方式、解决的力量等。
   (二)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向常态化转变
   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常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本身的社会性突发事件增多,二是高校作为“总体”名词时将共同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
   1.高校本身的社会性突发事件增多。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校因扩招人数倍增,造成生源良莠不齐,学校的教育资源屡屡吃紧,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文凭含金量降低,曾经作为人才的大学生逐渐沦为劳动力成员;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不规范的办学行为损害了学生的正当利益;高校内部受到社会公共危机的冲击形象降低,如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乱、偷盗等现象时有发现;高校还出现了信誉危机,如学术腐败、招生丑闻、贪污受贿。这些都会给高校及大学生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校园的角色也逐渐从“被动”角色转向“被主动”角色来维护学生本人的利益,造成大学生突发事件逐渐增多。另外,由于高校的社会化倾向加剧,一旦高校发生大学生突发事件,许多公众不是站在理解的角度来宽容高校,而是对高校进行强烈的指责,更有甚者通过人情关系、媒体对高校进行恶性攻击,从而将高校内部的事件“放大”到社会上,形成对高校的社会评论,并造成突发事件以小变大、中性和良性转为恶性事件。
   2.作为“总体”的高校的社会性突发事件更是越加突显。某一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在一所高校可能是偶然性,但如果将全国所有高校的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相联系,就会给外界造成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过于频繁的感觉。某一事件发生后,大众通常不是针对发生事件的学校,而是针对所有高校来审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是高校本身的积聚“不良”问题已久,并且这些问题已经进入公众视野;二是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加深,外部社会能够对高校所施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三是作为国家建制的高校本身就会给人一种相对统一体的视阈。同时,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确实多了,社会对事件关心的人也多了,如果某一件事被关注的人越多,事件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从新闻学上来说就是“议程设定”功能造成的。
   三、结论
   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首先作为一种突发事件有着它的规定性,突发事件是政府公共应急法制的核心概念,它实际上指是“突发公共事件”一词的简称。这种规定性是一种在非常态社会情境中出现的,是潜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激化积聚,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易变性、扩散性、危害性和破坏性等特征 [3] 。由于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特殊的一种群体,它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形成事件的主角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的依托则是高校。在突发事件的普遍特征之下,考察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就要从这种特殊性出发来把握它的新质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地把握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性质。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指证归纳出这样一种定义,大学生社会性突发事件是以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主要包含者、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社会性,同时又以高校这一特定载体为根据的、事件发生度由于它与社会相联系已经向常态化转变的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冯润民.以学生为本视阈解析高校内部管理的冲突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5.
  [2] 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1):78.
  [3] 袁玉芳.和谐社会情境下的高校危机预防和管理[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
  [责任编辑 陈 鹤]

标签:社会性 突发事件 特征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