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寄语 > 正文

【浅析情境因素对个体发展青春期的影响】 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举例

时间:2019-02-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情境是贯穿在整个发展系统论中的重要因素,摘取其中重要的两大范例:发展情境论和行动理论,详细阐述情境因素对个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行动理论的核心特征与发展情境论的主要观点相似,也就是把个体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创造者。青春期所处的情境,根据前文对情境内涵的解释,结合研究的可行性,本文主要讨论三类:家庭、学校及同伴关系、社会及文化背景。同时从情境对个体的单向关系、情境间的交互关系、个体――情境的双向关系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关键词:青春期;个体发展;情境;发展情境论;行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Q4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1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33-03
  一、基本概念
  (一)青春期的界定和主要发展障碍
  根据发展的阶段理论来界定青春期,代表的是E.H.Erikson的人格八阶段理论。E.H.Erikson(1950/1963)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八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八个阶段,每一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他认为,在每一阶段会遇到人格发展的不同危机,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我们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我们如何解决今后危机的方式。每一个阶段在克服危机的方式上都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适应,另一个是适应困难。本文中所关注的是青春期(12~18岁),在埃里克森的八阶段中应该为第五阶段。
  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发展障碍: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进入成年期的准备阶段,是一个迅速发展且非常困难的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对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建立新的同一感,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那么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就能建立自我的价值观,且接受并欣赏自己。反之,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因此对青春期发展的考量主要从成就动机、自我认同感形成两部分。
  (二)情境的内涵
  在人类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情境论观点的出现,丰富了情境的含义。根据Pepper的观点,情境论的主要隐喻既不是机器,也不是有机整体,而是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真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就其事实而言,是那些正在发生的动态的引人注目的主动性事件”(Pepper,1942,p.232)。在情境论中,世界上的每种行为和事情都是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而且变化和新异事物是最基本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所以在发展系统论中,情境的含义有了极大的丰富,是指由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变量所构成的交互作用系统。这里的情境已经超出了平常使用的背景(setting)、周边环境(surrounding)、环境(milieu)、或自然/社会环境(environment)等术语的含义。它实际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物理环境(physical setting, environment or milieu)。它作为情境的一部分,具体包括家庭的地理位置、房间、学校的建筑物、教室、办公室等。第二,社会成员(social components)。情境论中的社会成员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同伴、教师、约会对象和其他重要的朋友。第三,发展中的个体(developing person)。发展中的个体既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发展情境的一部分(Smetana,Campione-Barr,&Daddis,2004)。第四,随时间推移的情境变量的变化(context variable change as a function of the progression of time),即时间维度。个体日益成熟或衰老、环境设施更新换代、学校教育变革、新科技的出现及经济条件的变化等都是随时间推移的情境变量。
  二、理论背景
  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类发展是一个开放的、活的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变得更大、更复杂和更精妙,因为它们能从其情境中获取资源,并向其环境传递物质和信息。此外,通过这样的交换,这些系统还能改变其情境中的环境和组织(Ford &Lerner,1992)。情境是贯穿在整个发展系统论中的重要因素,摘取其中重要的两大范例:发展情境论和行动理论来详细阐述情境因素对个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一)发展情境论的含义
  发展情境论的含义主要体现在多样性和情境两方面内容。其本质特征:(a)个性化(多样性);(b)变化,包括个体的变化和情境的变化以及作为结果;(c)更高水平的个性化。
  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差异个性化,同时也包括个体生命阶段的多水平,人与情境关系的多水平,以及各水平间的多重交互。包括人――情境关系在内的多水平的变化,能够包含任何生命阶段的个体,无论他们是婴儿或是幼儿,亦或是成人(并且扮演着诸如父母、配偶或教师的角色)。发展情境论各水平间的融合意味着一个水平上的变化既是其他水平变化的动力,同时又是产物。因此,人类发展的特征是由生命全程中任何时间点上的可塑性,即系统性变化的潜在力量所决定的(Lerner,1984,1998)。
  对于情境的理解在于个体发展中经历的所有事件本身,以及人与事件的关系都是作为情境的因素存在。因此,没有哪两个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能经历时间顺序完全一致的人――情境关系,即个体自身的变化轨迹间也可理解为情境存在着差异。
  关注多样性和情境,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有关人类发展轨迹可塑性的范例,同时探究有关个体间和个体外水平上的变化是如何成为可塑性的来源和产物的问题。
  发展情境论把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研究引向了对个体的重视,对个体发展轨迹的一般和合理的独特特征的重视,对独特个体由于与所处情境发生动态交互作用,而在其自身发展中扮演积极建构者角色的重视(Lerner,1982;Lerner&Busch-Rossnagel,1981b;Lerner&Walls,1999;Scarr&McCartney,1983)。
  (二)行动理论的含义
  在发展系统论中,那些旨在探索人类可塑性本质的理论认为,人类发展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是发展的调节,即个体作用于他们所在情境以及情境作用于个体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背景之间关系的动态过程)。行动理论(Brandtstadter,1998,1999; Brandtstadter&Lerner,1999)就是关注这些过程取向的一个范例。
  “个体既是积极的创造者也是他或她发展的产品,通过行动和精神作用,自我调节的循环,把个体的发展变化与个体建构自身发展方式联系了起来”( Brandtstadter,1988,p.807),对于这种自我调节行动的关注,是人类发展行动理论的根本。
  Brandtstadter把行动界定为个体影响他们所处情境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行动引发的反馈,个体来组织他们对自己所处情境以及自身的认识。细分为:(a)在考虑个体意图状态(目标、价值观、信念和意志)的基础上,能够被预测和解释的行为;(b)至少能够部分地受个人控制,并且是从备择的行为选择中选出的行为;(c)由社会规则和社会习俗或主体,对这些环境限制的表征所构建和限制的行为;(d)为了与个体所渴望的未来状况的表征相一致,旨在转变情境的行为。
  (三)发展情境论与行动理论的关系
  行动理论的核心特征与发展情境论的主要观点相似,也就是把个体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创造者(Lerner,1982; Lerner &Busch Rossnagel,1981;Lerner&Walls,1999)。
  发展情境论,关注的是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人――情境关系的交互作用,提供的是人类发展的可塑性依据;而行动理论关注的是行动的调节作用,通过与情境的互动调节以实现可塑性。
  行动理论作为发展系统论的理论模型之一,影响并促进了发展情境论的发展。如果说发展情境论是引发了对个体――情境交互关系的重视,那么行动理论就具体指出了行动在个体――情境的动态化联系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
  发展情境论提出了人类发展可塑性的可能,行动理论则指出了,这种可塑性的有限性,受到个体本身发展的限制,以及情境的限制。
  三、情境因素对青春期的影响
  在本文的前半部分,通过发展情境论和行动理论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情境因素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下文将以个体发展的青春期所关注的两大问题为例,即成就动机和自我认同感,进行具体分析。
  青春期所处的情境,根据前文对情境内涵的解释,结合研究的可行性,本文主要讨论三类:家庭、学校及同伴关系、社会及文化背景。同时从情境对个体的单向关系、情境间的交互关系、个体――情境的双向关系三个角度分析。
  (一)情境对个体的单向关系
  1、家庭
  人的一生所处的不同环境中,只有家庭是相对稳定且贯穿一生的,所以在个体发展,尤其是婴儿、儿童到青少年期,家庭这个情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最大也最关键的,直接影响了个体成年后社会关系建立。
  研究者们通常把家庭这个情境细分为三个因素:依恋类型、家庭环境特征、父母的养育方式。
  (1)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其智力水平并不比非安全型依恋的同龄人高。但是,面对新的挑战时,他们仿佛更渴望去应用这些能力(Belsky , Garduque &Hrncir, 1984)。即能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会有更强的成就动机,更敢于也适应挑战;同时,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较之非安全型依恋的同伴,更有自信和安全感,不易焦虑,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有更积极客观的判断,所以更易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2)家庭环境特征。刺激丰富的家庭环境,不仅有利于各个种族和阶层的儿童获得好成绩,也会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内部成就取向,即一种寻求和征服挑战的意志,以满足个人对能力和控制感的需求(Gottfried, Fleming& Gottfried, 1998)。可见,刺激丰富的家庭环境,会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内部成就取向,而这个取向会一直延续到他的青春期,因为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更易发展成为善于处理问题、应对挑战的个体。
  对于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刺激丰富的家庭环境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世界的讯息膨胀,尤其突出表现在刺激丰富的家庭。自我探索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同时也意味着自我角色的多样化。当今的青少年在网上谈论自己(Bers & Cassell,2000)。他们利用网络上的匿名性变换自己的身份,并以更受欢迎的身份(Thomas,2000)、对网络互动游戏角色认同(McDonald & Kim,2001)等方式获得更高的自尊。回归到现实中,对自我的认识应该如何实现?这是当代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父母的养育方式。高成就动机青少年的父母有3种品质:(a)温情,接纳,及时表扬子女的成绩;(b)他们给儿童设定一定的标准并加以指导,对进程监督并确保其完成;(c)给予儿童一定的独立和自主空间,小心翼翼地帮助孩子使之尽可能独立完成。对于年长的孩子,给予他们发言权,让他们决定如何最好地战胜挑战达到目标。Diana Baumrind 将这种温情、坚定而又民主的抚养方式称为权威型抚养方式。
  延缓偿付和认同感获得的青少年和家庭成员有稳固的感情基础,同时又有相对宽松的个人空间(Grotevant & Cooper,1986,1998)。
  所以,充满关爱和民主的教养方式不但有助于青少年形成高成就动机,也同青少年获得健康和恰当的自我认同感有一定的关系。
  2、社会及文化背景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情境因素,文化背景的影响容易被忽略却有着区域比较、群体比较的现实意义。
  美国文化中认为尝试就是有价值的,并会鼓励青少年创新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目标。而中国文化里,也承认尝试的价值,却更关注评判和结果,尤其对失败表现的极为苛求。
  在自我认同方面,由于西方文化更崇尚个性化的发展,而东方文化趋向于大同、和谐,鼓励求同性,所以东方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更容易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式去获得自我的角色,从而形成自我认同。而西方社会的青少年,若对自我角色产生疑问并寻求解答是被允许且会得到鼓励的。
  (二)情境间交互关系的作用
  同伴对于青少年的成就动机以及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且同伴与父母这两个不同的情境之间还会产生交互作用,比如若同伴赞同父母的价值观,即从父母和从同伴中获得的价值信息冲突不大的情况下,青少年在成就动机上,更能保持自己的原有目标,从而努力实现。但若冲突过大,就会形成动摇影响动机,因为同伴关系也是青春期需要建立的最重要关系。
  在自我认同感的形成方面也是一样,当同伴关系带来的信息更多更新鲜,尤其当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观念和新的信息产生冲突时,青少年可能会重新思考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三)个体――情境间的双向关系
  发展情境论和行动理论的核心内容,都认为个体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这种积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体与他们所处环境中的其他重要个体间的互动关系实现的。
  父母怎么对待他们的子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子女对他们行为的影响。同时,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又会间接影响到自身,所以子女也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源或塑造者,这种双向关系会从子女出生一直持续到成长为一名青少年和成人。其他一些相应的双向关系存在于个体与兄弟姐妹、朋友、教师和其他重要他人之间。
  Eccles和同事们发现成就动机与学业成就对青少年早期的个体(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与学校环境间达到最优拟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师或父母对学生或子女的行为期望,一方面会因为自身特征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还会因为学生、子女的个体特征不同而不同,这些综合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回答“我是谁”问题时的信息来源,被认同、被评价的我和自我认同、自我评价的自我有双向的拟合度,拟合度越高,自我认同感形成的越健康、恰当。
  四、思考
  情境因素是一个庞大的交互系统,本文仅就其中的几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发展情境论和行动理论为人类发展的可调节和可塑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本文通过对青春期的个体发展中情境因素影响作用的分析,为心理咨询工作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发展障碍的咨询,提供了理论参考,可以结合个体――情境的交互关系对个体进行引导和塑造。
  
  
  参考文献:
  [1](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美)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 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美)Richard M.Lerner 著、张文新主译.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张文新、陈光辉.发展情境论――一种新的发展系统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736-744.

标签:浅析 情境 青春期 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