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军训作文 > 正文

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_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问题有哪些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民族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著述,认真分析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推动民族学学科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发展;述评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28-04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因理论指向的针对性与兴趣点的差异,西方少有直接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但其发展理论与民族(族群)经济方面的成果将为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参照与借鉴。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四个阶段,反映了发展本质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发展的内涵由单纯的经济层面逐步渗透到非经济层面、发展的质量由注重单一的经济增长过渡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经济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西方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理论包括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西方民族经济理论研究传统已超过百年,涵盖族群所有经济(如Edna Bonacich、John Model,1981)、族群圈子经济(如Mary Kritz等,1981)、族群行业经济(如Martin N.Marge,1997)、族群控制经济(如Ivan Light、Steven J.Gold,2000),近期研究旨趣则主要集中在由大量的国际移民而形成的族群经济活动(包括移民所扮演的经济角色、移民族群经济活动的优势与劣势等),有少数学者曾对中国民族地区的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Paul J.Bolt,2000)、制度政策对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Katherine Palmer Kaup,2000)以及民族全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对策(Colin Mackerras,2003)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
   但上述研究大多摈弃了对社会背景与社会制度的分析,掩盖或忽视了不同国家内部(或民族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使其结论缺乏普遍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专家学者的该项研究在1988年以前主要侧重于民族类型发展的研究,基本上是以社会发展代替民族发展。此后随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十分丰硕,研究主要涵盖如下内容:
   一是民族发展的环境、条件、制约因素研究,如孙青(1989)、金炳镐(1989,2002)、石亚周(1991)、熊锡元(1993)、乌尔希叶夫(1994)、王希恩(2007)等。二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如“云南少数民族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课题组(1986)详细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调适,郭大列(1997)深入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及解放后的变迁历程,郑晓云(1992)、瞿明安(1995)等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作了著述,高丙中(1997)探讨了民族现代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型及不同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三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如费孝通(1987)明确提出边区开发是一个与沿海地区发展同样重要的大问题;潘乃谷、马戎(1993)对边疆地区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以及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将边疆地区粗略地划分为九个不同类型的调查区域。四是小民族发展研究,如于长江(2003)、王铁志(2005)、郭锐(2004)、韩忠太(2006)等对赫哲族、德昂族、苦聪人、布朗族等小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与适应、扶贫开发等问题开展的调查研究,菅志翔(2006)对保安族族群认同问题、何群(2006)对鄂伦春族的生存发展问题的著述。五是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如黄健英(2006)全视角地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特殊性,郑洲(2007)、杨君昌(2007)就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民族地区城乡社会经济等问题展开探讨,覃国慈(2006)提出要利用乡村精英的力量来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和少英(2006)认为增强主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六是民族发展战略研究,如米文宝(2001)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黄健英(2003)的起飞战略,胡鞍钢、温军(2003)的新追赶发展战略,杨明洪(2004)超常规发展战略,曹征海(2005)的和合加速战略,李建中(2006)的赶超战略,鄢杰(2005)、杨云(2007)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王来喜(2006)的资源转换战略等。七是民族发展的专题研究,如李甫春(2009)等众多学者分别对民族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开发、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城镇化、财税政策、利益共享、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体育、社区发展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所展开的专题研究。八是民族发展观研究,先后经历了吴金(1989)的人本发展观、马尚云(1990)与石亚洲(1991)的整体系统发展观、郝时远(1996)的求同存异发展观、贾唏儒(2000)的个性发展观、金炳镐(2007)的和谐发展观、王希恩(2007)的科学发展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国相继有一批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综合性专著问世,代表性的有:
   陈达云、郑长德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从资源环境、发展差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城镇化动力机制、新型工业化道路、旅游资源开发、扶贫开发、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全球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并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政策建议。
   郑长德所著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出版社,2009),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经济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力法,以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石,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三大产业的发展,资本形成,金融与发展,外周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人口转变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贫困问题,城乡差距问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转型的思路,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建议,为西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实践提供了决策参考。
   岳天明等著的《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通过历史归因的考察凸显了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特征,通过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的思路,探讨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最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上。该书不仅借鉴了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量运用了社会学、民族学的理论来揭示动力系统的构建和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问题,同时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当中,从而使这一成果形成了既具有地域特色又不失理论创新的独特风格。
   滕堂伟所著的《双重视角下的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从区域优势理论与区域产业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了“以产业与市场成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框架。针对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包括西北民族地区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富饶的贫困”,为什么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策倾斜逐渐弱化的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持续扩大,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提出了市场利用能力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的假说,揭示了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特殊性。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新型工业化路径、模式以及产业政策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伍琪凯梦、崔亚虹编著的《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民族出版社,2006),着重从对中国小康社会理论的全面认识及其国际、国内相关数据的比较,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水平的比较出发,分析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证民族地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对策及可行性措施。
   马林编著的《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民族出版社,2006),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运用系统论原理,阐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探索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同时,近期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专题性著述更似雨后春笋,不胜枚举,如:王德清(2007)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的研究,马岳勇、姚维(2005)从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的视角对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唐志君(2007)对中国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的探索,王飞跃(2008)、荣仕星(2009)对于民族地区公共政策问题的系统研究,李皓(2006)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深入分析,王允武等(2008)对西部开发背景下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制问题的研究,鲍敦全(2007)关于国际化竞争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杨蕴丽(2009)从劳动节约的视角系统对西部民族地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探索,钟大能(2008)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的财政补偿机制的研究,党秀云(2009)对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研究,贾银忠(2007)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宋才发(2009)对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谢丽霜(2007)对民族地区投资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王桂琴等(2007)对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李克强等(2006)对民族地区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唐新民(2008)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研究,王雅红(2005)对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研究,黄建明(2007)对民族地区社会保险问题的研究,祁晓玲(2009)对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的研究,李彦等(2006)对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的法律保障研究,胡晓红(2006)对西北民族地区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创新的研究等等,都极其丰富发展了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领域与视角。
   中国学者的上述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对策性,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学学科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发展,并有力地指导了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存在着过分宏观(抽象)或过度微观(具体)的倾向;定性分析过多,定量分析过少,即使有数量分析,也只是堆砌数据,缺乏计量经济学基础上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Edna Bonacich and John Modell,The Economic Basis of Ethnic Solidarity,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2] Mary Kritz,CharlesKeely,and SilvanoTomasi,eds.,Global Trends in Migration,NewYork:Center for Migration Studies,1981.
  [3] Martin N.Marger,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4th ed,US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7.
  [4] Ivan Light & Steven J.Gold,Ethnic Economies,London:Academic Press,2000.
  [5] Paul J.Bolt,China and Southeast Asia’s Chinese:State and diaspora in Contemporary,Asia Praeger Publishers,Westport,Connecticut
   London,2000.
  [6] Katherine Palmer Kaup,Greating the Zhuang:Ethnic Politics in China,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Lynne Rinenner
   Publishers,Inc,2000.
  [7] Colin Mackerras,China’s Ethnic Minorities and Globalisation,Published by Routledge Curzon,2003.
  [8] 孙青.加速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1).
  [9] 金炳镐.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
  [10] 金炳镐.论民族发展的规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
  [11] 石亚周.论民族发展环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6).
  [12] 熊锡元.试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J].民族研究,1993,(3).
  [13] 乌尔希叶夫.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趋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6).
  [14] 王希恩.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J].民族研究,2007,(6).
  [15] 张银花.少数民族发展:纵向跨越与横向和谐的统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16] 金炳镐,张银花.论民族和谐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
  [17] 吴金.论当代民族进程和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化战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2).
  [18] 马尚云.民族发展的整体系统观[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1).
  [19] 石亚洲.论民族发展环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6).
  [20] 郝时远.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方式选择[J].民族研究,1996,(4).
  [21] 贾唏儒.论民族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0,(1).
  [22] 于长江.现代化过程中的赫哲族:“文化”还是“生产方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3] 王铁志.人口较少民族的现代化――以德昂族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6).
  [24] 郭锐,刘芳.文化转型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苦聪人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25] 韩忠太.西双版纳布朗族两种脱贫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6] 社会主义国家重点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云南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7] 郭大烈.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28] 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9]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0] 瞿明安.中国民族的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1] 费孝通.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32] 潘乃谷,马戎.边区开发论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3] 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 一项关于保安族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4]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5] 黄健英.起飞: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新思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6] 米文宝,等.宁夏西海固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37] 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8] 温军,等.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9] 杨明洪.区域超常规发展论:基于中国西部若干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0] 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1] 李建中.民族经济赶超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2] 鄢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3] 杨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4] 王来喜.资源转换论:西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换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5] 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6] 陈达云,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7] 岳天明,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8] 伍琪凯梦,崔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9] 马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0] 张友,等.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1] 鲍敦全,等.国际化竞争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2] 黄毅,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3] 王德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4] 滕堂伟.双重视角下的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5] 马岳勇,姚维.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心态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56] 唐志君.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7] 王飞跃.公共政策与民族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8] 李皓.转型与跨越――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9] 王允武,田钒平.西部开发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法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0] 杨蕴丽.西部民族地区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基于劳动节约的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1] 钟大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与其财政补偿机制的形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2] 党秀云.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3] 贾银忠.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4] 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5] 谢丽霜.民族地区投资活动的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6] 王桂琴,刘秉龙.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67] 李克强,韩琳.中国民族地区市场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8] 唐新民.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9] 祁晓玲.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0] 黄建明.民族地区社会保险发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1] 王雅红.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2] 荣仕星.中国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3] 李彦,宋才发.民族地区退耕还林及其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74] 胡晓红.西方民族地区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Commentary on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Resently
  
  CHEN Hong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Abstrac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achieved massive researches and the writings on our country’s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It is a special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ccelera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national regions,as well as promoting ethn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and tease out these research results carefully.
  Key words:China;nationality development;commentary
  [责任编辑 王晓燕]

标签:述评 中国 现状 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