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分析与对策

开题报告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少年强,则国强”,信息技术课必然是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阵地。信息技术课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我国已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快,操作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色,同时也存在着大量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其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包括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大标志,也是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施行,在实践环节上都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硬件要配套,二是人员要适应。这两个条件对于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开设而言尤其显得重要。市、县教育局在“十一五”期间在广大中小学中加大了教育的投入,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办

学硬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少农村教师通过必要的岗位培训开始走上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几乎在信息技术课程进入农村小学课表的同时,广大农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用起了电脑。在接触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同时,个体的好奇心往往是天性使然。农村的孩子刚开始接触到信息技术课程时,一定是非常兴奋的,甚至很多孩子还根本没有想象过课还可以不在原来的教室里上,可以由老师带着,来到满是机器的课堂里,来学习一门过去从未上过的课程。

提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们广大农村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会不会与原有课程教学有所改变?我们的假设是:如果仍旧用原有的一套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好不容易才生成的兴趣能维持多久?因为在本人所接触的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和所亲历的一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情况并不让人乐观。

另外,我们学校是肥西县农远运用模式二示范学校,比积极打造“信息技术运用”特色学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大量投入、教育发展的需要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的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接入宽带网,建成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同时软件资源不断丰富,教师基本的教育技能素养得以提高,我校出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潮,涌现出一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带头人,并在教学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在各个领域争创了多项荣誉,同时还自制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软件。早在九十年代就对有效技能主要是信息技术在语文、数学、美术、自然、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的运用进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两个县级课题《小学语文口语能力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与学

科整合的探索》、一个市级课题《有效技能与学科整合》已顺利结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优化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已被市级立项,正处于研究之中,这些都为我们在研究“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有效技能促进学生学习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的最终目标。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兴趣是一种与情绪紧密相联的心理倾向性,以趋于某种认识活动 为主要行为特征。而兴趣的产生,又与参加相应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即个体在参加某种认识活动时,情趣的产生与维持与其在活动中取得积极情绪体验有着非常直接的相关。关于学习兴趣之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有许多人做过类似的研究,基本的结论就是学习兴趣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进程和效果的重要变量。

兴趣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占有它,从而获得有关方面的知识、技能,并使某种潜在的素质和能力道德发展。其次,兴趣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促进个性的发展。第三,兴趣能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走进了小学课堂,教师们在带领学生共同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否充分利用小学生对这门新课

程的好奇,并直至充分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在农村小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比有效地使用各种机器要“有效”得多。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有效的培养策略是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向农村小学,开展一些研究,不可能脱离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而农村小学教师有效地发展自我、提高教学技能,又必须依托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来生成。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将这一培养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是一条追求教学高效益的好途径。

(二)理论依据

1、心理学中的心理倾向性和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动机和兴趣 等理论,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于兴趣之于学习效果的功能,有许多现成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中可以信手拈来。在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利用小学生刚刚萌生起来的兴趣,就需要我们的农村教师认真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应产生的功效。在既不将课程功效放大、也不能缩小的前提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学习的目的。这有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将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所应产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从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

2、教学理论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教学理论中的新观点被引

入。这其中,“小班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等组织形式被大量采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机率要比其他课程教学中多得多。关于技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大量使用。随着农村小学生人数不断地减少,过去在农村小学不易推广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也可以尝试着进行了,并且这也是受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特点决定的。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努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农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并维持学习兴趣,为验证课堂教学理论提供一些实践依据。

2、进一步丰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践模式,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以及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益。

(二)主要内容

1、对农村小学生关于信息教师课程学习兴趣作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的状况,时间分别选在2015年5月和2015年9月。5月的调查以现在的高年级的学生为对象,9月的调查以中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并对调查结果作比较性分析,以期探求这一年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学习兴趣发生的变化。

2、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结构性分析。 首先是对影响学习兴趣的变量作分析,这其中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作结构性分析,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

篇二:信息技术小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小课题开题报告

高兰 眉山外国语学校

一.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既要求国外学生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既没有国外学生的独立,又缺乏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所以,教会他们如何尊重学习、学会学习迫在眉睫。

刚上初中的孩子,来到眉外,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远离家乡,对知识的朝圣。在仍对寄宿生活懵懵懂懂的摸索中,大面积的学科知识扑面而来,像深秋校园里金黄的银杏,风不知所起,遗世独立,他们表现得兴奋,感觉到刺激,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无助与迷茫。学科太多,符号太多,要掌握的知识更多,可是学习方法却逼近于无。在多重压力的抨击下,很多学生开始偏科,甚至厌学。这样的警钟无疑是给了老师当头一棒。在各种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对信息技术一知半解,对应用软件更是娱乐为主。于是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如何利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帮助他们快乐学习成了当务之急。

而且由于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这给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教学难题。比如,教师要在每节课中穿插讲授一些学生本来应该在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无形中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教师考虑到要照顾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需要放慢教学进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开题报告

度,这都与教学课时本来不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将给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现实问题,甚至是教学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条件,如何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是我们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点问题。

二.课题的名称:关于信息技术课愉快教学法的探讨

三.课题的指导思想

“愉快教学法”是一种情景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奇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乐学、好学,并从中体味到知识的快乐与成就感。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借鉴和运用“愉快

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教育观念、课程和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正在发生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愉快教学法”其目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愉快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方法。每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培养,达到以趣激学,学中见乐,提高效率。

四.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型学科,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进而转化成一种技能,非一朝一夕之功能为;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应用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当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的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内容这都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课题以七年级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为研究对象,以“愉快教学法”为指导,开展培养学生提高计算机常用软件能力的研究。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兴趣。即改革教室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所思和所见相配合,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和自己动手,上机实践的强烈愿望。

2、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动脑、动手,以求发展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3、把教室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操作水平的主要阵地,把第二课堂作为发展个人爱好和兴趣的主要阵地。

4、以“愉快教学法”课题研究实践为龙头,个体教学实践与群众合作研究相结合,选出每班操作熟练的学生为重点,不断总结完善,做到以点带面,形成教学特色。

六.课题研究计划与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以下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2014年9月):学习理论,了解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发展阶段(2015年4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发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成熟阶段(2015年7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撰写总结报告。

篇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项目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富顺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时间:2012年11月

富顺县实验小学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提要:

一、问题的提出及关键词界定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措施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及关键词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这句话向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向学生灌输知识,犹如送给他们财富,可以满足一时之需;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则是给他们提供了获取财富的途径,使他们终生受用不尽。如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之终生受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家提供了海量,多彩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也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多彩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而言,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可感的信息资源无疑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们会主动接近,主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知识,因此,这是个有利的契机,而且学校已经建成了覆盖全校的网络,多数学生家里都能上网,这为我们做这个研究奠定好了基石。但是可惜,信息技术的建立在我校还没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大多教师还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注,有的教师总是担心孩子的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获得新知,信息技术的使用只是偶尔在优质课中的昙花一现,并且究竟怎么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还没有明确的方法。而且,现代信息空间的多样性也可能让学生迷茫,甚至迷失在网络中,更让许多老师不敢放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引导他们从教室小课堂走进生活大课堂,成为了我们这次科研课题研究的方向。

(二)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电子计算机电信方法应用于各种形式信息的获取、组织、存贮、检索和传播。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自己正在进行的阅读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能力。它包括认读能力中的认字的能力、读字词的能力;信息提取、建构与概括表述能力中的文章重点信息的直接提取能力、文章潜在信息的推断与表述、文章整体信息的组

织、建构与概括表述能力;理解能力中的理解题目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重点段落的能力、理解篇章内容的能力;评价欣赏能力中的评价文本的能力、欣赏文本能力、独特领悟与迁移文本的能力;读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包括恰当选用读书方式的能力,朗读、默读、诵读的能力,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的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1、对学生:

通过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凸显,能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有浓厚的自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一些方法,并能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获得初步的网络操作,多媒体的解读,网络导航的技能,搜集判断、选择、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强于其他学生。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2、对教师:

构建自主阅读教学模式,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能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能、精湛课堂教学艺术的高素质教师。探索出课内、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3、对学校:

学校开发自主阅读模式下的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探寻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并力争进行推广与辐射。

(二)课题的意义

1、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已快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总量翻番,知识更新周期变短。面对社会发展趋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我构建的实践主体。

2、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

3、现代教育实践的需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成熟,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也趋于高度的信息化、网络化、开放化,这就促使现代教育在教育因素上要网络化,教育形式和手段上要信息化,开放化。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及教师只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实质是传统教学的延伸,没有很好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构建因素互动、形式开放的教学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2、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教授。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时间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3、虽然研究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总有些大体相同的内容,如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给学生创设主动、积极求知的氛围;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教给学生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不断尝试;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自我强化等等。

4、在我国,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等人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实施的“六步教学法”实验;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所有这些教学实验都把“自主阅读”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明确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在实践界,北师大裴娣娜等人主持了学习主体性研究,

标签:开题 信息技术 课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