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正文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仁的思想现实意义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直到现在都是我们所传诵和崇拜的精神,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本文将小谈孔子的“仁学”思想,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本文将涉及三个部分:第一,孔子的仁学思想的来源及特点,第二,孔子的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第三,孔子仁学思想给我的启发。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渊源及其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儒释道,但是,儒家可谓是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先从儒家文化开始,而孔子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贤先圣人,又怎能绕过?
   孔子有自成一派的思想,他一生都在列国之间推荐自己的意见,向大家展示一个和谐的局面,无奈时局不会因为他的意见而改变战争的场面,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都在,而且余香永存。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孔子的全部思想 领域,离开“仁”对孔子的思想史什么也理解不了的。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人及人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郭沫若认为:“‘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到这个字,在金文和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这个字不必是孔子所创造,但他特别强调了它是事实。”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着他自己的思想核心“仁”与“礼”,所谓“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而“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
   二、孔子仁学的现实意义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三、孔子仁学的思考
   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自己的学业,没有更伟大的鸿鹄之志,身处于这样的安稳社会中,我们已经开始遗忘自己的职责和社会使命,孔子,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思想是我们所缺少凝视的精神,对于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之,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不同,阶级分离的目标已经消失,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孔子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但是他的思想本质上式反封建性,新儒学的话,则可以将它定位为“民主仁爱为体,法制科技为用”的民主仁学。我们现在是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学界的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们自身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让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人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赞飞《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年版
  [2]郭沫若:《十年判书:孔墨的批判》,东方出版社1996年
  [3]百度百科
  [4]吴光:《从孔孟仁学到民主仁学――儒学的回顾与展望》,《杭州师范学院报》2001年第6期

标签:孔子 意义 思想 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