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成因【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年来,校园暴力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既是一个新闻名词,也是一个社会名词。当你在百度键入“校园暴力事件”,便约有714个相关视频弹出来,没有影像的更是不计其数。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普遍。在世界各地,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暴力的事件,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年来所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
  2011年5月27日,瑞安市陶山中学发生了一件暴力犯罪事件,三名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打死了一名学生;2010年3月17日,遂溪县乌塘中学发生了一起歹徒闯校园殴打学生事件,造成15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010年4月5日,南海九江中学校内一座山上废弃的防空洞内发生割喉案,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校的韩国学生赵承熙在宿舍楼及教学楼,使用两支手枪和大量子弹,导致33人死亡。2007年5月15日,广东电白第三中学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凶杀案:该校一名叫吴建国的初二级学生,用刀捅死两名学生、捅伤4名学生 ……
  硝烟没远,伤痛没去。面对如此之多的事件重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重新反思校园暴力事件呢?
  一、根据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在校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加入不良群体,以此来反抗校园暴力侵袭;有的学生为了自卫,不得不带上刀具,以防不测;有的则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第二、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暴力。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校外的一些社会非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勒索钱财,弄得这些学生往往害怕而不知所措的报道。 学生上学受到社会非法势力的勒索和敲诈,已具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犯罪现象。第三、师生之间实施的暴力。校园师生之间的暴力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体罚,动手打耳光,挥拳头和踢学生,对学生身心发育造成很大伤害。此外,有些道德品质恶劣的学生对老师的真诚批评教育怀恨在心,便纠集他人一起对老师实施暴力,动手殴打老师,这种现象有蔓延的苗头。
  二、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既是未成年人生理成长处于特殊阶段叛逆、逆反心理外化的反映,也是社会问题在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的蔓延和反映。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因而它的产生必然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学校因素:
  (1)教育体系功利性倾向明显,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易生挫折而制造了失意者。学生成绩不理想容易心灰意冷 ,产生矛盾易通过暴力解决。(2)教师过分注重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藐视行为,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兴趣丧失,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功课不佳的同学容易自暴自弃。对他们而言,每天校园的生活是不断的挫折、愤怒、失望。日积月累,情绪上容易失控。(3)学校片面强调学习,缺乏心理辅导,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引导较少,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辨别是非能力薄弱。(4)学校没有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过分苛求,学生没有得到学校期望值,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自甘堕落。(5)由于文化与阅历的差异,学校与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管教的看法存有差距。沟通不到位或联系不足,致易生纷争。学校与家长没有了教育合力,学生的教育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6)由于种种原因,校园暴力处理不透明或处理不当,从而引起学生不满,并质疑师长偏袒或能力问题时,便加剧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辅导能力与技巧不足时,也容易引发师生冲突事件。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由于生计奔忙,疏于管教,长期没有团聚沟通,亲子关系疏离,形同陌路。家庭气氛不和谐,子女感觉家庭冷漠、缺乏关爱及安全感,容易接受外面不良诱惑。(2)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缺乏指导能力,较少参与、配合学校举办的亲子教育活动,很少参加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知识讲座。
  (3)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或教育方法有失偏颇,如过分的严苛或溺爱、父亲与母亲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或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致子女做不到而感到失望且失去信心,从而走到外面去,寻求负面的认同。
  (4)父母染有恶习或犯罪行为,家庭暴力、虐待情形较频,子女耳濡目染到不良行为,有样学样,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5)实质上或形式上的破碎家庭,离异家庭增多,直接推动了暴力事件的增多。我所处理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0%左右的当事人其父母离异,亲子教育缺失。
  (6)家庭经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较低,思想不端正,怨气大,不思进取,寻求不当发泄,诉之于暴力行为。
  (三)社会因素:
  (1)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社会风气较重功利和享乐,而轻忽伦理道德,人情冷淡,人性与良知遭到践踏,造成社会脱序与迷乱,青少年面对如此社会环境,往往得到负面暗示,导向错误。
  (2)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青少年于不知不觉中模仿暴力行为,而易生暴力事件。
  (3)有的农村还存在聚众滋事现象,有矛盾纠纷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聚众滋事,把问题放大、闹大,以暴力处理。学生由于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往往得到错误启发,遇到问题也是采取暴力行为。
  (4)文明风气得不得张扬。好的没人学,坏的没人理,久而久之,社会风气沦落,文明气象弘扬不起来。
  (四)传媒因素:
  (1)大众传播媒体的暴力犯罪新闻报导频率偏高。为迎合观众追求感官刺激需求及赚取巨额利润,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暴力、色情与犯罪新闻的报导往往以夸大、煽情的方式将案件膨胀处理。许多研究指出,暴力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等)在新闻上有过度渲染、夸大报导现象。
  (2)媒体过度渲染报导如犯罪分子细节性地描绘犯案的经过,极可能促使青少年发生积极模仿的效果。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少年犯罪的主成因以犯罪新闻参照为主的占40?,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警惕。
  (3)犯罪少年不仅较正常少年常看影视,同时更有喜欢观看暴力犯罪影视的倾向,调查表明,喜欢观看暴力倾向的收视者,更易引发暴力攻击行为。
  (4)阅读暴力、色情的书籍、杂志等不良书刊,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极易激发其欲望,并为其未来暴力行为带来动机与方法。阅读愈频繁,愈有可能对他人(尤其是女性)产生攻击行为。
  三、远离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整体网络,只有这三者有机联结起来,才能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还校园宁静、和谐。
  (一)学校方面:对于校园暴力,学校要承担重要责任。
  (1)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加强《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认知能力发育已较好,对于真善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提高自救自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害。把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严格自律,培养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2)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的培养,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使他们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宣传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将法律与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同时多邀请属地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机关到学校讲课,进行互动活动,对学生直观教育,增强法律知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现在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和竞争的压力下,心理负荷沉重,长期受到压抑却得不到释放和疏导,大脑一时想不开,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出现偏激行为。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正面教育,也要教给学生抗暴御辱的道理和方法。美国教育界不否认社会存在犯罪,存在罪恶,他们认为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防范意识,生存逃生技能,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教给学生应对危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指导学生如何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范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明确家庭责任。。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首先应端正自己的言行,注重仪表,树立一个好榜样。其次,家长应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克服简单粗暴或无原则的溺爱,凡事要讲原则、讲道理。同时应从小注意培养子女不尚虚荣,自我克制等优良品格,对孩子的读书、交友等问题也该有所重视,加以指导。另外家庭教育也要注意跟学校及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多方面相结合进行有效教育 。

标签:成因 对策 分析 校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