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空军招飞 > 正文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_数学应用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关心和注意的。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知识;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36-02
  
   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的技能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技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也是学生把人们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层层剥解,最后转化为自己已知的数学计算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透过事物本质,接触最基本规律的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前去解决现实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能够使得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用,感觉到数学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不仅如此,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过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中学教学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可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模式是:社会看学校,学校看老师,老师看学生;看什么?分数!我们的老师是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答,却不关心学生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我们的社会是非常注重学生成绩的优差和分数的高低,却不关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这些就导致了学生死扣课本、脱离生活,课外知识有限,知识面太狭窄;一遇到实际问题,根本就不知道它的背景和题设的情境,不知道该怎样去分析,不知道该怎样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去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转化不成数学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不了。也正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造成了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没有用,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总结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近数学,使学生能看到数学的有趣一面。同时,还可以引入数学模型实验,让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参与贯穿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与发现,使他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数学的直观,使他们能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是能够成功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乐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才能让学生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
  每当学生在解完一道题后,总是想翻看一下课后答案或去问问老师,来看看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是学生的不自信表现。什么是不自信?不自信,就是懦弱,懦弱,就不敢前进。学生们从来都没有质疑过答案的正确性,也从来不敢去挑战老师的权威性。长久以来,学生会变成“书呆子”,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不会去主动地思考、学习,更不用谈自主创新了。因此,撕掉练习册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去讲台上讲题;让学生没有了答案的依靠和老师的权威;让学生不得不自己相信自己、自己依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培养学生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学生现在以及今后的学习和探索尤为重要。
  三、树立学生的信心
  大多数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这都是学生由于对所遇到问题的背景和题设情境不熟悉,不知道该怎样去着手分析问题,不知道该从哪里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该怎样去建立数学模型。要想改善并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能力的培养抓起。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问题简单了,题设背景自然也就不会复杂了,语言也比较简单直接,学生也就能很容易地读懂题设的意思,学会如何进行审题和整理数量关系,进而再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基础问题解决了,也就为解决更复杂一点的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又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体验,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增加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
  要提高学生学会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刻意地去多渗透此类问题的教学。要灵活地去结合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去刻意地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渗透,要适时、适地地切入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接触这类问题。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先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最后再回来去解决掉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而且这样一来,还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的分析、建模能力
  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就是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层层分析,最终把实际问题分解、转化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再进行解答的过程。建模能力是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能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去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探索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例题是关键。在我们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模型有下面几个:方程及方程组模型、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模型、直角坐标系模型、函数模型、三角模型、几何模型。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建模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从基础入手,由易及难,逐渐深入。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解题基础和经验后,再进行复杂问题的解剖、分析。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分析、弄清问题――找相关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所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容忽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探索、发现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才能让他们学会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端方林.应用题中的数学建模举隅[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8).

标签:培养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