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六年级日记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考试表情包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悲剧在西方文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思想家都有对它的有创新性的观点。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亚里士多德,再到黑格尔,再到马恩,悲剧观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马恩认为,悲剧主人公应有历史的合理性、真实性,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总是和他的抗争共存。
  关键词:悲剧观;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影响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悲剧的发展史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悲剧一直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思想家对悲剧做过深思熟虑的思考。悲剧始源于古代希腊人队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奠仪式。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悲剧在古希腊达到了高度繁荣,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底彼得斯作为古希腊最富盛名的三位悲剧作家,在戏剧创作中不断丰富悲剧的内容,使悲剧具有深刻的内容和愈发完善的表现形式。随着悲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悲剧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创新。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悲剧观念是古希腊人的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用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但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的悲剧。在西方的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1]’”,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它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且,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命运说”的荒谬。“悲剧的布局应有顺境转向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有上述品质……甚至宁可更好,不应更坏[2]。”他从道德的角度评论悲剧,提出了和命运说针锋相对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更好的人[3],” “怜悯是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时由遭受厄运的人同我们有共同点而引起的[4]。”悲剧的根源在于人一心向善的意志同这种意志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不过,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非其他,而是因为在其趋向美德的方式上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关于悲剧,马恩没有进行系统地阐述,他们的悲剧观主要体现在1859年他们写给拉萨尔的两封信中。他们分别对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阶级关系与阶级矛盾中,从当时阶级斗争的总情势中,揭示出了悲剧产生的深刻原因:“历史的必然要求同这个要求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1859年拉萨尔写了一出历史悲剧《冯?济金根》。此剧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以济金根和胡登为首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当时德国政局极端不稳定,高级的僧侣和贵族几乎垄断了国家的所有财政军政大权,而济金根所属的低级贵族则和劳动人民一起处于被压迫受剥削的地位。低级贵族不满于现状,所以发动了以济金根为首的骑士暴动,但这场暴动很快就遭到了镇压,济金根本人也负伤而死。拉萨尔认为,造成济金根悲剧的原因不是其他,而是由于济金根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有很大问题。在拉萨尔看来,济金根的悲剧是由于他性格上的“智力的过失”、“策略的错误”以及“在实现目的的方法上实行了狡诈”,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说服马克思恩格斯的。马恩认为,济金根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的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5]”,“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的时候,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就不可避免的要垮台”[6]。马恩的悲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悲剧主人公应该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真实性,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和人物都能成为悲剧的对象,能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7]”。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悲剧最深刻的根源只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矛盾中”“在悲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同某种必然性相联系着的客观的社会因素[8]”;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一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认为悲剧只有写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环境,揭示这环境中的真实的阶级关系[9]”,才能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
  马恩既是革命家,又是思想家。在他们看来,评论文学作品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是否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他们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同于黑格尔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耳饰站在了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分析,尤其重视悲剧的背景和环境。恩格斯分析,对悲剧冲突的实质做出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0]”的美学界定。
  第二,社会历史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总是和他为了抗争这种命运而采取的努力共存。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必然是他代表的要求在实际上的无法实现而导致的灭亡,但是悲剧主人公为了避免这种结局采取的努力、为了达到符合自身立场的要求和奋斗的原则则是永存的,这种精神最终还是会实现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可以说悲剧人物虽死犹生,虽然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没有达到,但是精神长存。也正是如此,悲剧人物虽然结局但能振奋人的精神、鼓舞人的意志,从而构建出最大价值的毁灭,给人以振奋人心的影响。所以,济金根集团的毁灭虽然悲哀,但却并不悲壮。对读者来说,悲剧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们能从悲剧性的结局中感受到崇高感,看出历史的必然方向和必胜趋势。在马恩悲剧观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明白,不能仅仅怜悯悲剧人物的悲惨遭遇,而是应该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为实现符合历史趋势的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所以,在社会历史悲剧中,主人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悲剧人物的精神长存,悲剧人物试图达到的目标长存于读者心中。
  三、马恩悲剧观的影响
  马恩悲剧观是思想史上有关悲剧、乃至戏剧创作的一次飞跃性突破。在思想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纠正前面错误,指导后世前进的重要作用。马恩的悲剧观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在思想史上,马恩首次站在阶级历史的角度分析悲剧,把是否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作为评价悲剧是否有意义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站在阶级历史的观点上,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悲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体现历史必然要求的力量虽然被暂时毁灭,但因其实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所以这种毁灭中依旧孕育了新生的希望。最终是有着胜利的可能。这种毁灭和为了毁灭而采取的斗争都是有着实际行动、实际代表的实质性力量,不像黑格尔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悲剧观认为的那样,悲剧冲突都是道德伦理等精神性力量造成的。马恩的悲剧观强调的是客观的、唯物的,在于拉萨尔的论争中他们发扬的自己的学说,在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内涵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一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而给悲剧下了一个崭新的、拥有丰富内容的定义。马恩的悲剧观是史上第一次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唯物的观点分析文学作品,既看清了悲剧的主观内在的因素,又看清了产生悲剧的外部原因,正确地认识了悲剧的美学价值。
  
  注释
  [1][2][3][4]: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第38、43、55、67页.
  [5][6][7][8][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87、488、490、551、554、560页.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马克思恩格斯,《致拉萨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
  [3]黑格尔,《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标签:恩格斯 马克思 浅析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