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励志七言绝句

时间:2017-05-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自己总结诗歌要点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翻译:折断的铁戟沉埋黄沙还没有销掉,拿起来一番磨洗仍可辨认出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如果东风没有帮助年少的周瑜,铜雀台春宫深处就会关着二乔。

主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 七言绝句咏史诗 折戟 )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

是,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 。 ▲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杜牧在《赤壁》中借小物抒怀有何用意?

《赤壁》中除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借物抒怀。诗人借物抒怀,把他深沉的感慨寄寓在一件“小小”的历史遗物中。只描写一只小小的断戟和诗人一个细

微的动作,就形象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情绪和心态。拿着那支断戟,引起了读者无限联想。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论史抒怀作铺垫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如果我们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写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事

(火烧赤壁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反映出他生不逢时,才能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诗人以二乔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慨叹周瑜成名有好的机遇,而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却不得施展,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同时也反映了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的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⑶颈联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⑷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主旨: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⑴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⑵“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似风中飘絮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似雨打浮萍,其作用是形象地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写出国家形势危急个人命运动荡,二者都历经艰辛危苦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诗中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

比喻。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2)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1分)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

1、 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主旨句:尾联

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先激愤后激昂)

2、诗中颔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

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 儒家思想中对“生死义利”的阐述,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说过“”;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下千古名句:“ ,”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三层: 1、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2、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3、写作者对以往历史做的概括与评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 “山河表里潼关路”的作用?

紧承前文潼关的险要,暗示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

(3)“望西都,意踌躇”?

写作者驻马远望,曾经的繁荣昌盛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感慨横生。在回顾历史中,历代改朝换代战争的惨烈跃然纸上。

(4)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5)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6)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更是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体现。

1、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①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曲牌名 曲题) ②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观沧海 曹操

主旨: 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一.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三.

1、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的?有什么作用?

2、 请默写在写秋的思想感情上与曹诗相近的一首诗(词).

四、

1.对《观沧海》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观沧海”一词统领全诗。两句显示了作者的壮阔胸怀。B.“水何澹澹”等六句,写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竦峙”表现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形容杂草的长势,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最后表现了大海的气势。 C.“日月之行”等四句,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诗人的丰富奇特的想像绘制了大海的形象,并借此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是合乐时终止句,一般与正文内容无关,但本诗中却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

2.对《观沧海》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了地点,侧面写出作者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个“何”字,一个叠词“澹澹”,表达了作者惊讶、赞美的感情。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实地写出了大海吞吐万物、包罗万象的奇观。 3.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6.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7.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主旨:淡淡的乡愁。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一.

1.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下面是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之“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3.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4..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5.填空。

① 、两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 ”“ ”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③“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的大景。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有何特色?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二.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2.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这两句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篇二:七上语文古文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

作品信息

【名称】观书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体裁】七言绝句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译文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品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励志七言绝句)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其二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

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观书有感》二诗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

篇三: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十九文言诗词

2010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十九:文言诗词

专家解读考点

考点阐释:文言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高中华儿女文化素养的极好资源。因此,文言诗词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自然也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课标要求,中考试题在文言诗词方面的考查,基本上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从字词解释、句意理解、名句名篇背诵等方面考查积累,从诗句理解、文意领会、内容概括、感情体会等方面考查感悟,从分析诗句意义与联系实际方面考查运用,从词句品析、文意领悟、感情体验等方面考查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根据2009年部分省市中考试题的抽样分析,92套试卷中,考查文言诗词共55首,其中课内28首,课外27首。所选多为名家名篇,内容涉及写景、咏物、抒怀、劝学、励志等方面。

题型分析及解题思路点示:

1.诗意理解。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文言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就连标题、小序也不要放过。对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情、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诗句的含义,一一弄清。

2.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作品中通过对寄托情感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形象的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把握可以通过找景(描写了哪些景物)、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情景画面)、品景(说说画面美在哪里,有何感受)来完成。描述时要力求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有诗意。

3.内容概括。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等,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

4.写法品析。诗词中字词的用法,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这些方面有些什么特点,为表现诗词的主旨起到怎样的作用。

5.情感体味。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诗词的情感与其主旨有着直接关系,把握住诗词的情感走向,有利于准确读懂其含义。

典型例题透视

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①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②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②赊:赊欠。

(1)“耐可乘流直上天?”此问句反映出李白什么性格和艺术风格?

(2)迷人的月色,用之不竭,取之无尽,相信你也享受过。作者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是本诗中第三句,诗人却用了一个”赊”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009年湖南永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1)性格:天真超脱;艺术风格:想象奇特。(意近即可)(2)拟人手法;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

透视·助读:这两道题是从诗意理解、情感感受、品析写法的角度命制的。

要准确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首先要知道其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其时遇赦,重获自由)、贾至(与李白同时的作家,以散文著名;其时贬官为岳州司马)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了一组(五首)七言绝句。组诗原题为《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以上选其第二首。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诗人虽然没有精工细绘,但读者心中自会涌现出一幅水天一色的美好图景。

明月的召唤,让诗人陡生“上天”之心:“耐可乘流直上天?”这天真异想,似突兀而来,没有缘由。但是,月色不就是最好的缘由吗?因此,这一突发奇思,反作用于月色的描绘,使得月色愈发迷人。诗人奇特的想象与天真超脱的性格,不是正由此可见一斑吗?想象奇特,正是诗仙浪漫风格的体现。回答性格抓住“天真超脱”,回答艺术风格点出“想象奇特”“浪漫”等即可。

三四句直抒胸臆。月色很美,但诗人只为洞庭醉。上天既不可得,不如留下来,向洞庭赊点月色,醉游湖上。“赊”字颇堪玩味: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似与自然对话,表达了对自然的珍爱与尊重,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赊”,自然是不花钱了,那么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自然也就成了“赊月色”的最佳注脚。“赊”字极见诗人性情:痴恋月色,陶醉于自然美景中,洒脱不羁,豪放而不失浪漫。

本题的考查点落在作者的性格、诗歌的艺术风格、用语的辞格方面,更侧重于诗歌的内容把握、手法品析,这正是抓住了最为关键的部位。

常见失误分析

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2009年江苏扬州市中考试题)

答案:(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夸张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分析·助读:解答这道题时,由于审题不细心,考生很容易疏忽题干中的提示语,抓不住诗句中一些关键词语,把两首诗的不同时段答成“春天”“夏天”或“开花时”“落花时”,把修辞手法答成“衬托”“对偶”,把表达效果答成“突出了人物喝醉了”“忘记留住春天”等。

诗歌描写的时令季节都是有特征的,春花秋月,莺歌雁飞,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是诗歌的意象。如果说,从静态的景物不容易看出时令季节,那么可以从景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推知答案。春天湖水初涨,刚刚平了湖岸,云气压在水面上,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活跃在向阳的枝头,燕子也回归了江南水乡,这都显示了时间特征。各种颜色的野花零零星星地开着,春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这些都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

《丰乐亭游春》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在这鸟儿啁啾、杂花乱飞之时,太守却醉了,次日酒醒,春无踪迹。表现了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所以说这个时段是暮春。

对欧阳修诗三、四两句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考生大多只看到“鸟歌花舞”的拟人手法,没发现夸张的手法。春天的消逝,绝不是酒醒时刻就过去了,客观上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里作者却把它写成“酒醒春已归”,似乎在一场酒醉之后,一觉醒来春天就飕然消逝。夸张手法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这里不是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也不是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而是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当然,对于作为初中生的同学们来说,能够说出这是夸张的手法就够了。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Ⅰ中考试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其后题目。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是( )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009年江西省中考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1、2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2009年山东济宁市中考试题)

(三)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答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009年四川泸州市中考试题) (四)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009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试题)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2009年湖北孝感市中考试题) (六)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009年湖北恩施州中考试题) (七)阅读古诗词,回答1、2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 的心情。 2.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 (2009年湖北仙桃等市中考试题)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 (2009年山东滨州市中考试题) (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9年山东潍坊市中考试题)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2009年山东德州市中考试题) (十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2009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城 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2009年浙江杭州市中考试题) Ⅱ专项模拟训练 (一)诵读《关雎》,完成1-3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2.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二)诵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4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的意思 。

2.描写大江行船之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3.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你觉得有何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品味古诗,完成以下题目。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唐宣宗李忱继位前,曾进山为僧。一日游山,与香严闲禅师同行,观瀑布后对诗,香严闲禅师作上二句,唐宣宗作下二句。

1.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本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3.从一个“作”字可以看出在瀑布的形象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四)诵读《赠荷花》《白莲》两首诗,完成1-3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白 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列举以上两首诗中三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字词。

2.写出一句与荷花或莲叶相关的诗句或谚语。

3.细读以上两首诗,说说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五)比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题。

(甲)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两首送别诗中,甲诗《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表达了的感情,乙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抒发

了。

2.甲诗的送别地点是 ,乙诗的送别地点是 ,两诗的共同点是

3.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标签:绝句 励志 七言绝句古诗 青春励志诗篇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