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励志 >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活用创新,势在必行。作为21世纪的教师,本人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实践,特别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真正做到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整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一些新做法,拾来与大家的切磋,探讨。
  一、激发兴趣,变厌学为乐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更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教学就是“析诗题,读诗句,解诗义,悟诗情”四部曲,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缺乏激情,教师面无表情,学生昏昏欲睡,整个课堂也昏昏欲睡。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环境,就可以改变这一缺陷。它以其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语言、声音、图像及动画能刺激学生的五官,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诗人与学生的距离,促进他们更加乐意接受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西湖美景图,配上悠扬抒情的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再加上入情入境的导语:“是啊,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宋代诗人苏轼在杭州为官时,除了造福百姓,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陶醉,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引领学生走进西湖美景,将学生对西湖的向往之情和兴趣激发出来,有效营造和谐的情感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因为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介入,有声有色,化静为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情境和意境上做好了巧妙的铺垫,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好学,不如乐学。多媒体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进入课堂,真正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是多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吸引住,兴趣盎然,变厌学为乐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重交互,释疑解难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课堂,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无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诗文言简意赅,语言优美,一字一词包罗万象,甚至句句引经,字字用典。因此,在教学中更需要多重交互运用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如朗读,讲故事,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配上背景音乐,呈现视频等等,辅助学生质疑、释疑,学生在这释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往往能创造性地解决了诗文中的重难点,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第25课《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时写下的一首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颂扬了中国工农红军面对重重困难时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对长征及时代背景了解甚少,所以,理解诗文意思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多重交互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品“难”释“闲” 解决难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长征路中,红军远征的“难”, 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在教学本课时,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其他的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上课前首先要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知道长征的背景、时间、路线过程和意义。在上课时,当老师提问“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中,红军走过多少个省,历时多少年?”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示长征路线图,让学生直观上感受长征的“远”和“难”。为了解决“经历了‘万水千山’,红军走过 的哪些山水让你体会到远征之‘难’?这些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相机出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上由一根铁索形成的泸定桥以及常年积雪的岷山”的录像和图片,学生利用录像和图片说山水特点的同时理解“逶迤”“磅礴”“云崖”等词语,在录像图片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长征中红军面对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的“难”。
  在教学一“寒”一“暖”时,通过讲解故事《巧渡金沙江》,巧用故事理解“暖”,了解战争胜利给红军战士带来的喜悦及涌上心头的暖流。通过呈现视频《飞夺泸定桥》,感受夺取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和战斗的惊心动魄。在教学“腾细浪”“走泥丸”时,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然后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小波浪,想象一下小泥球,最后讨论: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 “细浪”和“泥丸”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借助多媒体这一对比,学生有的自主探究,有的团结合作,那一层层的谜团,很快就被学生一一解开:有的引用中心句来回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的体会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有的创造性的说出长征代表了不怕困难的精神,永不言败的精神。
  总之,多媒体与其他学法多重交互利用,能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释疑解难,化难为易。 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疑问,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诗意,对诗情了然于胸,同时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增加容量,拓展知识面
  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就是读,再读,理解诗意后又再读,容量少,知识面窄,有时遇到意蕴深远的诗句,即使教师重重复复,讲得口干咽痛,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一首古诗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深一些的甚至要讲三四节课。多媒体在此则显示了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知识面自然而然拓展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快速直观地把两首送别诗进行组合教学,将两节课授的内容缩短为一节课上完,学生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地在对比中感受诗境,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结束前拓展到其他相关的送别诗,增加容量,让学生在学法迁移中,在自学诵读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关于一些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
  一开始,课件屏幕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指名读诗题,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正确,学生读完后,鼠标一点,闪亮的斜杠,正确的节奏就标在了题目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接着让同学们在屏幕上再读诗题,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之”和“使”的意思以及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的地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多媒体再展示三个地点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接着多媒体再出示两首古诗,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两首诗的诗句中表示地名的词语“扬州”“渭城”“阳关”也标在之前的地图课件上。教师在此相机介绍扬州是人间胜景,安西是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和安西的萧条,为学生体会诗情做下铺垫。指名朗读两首古诗正音之后,鼠标一点,其他的诗句迅速隐去,只剩下“故人西辞黄鹤楼”和“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放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品读,悟情。结合课件地图理解“西辞”和“西出”,学生轻松自如地理解这两个词中都含有“西”字,但意思却截然不同: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有同学说指向西而去,向东告别。但根据课件上的地图,“渭城”“阳关”的位置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再比较,再展示课件扬州的繁华和安西的萧条,学生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李白和王维送别时的心情都有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也截然不同。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看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出使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沙漠与戈壁,面对着残酷无情的战争,凶多吉少,可谓是九死一生,明白此次分离也许就是永别。但作者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所以,李白送别是满心欢喜,多少流露羡慕孟浩然;王维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对于《送元二使安西》诗情的新感悟,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感受到的,学生才能明白。
  总之,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增加容量,拓展知识面,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帮助我们教师完成这个任务。

标签: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