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励志作文 > 正文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行为的因果关系】警察与赞美诗原文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欧?亨利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苏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这个故事同时也折射出了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苏比的犯罪行为会产生必然结果还是偶然结果?看似作者巧妙地用情景反语来使矛盾碰撞,产生戏剧性的结尾,实则是作者深知法律法规,文章以苏比被捕来结尾是合情合理的,他应该为自己所犯的罪行伏法。
  关键词:必然因果关系 偶然因果关系 必然结果 偶然结果 情景反语
  小说标题《警察与赞美诗》看起来似乎是要赞美警察,因为警察本应给每个人带来公平与正义,让犯罪的人伏法,给不幸的人带来安慰,让人们安居乐业。但在这里警察就像刽子手一样毫不留情地磨灭了人们对其美好的印象。细细读来,文章中的警察与赞美诗并没有发生直接联系,它们都是影响苏比思想、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是各不相干,但这里却折射出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苏比的犯罪行为会产生必然结果还是偶然结果?作者对受压迫的下层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为苏比该不该伏法在作内心挣扎,结尾看似作者巧妙地用情景反语使矛盾碰撞,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实则是作者深知法律法规,苏比犯罪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不容忽视的,他应该负责到底。
  一、作者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苏比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苏比,普通穷人,经济地位低下,处于龌龊的社会环境中养成了好吃懒做、贪图安逸的恶习。他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奢望不成,竟想犯罪。扭曲的心理使得他屡次尝试犯罪,屡次失败,但仍然坚持着,一心一意想成功地进入监狱享受温床饱饭。是赞美诗唤醒了他的良知,融化了他冰冷与绝望的心,把他从道德深渊边拉了回来。其实,宗教,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有相同的主旨:崇尚真善美,扬善惩恶。这个社会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他去追求,曾经他有和蔼的母亲呵护着他,温柔的女友爱着他,一大堆朋友帮着他。因为想起所有的爱与鼓励,苏比鼓足勇气要找份工作重新生活。宗教色彩很浓的赞美诗拨动了他的心弦,他很久没有听到赞美诗了,突然听到它,美好的回忆被唤起,自己被感化。这是一种自然过程,并非人为因素,说明他是有一定社会良知的美国公民。第一,因为他的犯罪是做给警察看的,并不是真的要危害社会;第二,妓女找他时,他没有和她同流合污。而那些所谓上流社会的人,每天耳朵里听着赞美诗,嘴里唱着赞美诗,眼睛看着基督耶稣的圣像,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对良知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藏着丑恶的灵魂,做着丑恶的事情。而警察又是欺强怕弱的代表,是资本家的走狗。在这些警察眼里,人分为两大类:穷人和富人,或者是上层人和普通人。
  二、这个故事折射了刑法学上一个思想--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苏俄刑法学家皮昂特科夫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以及黑格尔区分犯罪的必然结果和偶然结果的思想中,概括出了必然因果关系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行为者对其行为之必然结果应负刑事责任,对其行为之偶然结果则不应负刑事责任的原则。皮昂特科夫斯基指出:“关于刑事责任问题,只有在某人该种行为之必然结果的关系上,才能成立,也就是说,该种行为在外界之结果,乃是在该种具体条件下,实行此种行为之真实可能的结果,乃是法则性所产生之结果。某人该种行为之一切偶然结果,已超出刑法的注意范围以外。对此种偶然结果,行为者无论在何种条件之下皆不负刑事责任。只有因果必然关系对刑法富有意义。”《苏联刑法总论》也上写道:“在确定某人的行为与一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有这种联系时,我们就应该决定,这些结果究竟是该人所实施的行为的必然结果还是偶然结果。”对于刑法说来,只有因果的必然联系才有意义。
  三、作者得出的法律结论--苏比被捕符合法律法规
  偶然是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临时的,事先没有准备而出现的情况。在人的一生中,除了能自我操控的某些必然因素外,总有一些偶然因素会改变人的某个决定,甚至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此处宗教的影响改变了苏比重新做人的决定不足为奇,并非作者要刻意强调宗教的力量。看起来苏比很不走运,常常事与愿违,不能达成心愿,其中有很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作者利用情景反语的手法将这些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巧妙地揉和在一起,使故事的发展顺理成章。
  事实上苏比的每一次行动都可以没有任何阻碍地实现他的“梦想”,然而这个不公正与矛盾重重的社会却使得这个合情合理的可能成为不可能。虽然作者运用了六个出人意料场景中的情景反语从多个角度犀利地讽刺了美国社会的黑暗,认为不公正的社会应该为所有的罪行负责任。基于上述的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的阐述,从行为者个人出发,苏比的六次犯罪行为是有预谋的,会产生破坏社会的必然结果,他应该为这些必然结果负一定的民事责任。但受宗教的影响,他决定改过自新了,这是一个偶然事件,他不需要为偶然事件产生的偶然结果(即他是个好人了,就该逃脱法律的惩罚)负责任。小说反映了欧?亨利对法律的参透,苏比应为之前的必然结果负责到底,不能因偶然事件就抵消先前犯下的罪行,所以故事的结尾是痛楚地被捕。
  结 语:
  这个故事挑战了法律,用偶然因果关系碰撞必然因果关系,最后结果是:必然因果关系取胜。当然作者在此展示的主要不是法律上伏法的问题,而是通过矛盾碰撞体现的语言艺术---情景反语,来达到新奇的写作效果。绝大多数读者在读完这个故事时内心都感觉非常惋惜,对苏比表示同情,憎恨那个社会的不公。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隐而不露的同情描写了苏比的遭遇是既可笑又可怜,还精心地安排了小说结尾,小说结尾与标题?异,凄惨的结局放大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失望的程度,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制度与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的强烈不满。利用事情的巧合与突变,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海玲.含泪的微笑――谈《警察与赞美诗》的语言艺术[J].青海教育,1998(03).
  [2] 张乃奇.调侃法律,赞美宗教――论《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兼及其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3](前苏联)皮昂特科夫斯基等.苏联刑法科学史[M].曹子丹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52).
  
  作者简介:刘腊梅(1965--),女,汉族,湖南祁阳人,教授,主要从事英语修辞学、英语语言学研究。

标签:赞美诗 因果关系 浅析 中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