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饱满的舞台行动】 舞台行动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舞台行动,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具体是什么。行动和动作有什么区别。要饱满我们的舞台行动,就要依次解决好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即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对这三个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使演员舞台行动更加饱满的过程。我们要梳理出一条贯穿表演始终的行动线,以行动线为基础,为中心,发挥演员“无中生有”的能力,使我们的行动更加饱满而立体,使角色更加形象、生动。
  关键词:舞台行动;动作;调度;行动线
  中图分类号:S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从事和学习表演的朋友们都知道,关于舞台行动的三要素是这样定义的,即(1) 做什么――任务,(2) 为什么做――目的,(3) 怎么做――适应。我们同样也清楚行动是表演的基础,以及解决好行动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我自己在学习,排练,演出以及观看其他演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或者说没有意识到明确行动的重要性。所以,下面我就来浅谈一下舞台表演中的明确行动的重要性,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
  梁伯龙老师和李月老师已经指出: 任何行动都是心理――形体的活动。这就是说,任何一个行动都具有心理和形体这两个方面,而且心理和形体这两个方面是紧密地、不可分离的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白,行动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而是有内在情感,内在理由的一个动作,或者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动作,而是内心的思考和情感转变等等。总之,行动一定是饱满的。因为我们每一个演员都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人,不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行动本来就是有目的,有意义,有感知在里面的,表演是源于生活的,所以表演时的每一个行动怎么能是机械式的没有目的一个个动作呢!
  我们知道,在排演一个作品时,为了充实舞台行动,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用行为动词为自己提出行动的任务,比如恳求,质问,解释等等。当我们这样仔细的做了案头工作以后,对于明确行动已经有了很大的帮助,其实也就是解决了行动三要素里面的第一项――做什么。
  曾经,我和搭档排演一部影视剧改变作品,故事的情节有一段是男主人公终于见到了自己苦苦等待了10年的女友,而女主人公不断的给他解释离开他的原因,男主人公不想听,女主人公也痛苦万分,可以说是有苦难言。这时的舞台调度是男主人公坐在台阶上抱头痛哭,女主人公看着他抽泣的背影,径直走到一个亭子旁扶着柱子背对他而站,两人都陷入了沉默。就是这样一个舞台调度,我和她始终不能达到导演的要求,导演说你们俩的内心都没有真正感受到,是空的,是在表演激动的情绪,以及极度痛苦、悲伤的情感。所以这个舞台调度演出来就感觉是为了走而走。
  前苏联著名戏剧家查哈瓦指出:“ 动作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 由意志产生的;( 二) 有一定的目的。行动的目的永远是想要改变动作的对象,或者如此,或者如彼的地改造它。前面所说的这两个特征就把行动和情感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了。”明白这一点以后,我发现我和搭档确实是在表演情感,虽然我们有动作,但只是没有目的动作,而不是行动,而且这个行动也不是由我们的意志和合理的逻辑思维产生的,而是潜意识的告诉自己,设计的舞台调度就是这样,所以就该这样走了。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重新开始做案头工作,分析我们俩在这一段的任务,再一次明确我是逃避,她是解释。我不愿意相信,不敢相信,不能相信她的那些解释,所以躲避,远离她走到台阶处坐下。而她就是无奈,给我解释她离开我的原因。这样一来,我和她的行动都积极了很多,目的也明确了很多,演起来也舒服了很多。
  说到这,我必须还要再明确一点,“动作”和“行动”这两个词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我们绝不能把它们混淆为一个词,一个意思。“动作是指看得见的,具体的,属于身体四肢的活动。行动是指一个有目的的,由动作和语言去完成的活动过程。当动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时,它就变为行动。”而我在和搭档排练时,我是做了痛苦状、走到一边的台阶上坐下的动作,她也做了极力地想我解释,然后走到一边的柱子旁站着的动作,但我和她都没有给这些动作填满应该有的目的。也就是我和她并没有明确行动三要素的第二点――为什么做。
  经过重新理解,我明白我是不想听她的解释,要逃避她说出的现实,就躲到一边去坐下了;而她是想给我解释,说明原因,但我又不听,她无奈的走到一旁去了。这样演以后,行动变的积极了,目的性也明确了。但导演任然不满意,他说你们完成这个行动的方式太过简单,对人物内心情感最细腻的地方挖掘的还不够深。于是,我和搭档再一次陷入了思考之中,这一次,我和她很明确,就是行动三要素――怎么做的问题。
  导演那句“你们要把每一个调度都填充满。”不停的在我和搭档的心里翻滚。我们俩通过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感受、分析其他经典的,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处理方式。慢慢体会到,“怎么做”就是怎么走,怎么说,怎么填充思考判断,情感变化细节的问题。这和生活里的一些问题是同理的,我们在生活中做一些事情,知道做什么以后,就要考虑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法,因为方法也许有很多种。也像做数学题一样,解是唯一的,但是求解的方式是有很多种的,我们在生活中,在做题时,应该选择最容易想到的,最简单的,最快的方法。但我们在表演时就不是这样,舞台行动已经明确了,但是我们怎样完成呢?舞台调度可能已经设计好了,但是我们怎样走到位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选择最合理的,最符合规定情境、人物设置的,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最能刻画人物细腻情感的方式来完成,绝不能追求快和简单。以这个原则来完成舞台行动,特别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我想一定能解决好。
  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和搭档再一次重新分析各自的行动。我的动作是不听她的解释,走到一边坐下,行动是逃避。但是我完成的很机械,很粗糙。于是我就在想,我不愿意听她的解释,我在走的过程中,就应该是想要阻止她继续解释的,我走的也不应该是那么正常,步伐不会那么规律平稳,痛苦的心情会让我站不直,会踉跄。坐下以后,我不可能听不到她的解释,我不想听,就应该还有回头想要制止的动作,同时还想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又什么都没说出口,也不忍心撕破脸吼出来。我就在痛苦的听着,这时的痛苦不能只靠面部表情来表现,双手抱着头,扯着头发,不停的摇头。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对当时痛苦的情绪,和逃避的行动的表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让观众看起来一目了然,也帮助我自己更好的去感受规定情境,同时也有助于刺激搭档的情绪,更能让观众进入到当时的情境里面。
  而女搭档的动作是极力向我解释,但我又不停,她很无奈,但又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只好走到一旁的亭子边默默的哭泣。但是完场的同样不够精细。导演说这个时候的调度最好走到一边去,但是是为什么走到那,怎么走到那去的,这些都需要认真填充。因为我不愿听她的解释,她又舍不得走,不可能夺门而出。不愿看着我难受的样子,只好走到一边去,而在走的过程中,也会有想继续和我解释的冲动,回身说“我……”看到我痛苦的背影,却又戛然而止,所以回身继续走。走过去不是为了遮太阳遮雨的,而是无奈的选择这样等待。所以走过去的过程不是平缓的,过去以后更不可能是平静的。之前我的搭档走过就没动静了,导演说,虽然你是背对观众而战,但你依然应该自己感受到,童谣让观众感受到,我们要能从你抽搐的背影感受到你的痛苦和无奈。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分析,一点点的思考,我和搭档把这一段的舞台调度填充满了,把舞台行动明确了。把角色的情感和思考过程深化了,表演出来的人物自然而然也就更鲜明了。
  我们话剧演员要特别重视舞台行动的创造,因为我们没有传统程式可依据,没有凭借现成手段的便利。
  话剧演员经常是“无中生有”,但我们要认真分析剧本和角色,凭着自己对剧中生活的认识,依据剧作的风格题材特点,从台词的字里行间和少量舞台提示中去揣摩,想象,将人物的行动实质挖掘出来,确定下来,将人物行动的目的明确地规定为自己的舞台任务。我和搭档设计的那些思考判断,小的动作和情感波动,比如我回头想制止她,又想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她转身想再解释却有放弃。很多这样的细节在剧本上包括舞台提示里都是没有的,就需要我们演员自己去创造,去丰富,去合理的填充,最终使行动变的明确,使角色更加饱满。
  舞台上的动作是一个一个组成,一个一个拼凑的,也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但行动绝对是一个一个相互关联,衔接的,这就要求我们提前梳理出一条行动线。这条行动线要贯穿表演的始终,然后,我们以这条行动线为基础,为中心,展开我们对角色整个舞台行动的填充,避免行动机械、死板而单一。要通过我们的填充,使角色的行动变的丰富,真实而立体;使各个行动之间的衔接更加圆润;使我们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使角色更加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 《戏剧表演基础》,第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2]查哈瓦,《舞台动作》,见《关于表演技巧问题》,第28页,中央戏剧学院1956年版编印。
  [3]陈茂林,张振民《话剧表演知识讲座》,第66、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4]《话剧表演艺术概论》,第41、4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

标签:饱满 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