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皇家守卫军3起源破解版 [浅析艺术起源论]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我们首先想到地是被海内外专家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诸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等。本文通过对艺术起源论中“劳动说”的发展历程,浅谈一下自己对于艺术起源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起源;劳动说;发展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劳动说”的概念的提出
  理论上,“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简称,一般来说,所谓“劳动说”,即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生产劳动决定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但在实际中“劳动说”的内涵远比“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要宽泛,凡是强调艺术与劳动之间关系的,包括劳动与艺术的发生关系、劳动与艺术的发展关系、劳动对艺术的作用的,都属于“劳动说”。可以将前者称为“狭义劳动说”,后者称为“广义劳动说”。
  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美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就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广为流传。在1893年出版的《原始音乐》中,英国学者R.沃拉斯切克(R.Wallaschek)曾认为节奏产生于原始人的生存斗争之中,它是作为增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某种强有力的手段而出现的,人类的歌唱和舞蹈艺术也就由此而发生。在1896年出版的《劳动与节奏》一书中,德国学者K.毕歇尔(K.bucher)根据大量的人种学材料,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明确地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芬兰美学家Y.希尔恩(Y.Hirn)以土著民族的各种艺术材料为素材,在年1900出版的《艺术的起源》一书的第十八章中,专门论述了“原始”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他指出,“劳动的协调受到歌唱和舞蹈的节奏因素的影响”,节奏感地审美功能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于实用性的利益而得到促进的”。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在1900年完成的专著《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了美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二、“劳动说”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发展
  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著作,《三封没有地址的信》中的“论艺术”“论原始民族的艺术”和“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在1929年被林伯第一次翻译过来,南强书局以《艺术论》为总题出版。1930年鲁迅根据外村史郎的日文译本重译了《艺术论》,包括普列汉诺夫的四篇论文:《论艺术》《论始民族的艺术》《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和《论文集第三版序》,同年7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此外,1930年,何畏翻译了苏联耶考芜莱夫著作的《文学方法论者普列汉诺夫》(春秋书店,1930年)一文,系统地介绍了普列汉诺夫的辩证的方法论及文艺批评观、文学史观。1956年至1964年,《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和《艺术与生活》又被重译。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没有地址的信》被翻译介绍进来后,“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迅速占领了当时中国的学术阵地。而接受普列汉诺夫艺术观点的鲁迅、瞿秋白等人在之后的理论实践中继续发扬、深入阐述,并深深影响着20年代以后的人。“艺术起源于劳动实践”迅速成为了30年代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影响了一批批年轻的文艺理论者,这在后几十年出版的文艺教材中可以窥见一斑。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山东大学主编的《文艺学新论》三本教材而言,他们大多都认为最初的一切艺术都是来源于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斗争,认同普列汉诺夫的“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占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的说法,而“宗教魔法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模仿说”等艺术起源理论都以否定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论述里。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八九十年代。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早期庸俗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它过分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而不能客观的看到宗教、战争、性等生理心理各因素;第二是政治气候的干扰,在劳苦大众与资产剥削阶级的尖锐的阶级对抗气氛里,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于是强调突出了劳动的唯一重大作用,这个基本的论调在其后几十年的发展里由于政治气候影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
  中国学术界在80年代初期曾经展开了一次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说的争论热潮,新老学者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观是否就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与审美的关系等各抒己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这个提法有问题,认为普列汉诺夫并不是“劳动说”的倡导者,他从未作出过“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结论,他的学说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和人的审美本能的“综合说”;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说”已经全面的考察了生理要素与社会要素,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的辨证关系,已经彻底地解决了自然物转化为审美――艺术对象、生理机能的根本契机,即它已经完整地回答了为什么说艺术这种观念形态最初只能是劳动的“直接产物”――艺术起源的主客观条件只能产生于劳动的问题;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普列汉诺夫的学说是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主导并包括其他非主导因素的“多因素说”。
  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使得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艺术起源的观点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新出版的文艺学教材里也有所体现。如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2年9月出版的《艺术概论》(王宏建著)中,教材以全面、科学的观点分析了几种不同的艺术起源说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关于“劳动说”的探讨带有一定哲学的意义,它是从艺术起源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和前提的角度出发的,而其他的学说更带有发生学的意义,是从“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义的推动力,就是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的角度出发的,前者企图抓住归根到底的终极因素,却忽略了丰富生动的中介环节和现象,使艺术起源的图景难免粗糙、模糊,后者抓住了丰富生动的直接动因和激发契机,有时却也难免陷入孤立、片面。正如朱狄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所说:“艺术起源研究的最有价值的探索”,在于“对原始人实践的活动的一些特殊形式作出的种种假设性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正确的探索艺术起源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在美学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探究有很多,如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表现说、巫术说、图腾说等等。每一种学说都有其存在发展的依据,而且似乎都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但是史前时代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仅仅从遗留下来的一些洞窟、壁画、陶器等,我们似乎显得束手无策,更多的只能依靠想象与推测。艺术的起源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一个完全确定地说法。我们谁也无法真实的再现几万年前甚至是几十万年前的历史情境,因此每一种“说”,都可以成为“假说”。每一种“说”都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来解释艺术起源的原因。艺术的起源就如人类的起源一样神秘莫测,让人琢磨不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艺术起源问题探究的深入,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艺术的起源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译本,1962年版
  [5]彭丽鸿.《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艺术起源说及其影响》[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3

标签:浅析 起源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