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评论 > 正文

北京奥运开幕式评论

时间:2017-05-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BBC评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认为,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通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2012年伦敦奥运会评论集锦

新华网伦敦7月27日奥运专电(新华社记者马邦杰)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还未结束,一场话题赫然已在网上争得热火朝天: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比,孰优孰劣?

答案早在四年前已经给出。当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新华社记者问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有无压力,他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气势宏大磅礴,难以比拟。我们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将会是另一种风格,要搞成一个人人能参与的欢乐盛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恢弘盛大,一气呵成,整体是件几乎没有任何瑕疵的艺术精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韵味精髓,让人油然而生肃穆敬意——对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古老文明产生的敬畏。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诙谐幽默而又不失严肃,尤其工业革命那一幕演出立意高远,发人深省。闲适恬静的绿色田园瞬间消失,大地崩裂——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凡的时代降临,英伦三岛投射出工业革命的第一束曙光。巨大的黑色烟囱破土而出,大地也被披上了黑色的外衣。工业革命大大改善了人类的命运,却也带来了很多恶果——比如环境污染。开幕式演出现场释放出的团团黑烟塑造了一个地狱般阴森凄苦的氛围,让人望之惊秫。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展现英国文明辉煌的同时,也没有回避那些他们历史上的那些败笔,并让世人反思:我们在享受网络时代成果之际,该如何避免工业革命曾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世界曾有两个岛国给整个世界文明带来了质的影响,一个是古罗马,一个就是近现代的英国。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如今只能去遗址遗迹和故纸堆中寻找,而英国对于世界现代文化的影响依然在延续。

因此,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更像是一部精华版英国文明史,对整个世界都有启发意义。

多数国人对于奥运会开幕式的记忆,应该是从1988年首尔奥运会开始的。自此至今,历届奥运会开幕式各有千秋。由于设计者思维、角度以及表达的艺术手法不同,因此也难具备全面比较的基础和标准。

另外,为什么非要去比个高下优劣呢?

塞巴斯蒂安·科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即将结束时发表致辞说:“将来有一天我们会告诉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孩子的孩子,当我们的时机到来时,我们做对了。”

我们没有辜负时代,做对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此为关键,远比“孰优孰劣”的争论更加重要。

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伟大胜利

工业文明让大英帝国的国旗遍布全世界,让大英帝国成了“日不落帝国”!而中国却沉湎于农耕文明中不求上进,自我封闭!而本次开幕式,大英帝国展示的工业文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工业的力量,更是工业背后所蕴含的细腻的人文精神;北京奥运开幕式,用冗繁的方式展示了老掉牙的四大发明,仍然沉醉于掉渣的历史记忆中不能自拔!从对待历史的态度和方式上来看,伦敦奥运开幕式完爆北京奥运开幕式!

2、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的伟大胜利

最让我感动的一瞬间,是最后时刻,点燃奥运火炬的一瞬间,很多人共同点燃了奥运主火炬,这其中有老人,有青年,有小孩,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官二代、没有富二代,他们让人们看到了大英帝国对底层人民的尊重,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充满了创意,充满了温馨!反观北京奥运会,让一个大老板举着火炬跑,既无创意,又充满了铜臭味,为什么不能是建设场馆的普通民工?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让人作呕!从集体精神上来看,伦敦奥运开幕式完爆北京奥运开幕式!

3、节俭朴实对铺张浪费的伟大胜利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据传仅仅花费了2700万英镑,不到北京奥运会的三百分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真正对纳税人的尊重!他们知道纳税人的钱不是白来的,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上去,而不是铺张浪费!反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据说花了1500多亿美元,而仅仅是为了搞一个开幕式!这种对待纳税人的态度让人震惊!为什么不能节俭一点?为什么不能把钱花在最需要花的地方上去?从对待纳税人的态度上来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完爆北京奥运开幕式!

4、民主自由对专制毒才的伟大胜利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从对古典文明的展示,到工业精神的表达,在到现代主义的渲染,看上去是散漫的、毫无头绪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这种表象彰显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深刻内涵,在欢快、幽默中让人看到了民主的火花,自由的精神!而反观北京奥运开幕式,机械刻板,整齐划一的法西斯美学让人作呕,也揭露了这个专制国家对待个人的粗暴、生硬,通过国家意志来逼迫普通民众来就范!从民主自由的程度上来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完爆北京奥运开幕式!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伦敦奥运会转播镜头给予美国代表队的时间要远远地多于北京奥运会给予美国代表队的时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大英帝国对于象征着普世价值的美国的尊敬,让人感受到对待民主,对待自由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中国所欠缺的,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许还不会有。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在美学上最重要的意义将是两点,其一是在北京之后再次刷新了大型广场表演艺术的可能性,并指出了一种明确的方向:团体操美学(以北朝鲜和西朝鲜为代表,比如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以及有部朝鲜神片叫[在绿地毯上])可以终结了。其二则是明确地将互动的网络媒体带入。

可以将演出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两章是最亮的,甩咱北京十几条街的实景演出。本来张艺谋搬来一个电影银幕已经是重大突破了,这一次博伊尔干脆搬来一个《帝国时代3》式的大型实景,这胆魄已经够牛了,难得的是调度真是精细(转播还是不够好啊!)。当然,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用政治经济批判的方式切入(比如你敢谈殖民主义、鸦片战争、世界大战什么的么)。

第二部分主要在表现电影思维,主要体现在转场的短片上,这种对于电视直播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取巧行为,表现的则是不同以往的时空观念,对广场表演按常理说是“违规”的(但这个规矩无非也是长期以来的习惯而已),不过不这样搞那么大的布景要怎么拆啊(然则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转场真是天衣无缝啊!),是对团体操美学的PPT式的一种超越捷径(虽然不表示支持)。不过博伊尔不能免俗也得搞团体操的规定动作。这部分不涉及内容与价值评判(具体的一些批判路径可参看@韩松 老师的微博),单说形式的话,对“梦境”的表现,以及对[火之战车](这个片儿要火!)的挪用都很有意思。

第三部分集中在流行文化的展示上,猛灌流行音乐(基本调度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歌舞片)。大众文化或者文化软实力是个解读路径,这部分看得有点闹心,比如我很想看中间那个房子上的显示屏(这是搬来张艺谋发明的广场-银幕吧)都放了什么(有限的几个镜头中认出了[Kes]、[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这一段玩社交网络也就那样。关键是前两章太亮了,后面很难赶上……问题在于,跟北京相比,团体操式的表演是没有任何胜算的。

我不认为对前两幕的心服口服是一种文化上的妄自菲薄行为,好就是好,牛逼就是牛逼。这还说明了另一个

问题,果然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比起整天为了世界最大世界最强世界最贵连空中摄影机滑索都要世界最长的追求而言,丹尼博伊尔确实指出了一种美学的新方向。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我曾经写过一个短评,概括了开幕式的两个特点:第一,极权主义美学的极致和典范之作,像某些极权主义国家国庆阅兵式那般整齐划一;第二,只有景观展示没有人文气息和价值内涵,不知道它要通过那些堪称璀璨、宏大、绚烂的景观表现什么价值理念。我曾用诗歌的形式这样描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绝对的服从法则/绝对的整齐划一/在这里看不到差异/在这里看不到偏离/每一双手都举得一样高/每一条腿都抬得一样齐/每个人的头都转成一样的角度/每个人的腰都弯成一样的弧度/在规定的时间下蹲/在规定的时间起立/以规定的速度与方式/塑造?自由飞翔?的舞姿/我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图案像花朵在绽放/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像木偶在枯萎/我看到一个人的意志在戏弄千百万人的意志/我看到在一个钢结构空间/最后的?集体主义?在演绎着最后的疯狂。”

这次看了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更加加深和巩固了我的上述看法。我用“人民自己的开幕式,人文主义的盛典”来概括这次伦敦开幕式,我的理由是:

第一、这是人民开幕式,各种各样的普通大众都是演员,没有观众和表演者的严格区分,观众就是表演者,英国是世界上艺术和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著名艺术家最多的国家之一,伦敦则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中心和文化产业之都。英国诞生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以及很多知名的作曲家、电影人、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开幕式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从莎士比亚戏剧、经典童话、哈利波特,到披头士乐队的摇滚Party,应有尽有。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开幕式不是仅仅把眼睛盯着几个精英和名流,它没有忘记千千万万普通英国人。这里不仅有各色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更有医院的普通医生,工厂的普通工人,学校的普通学生,等等。

第二,这样,整个开幕式就贯穿了深厚的人文主义价值内涵:多元共存、平等自由,同情弱者甚至不忘逝者。它绝不只是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样展示视觉景观,以所谓的“视觉盛宴”为最高追求。比如,这里有对于多元、差异的人文主义价值的肯定和赞美,对人及其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赞美。对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单一、严整、规则,这是一次真正的狂欢,大狗小狗一起叫,众声喧哗,甚至有些乱糟糟的感觉(讲工业革命那场)。但是这正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监狱或军营中,而是生活在多样性的世界。如果只有整齐和秩序才是美,那么最美的地方就是监狱与军营。

开幕式中还表演了各种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展示了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表演者绝不仅仅是几个明星,多处合唱场景的“演员”都是一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胖瘦不一,种族身份不同,肤色不同,甚至还有坐轮椅的残疾人。他们唱歌时候表情自然放松,动作五花八门,姿态千差万别,与平是在学校组织的唱大合唱恐怕没有差别。不追求整一而追求丰富,这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特出特点。

最令人难忘的是“童话与国家健康服务体系”这个场景,几百张病床上躺着几百个“患病儿童”入场,这里的演员都是真正的医生和护士。在大家都悄然入睡的时候,只见一个孩子躺在被窝里偷偷打着电筒看童话。然后是《神秘岛》故事的幻觉般的呈现,仙女降临战胜伏地魔。绝妙的创意!

第三,开放的舞台,自由的生活。伦敦碗虽然是开幕式的中心舞台,但是多处镜头超出这个中心而延伸到全国各地。真正的舞台其实是整个英伦三岛。开幕式一开始,就呈现了英伦三岛各地的乡村景观和田园风光,老百姓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第二场“快乐与繁荣”一开始就安排了007迎接女皇、女皇跳伞等场景,

这些都是伦敦碗之外的实地场景。还有圣火点燃的系列镜头也是在实地拍摄的,即将点燃之前的那一刻出现的缅怀地铁连环爆炸案的死者,大屏幕上出现死者的照片,唱圣诞。这个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创意,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伦敦奥运开幕式表演刚刚结束,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争论得热火朝天,那就是伦敦奥运开幕式和四年之前的北京开幕式相比,孰 优孰劣呢?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看过当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式之后,人们曾相信这是最好的——最好的团体操和中国版的“阿里 郎”,但是,看过这次伦敦奥运的开幕式之后,人们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和文化。开幕式一开始,就呈现了英伦三岛各地的乡村景观和田园风光,以及老百 姓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当开幕式进入高潮时,这次建设伦敦奥运场馆的500名建筑工人代表一起前来迎接火炬,而这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搜狐博客作者杜君立的文章说,最精彩的无疑是点燃火炬,7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点燃了204个红花瓣,红花瓣慢慢靠拢形成一个巨大的火 炬,奥运圣火熊熊燃起,烟花映亮夜空??伴随着麦克特尼演唱的披头士经典名曲《Hey Jude》,伦敦奥运会正式开幕——比起4年前北京吊起李宁点火来,伦敦的圣火点燃仪式堪称奥运史上最牛逼的创意,仅凭这个创意,伦敦就完胜北京。毫无疑 问,这是文化、精神和创意的力量,绝不是烧钱就可以做到的。相比之下,张艺谋的宏大叙事就是将人标准化,而博伊尔则恰恰相反:张艺谋将人变成了提线木偶和 冷血机器,博伊尔则将冰冷的机器变成了人。这体现出前者的紧张惶恐,和后者的轻松自信,与博伊尔相比,张艺谋无疑还沉迷陶醉在卓别林所讽刺的那个《摩登时 代》。

此外,伦敦开幕式的演员们显然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你看,村姑四处逛,牛羊满地跑??,整个演出呈现出一种自由、散漫的气息。对此,雅虎焦点关注 的点评说,而这一切正是总导演博伊尔所想要的,那就是,让不同政见,不同肤色和种族,以及不同价值观的人,站在同一块舞台上演出,不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并 把它定格在本次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这的确是一种无比的宽容态度。共识网上学者陶东风的文章则认为,对比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整齐划一和严整规则,这无疑是一次 真正的狂欢,大狗小狗一起叫,众声喧哗,甚至有些乱糟糟的感觉(特别是讲工业革命的那场)。但这正是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因为 我们不是生活在监狱和军营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多样性的世界。

如果只有整齐划一和秩序才是美的话,那么,最美的地方就应该是监狱和军营了。也有评论说,这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事情,英国人既没有拼投资、拼人手, 也没有拼声光电,更没有拼脸蛋有多漂亮,所有我们准备好的可供对比的参照系,都不存在。网易体育评论作者刘耿的文章说,自信不是用钱堆成的,博伊尔仅仅用 了北京奥运会1/30的费用,就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有担当的历史,而不是像张艺谋那样,把种种中国元素像糖果一样,放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就行了,充满了堆砌 感,而没有逻辑性,让人眩晕的是华丽的视觉轰炸。

自信也不是只用“正面”元素堆成的,比如,为历次战争中的死难者默哀,为伦敦地铁恐怖袭击事故中逝去的人们建记忆墙等等。反观中国,我们会将 “7.23”温州动车事故,以及“7.21”北京水灾的死难者摆上台面说事儿吗?甚至就连当年北京奥运会对“5.12”大地震的处理,也仅仅只是让那位汶 川男孩林浩与姚明一起,手举国旗入场而已,之所以搞得这么隐晦,不就是怕添乱吗?!顺便提一下,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小屁孩在弹簧床上乱 蹦,真实的胖护士在

篇三:奥运开幕式报道的创意与视角

奥运开幕式报道的创意与视角

———北京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版面编排比较思考

■王欣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意蕴隽永、辉煌灿烂,一幕幕蕴涵中国元素的创意杰作,堪称奥运历史上的经典和首创。开幕式落下帷幕之后,各家媒体在赛场外开始了另一场竞技。面对这场豪华的视觉盛宴,平面媒体精心策划,巧妙构思,配置整合资源,以突破常规、充满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版面设计手法,体现了独特的视角与创意。

这里选择《北京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三家综合性地方日报作为研究样本,从整体策划、图片运用、报道视角选择等方面,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报道的版面编排进行比较与评析。

版面策划凸现整体性

《北京日报》奥运开幕式报道共推出28版,除去头版与时政新闻,由“盛典全景扫描”、“奥秘”、“代表团风采”三大板块组成,结构清晰,版式风格一致,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开幕式盛典全景扫描:以“璀璨烟火不夜北京”、“写意长卷惊艳世界”

、“倒计归零壮丽开场”、“祥云入巢点燃激情”、“人类节日寰宇同庆”为主题,一个主题一个整版,大篇幅介绍开幕式盛况。

“奥秘”板块共4个整版,分别对五环创意、中国画卷与主题曲、开幕式诞生记、奥运火炬与焰火背后的高科技等进行揭密。作为东道主,《北京日报》还不吝版面,把整整8个版篇幅给了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代表团,204张入场照片诠释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令人惊叹。

《文汇报》奥运开幕式报道共12版,量虽然不多,但在策划与设计上另辟蹊径,突破版面约束,将头版与第4版连通成为一个整体来编排,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觉空间。打开报纸,祥云主火炬熊熊燃烧,下方,两个整版通栏的“中国画卷”铺陈展开,奥运五环、组成“和”字的活字印刷方阵、中国奥运代表团昂首步入鸟巢,呈现了开幕式“中国画卷”的神韵,气势磅礴,视觉冲击效果强烈。 为配合两个整版打通的特殊版面格局,《文汇报》还在头版右上角恢复了1938年1月25日创刊时使用的竖报头,突出了奥运开幕新闻的重大性和处理上的别具匠心。竖报头下方配置了图文并茂的“今日导读”,方便读者的同时,也

让人眼前一亮。

《广州日报》推出52版,与奥运有关的共28个版。在A2-A17“圣火点燃中国狂欢”系列的版式设计上,均采取统一版式,将开幕式经典瞬间制成通栏大照片,放在各版上半部分,整体视觉效果一致,色彩绚烂,气势恢弘,充满流畅的韵律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而

A19-A30“奥运金典”系列设计了统一的版头标识,通过对“奥运金牌大猜想”、“奥运10大必看对决”和奥运明星选手的介绍,重点聚焦即将展开的奥运夺金大赛。

三张地方报纸对奥运会开幕式报道的构思与安排,充分体现了媒体人大胆创意,大胆实践,“版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同时,这些精心的构思也凸显了整体策划在重大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视觉包装成为重要元素

随着快餐阅读时代的到来,视觉化包装在平面媒体的策划编辑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此次奥运开幕式报道中,读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需求,更在乎精神的张扬和情感的宣泄,此时版面上可谓“一图胜千言”。一些报纸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更多、更绚丽、更鲜活的大照片,突破常规的大标题以及浓重的色彩来构建版面视觉中心,通过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穿透力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要,感动读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作为中国人由衷的自豪感。

从奥运开幕式报道中三报刊登的图片数量看,图片不仅仅是报纸的点缀,而且已经成为报纸新闻内容的一个重要的元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北京日报》的头版,只有两张大照片和4个红色大字“奥运开幕”,整个版面缀满着鸟巢上空绽放的烟花,简洁、庄重、大气、喜庆,形成了极强的版面视觉张力。 《广州日报》A2-A8一组版面的设计突破传统版式,一张大照片几乎占去三分之一个版,形成视觉中心,下方再配以若干张大小不等的照片,照片比重甚至超过文字,这种海报式的编辑处理手法,重现了奥运开幕式精彩纷呈的瑰丽场景,使读者感受到报纸对奥运开幕式的强烈情感色彩,容易引起共鸣。

然而,平面媒体对于视觉化包装的运用有时也充满了矛盾,稍有不慎,就容易掉进“华而不实”的陷阱。过度放大使用图片,盲目追求冲击力,不仅弱化了传播信息的功能,也容易打乱版面的节奏与韵律。比如《广州日报》A11-A14版,用整整4个版刊登了75张胡锦涛会见各国政要的合影照,大胆创新令人惊叹,但是奥运会的主角毕竟并非领导人而是运动员,如此聚焦偏离了奥运精神,似有

不妥。

《文汇报》两个整版通栏的“中国画卷”构思巧妙,令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版面上部5张照片张张强势,分散了视觉中心,给人略有凌乱之感。

读者兴奋点与媒体关注点吻

合版面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吸引读者的关键还是在于内容。在奥运会开幕式报道中,平面媒体的关注点有哪些,是否和读者的兴奋点吻合呢?

《广州日报》提供给观众的信息量最大,达到97篇。《文汇报》虽然只有53篇报道,但其12个版所容纳的单位信息量却是最大的。从统计可以看出,三报的报道集中在四个方面:现场演出、揭密演出背后的技术和故事、境内外专家和观众评价、群众喜迎奥运开幕。

报道着重在四个方面,但三张报纸各自的聚焦点却并不相同。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北京日报》的报道侧重在北京市民喜迎奥运上,共8个整版20篇稿件:中外宾客天安门广场同数倒计时归零、志愿者凌晨奔赴鸟巢、万人天安门广场争睹历史“脚印”、不夜北京成了欢乐海洋等稿件,详细报道北京市民自发迎接奥运,烘托了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文汇报》则在专家点评方面下了功夫,利用其在文化界的影响力,邀请歌唱家周小燕、导演胡玫、香港电影人吴思远、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等文化界、艺术界知名人士对开幕式进行解读。《广州日报》花大量版面展现奥运会开幕式演出,通过“体操王子飞天点火”、“长卷写意堪称一绝”、“少年英雄巨人同行”、“《我和你》温馨人性”等8个整版的图片和文字,详细描述了开幕式盛举;在随后的版面中,还提前对即将开始的奥运比赛作了大量预测和介绍。

《北京日报》和《广州日报》都注重挖掘开幕式演出背后的故事。如3分钟天籁的背后、火炬无风也飘逸、63秒手动发射29个“脚印”、揭密开幕式武术表演、奥运旗手的故事等等,对刚看完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读者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一项中,《广州日报》以20篇高居首位。在这20篇报道中,有报社向读者提供21套开幕式门票并组织助威团赴京的报道,以及黄健翔、李承鹏作客报社奥运报网直播室、入场式代表团中文牌名书写者为报社题字、独家专访东京申奥委员会主席等各类报道。可以看出围绕奥运会,《广州日报》在组织各类活动与读者互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等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值得重视的实践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受着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不断夹击的报纸,在有限的市场发展空间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奥运开幕式这类重大新闻事件,为竞争提供了直接较量的舞台,给报社带来一定压力,但也成为变革的强大动力。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张综合性日报的奥运开幕式报道可以看出,为应对挑战,一些报纸的运作、采编理念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我们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实践课题。 首先,在重大主题性报道中,整体策划的运用越来越频繁,并随之带来了采编运作方式上的改变。整体策划正逐渐突破部门、版面的束缚,演变成一种项目管理行为,即把报道策划与版面设计结合在一起,记者、编辑、美术编辑或视觉总监,包括印刷部门技术人员一同策划报道主题,设计内容与形式,为创意把关,使每个岗位一开始就明确地为最终的版面效果而努力。这样的操作方式,优化了采编流程,导入报纸形象识别系统(CIS),进一步明晰了报纸的整体形式与风格,使报道效果更好,也使报纸内容与版面形式能更好地统一,提高了报道质量。 其次,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报纸的信息传播功能,尤其是第一传播功能,渐趋弱化。平面媒体不得不避开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夹击,充分发挥平面媒体在内容制作、品牌价值和人脉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提供足够好的内容,将报道视角从新闻事实本身逐渐向新闻背后的故事延伸,不断拓展报道深度与广度,提升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能力,增强与读者联系互动,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报纸也在对信息传播之外的其他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放大其不可为其他新兴媒体所替代的独特功能,对其优势进行最大化处理。比如,《北京日报》用8个整版刊登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代表团照片,这可以看作是对报纸新闻传播功能的一种拓展,使报纸具有了收藏的价值。《广州日报》还开展了赠送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组织奥运助威团等与读者互动活动,有效提升了报纸的品牌效应。

第三,如果传统媒体能够利用新技术优化现有信息与传播的价值,利用新技术产生新的内容与传播价值,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从奥运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报纸已开始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发展自己,通过对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主动应用,与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融合,发挥出集群效应,使报道内容得到复合性使用,大大拓展了自身的报道(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北京奥运开幕式评论)影响力。比如《广州日报》的奥运报道中,出现了广州日报奥运报网直播室和3G手机用户互动评论的内容,这种“报网联动”是报纸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选择,也是面对未来发展所做出的一种战略选择。■

标签:开幕式 北京奥运 评论 北京奥运开幕式视频 北京奥运开幕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