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聘任书 > 正文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教学案例]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案例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也具备了利用直尺、量角器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全等三角形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平行、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共三课时,本节课探索第一种判定方法―边边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2.方法与过程:讨论、引导教学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辨证思想。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巩固运用及其推广、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引入新知
  活动内容: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两个能够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
  第二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屏幕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
  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受教师启发,学生从最少的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活动目的:探索三角形的条件。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也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 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问题(自然引出课题)。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分小组讨论(四人搭配):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逐步分析,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第三环节 建立模型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对学生在分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予以纠正。)
  验证过程可采取以下方式:
  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活动目的:营造自主探索空间,提供合作交流的场所,以学生的探求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经历、体验、感悟,“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能举例说明。在举例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演示让学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实际教学效果: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采取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体会了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总之,学生充分地经历了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的思想。
  第四环节 巩固运用及其推广
  活动内容: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练习题(P161问题解决1,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及补充习题。
  2.(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形有无稳定性?(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练习:P161 知识技能2(学生举反例说明)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演示教具,引导学生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和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框架,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你有办法使四边形的框架的形状不发生改变吗?
  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题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观察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和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框架,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这一实验演示,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这一特殊的性质,发现和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环节 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归纳整理。(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作业:熟记边边边公理,预习其它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灵活应用边边边公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目的:通过小结教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记忆。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实际收获,并且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了三角形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标签:角形 教学案例 探索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