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情感 > 正文

【用关联理论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言语幽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幽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自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人们就从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许多学科的角度研究过幽默。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尤其是语用学的逐渐成熟,我们对幽默的研究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本文尝试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框架对幽默话语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中的所有语料皆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其言语幽默为研究对象,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这部小说中的言语幽默的产生和实现过程。
  关键词:幽默;认知过程;关联理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1、引言
  幽默尤其是言语幽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因此自古希腊以来它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幽默的本质是什么”,涉及到了美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并随之产生了三种幽默理论:乖讹论(incongruity),优越感论(superiority),慰藉论(relief)。然而,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尤其是语用学的逐渐成熟,我们今天对幽默的研究有了更宽的视野和更新的角度,我们已经逐渐开始去探索幽默的形成机制。 语言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法分析及词语释义,而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同样的,言语幽默的实现也是这样一个明示-推理过程。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作为一种交际推理理论,它旨在揭示听话者对发话者话语意义的推理理解过程。它将认知和语用研究结合起来,指出言语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Ostension―Inference)的互明过程,在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应以演绎推理为模式对话语进行认知分析;该理论还结合人类交际行为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economy ),认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努力(least effort)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注重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1] 40-46根据这一理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行为,言语发出者通过含有关联信息的话语来引起受话者的注意和思考;受话者根据这些明示信息推理并建立认知语境的关联性,从而实现会话交际意图。
  马克?吐温是享誉世界的美国文学大师,才华横溢的幽默作家。他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大量优秀的长篇小说、短篇故事等。但让广大读者记住马克?吐温的还是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个世纪以来,这部作品已成为经典,且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著述也已颇丰。小说里马克?吐温还是利用他擅长的幽默、讽刺使得言语间蕴涵丰富,意味深长。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特点, 探讨幽默的认知产生和释解过程.
  2、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言语幽默
  2.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反讽导致的言语幽默
  反讽(Irony)于1502年开始出现在英语词汇中,随后主要被视为一种修辞格,意指“以反讽性褒扬予以责备,或者以反讽性责备予以褒扬”,即“言此而意在彼”。[4] 21-35传统的会话合作原则认为反讽者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量原则,因而要分析其含义;但斯铂佰和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认为反讽和隐喻一样属于随意言谈(loose talk),并没有违反什么准则,在理解其话语的讽刺用法时,我们不能只限于从中搜寻恰当的含意,还应努力获得它们产生的复杂效果,如语境效果。[1] 237-243他们不赞成把反讽定义为字面意义和修辞意义的对立,而是强调话语提供的百科知识在产生和理解反讽中的作用。他们通过一系列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反讽无一例外属于回声提述(echoic mention)说话人以这样的方式提述一个命题,从而表明他是否认这项命题的,因为该命题是错误、不得体、不相关而且好笑的”,反讽话语所提述的是先前或未来交际中双方共有的事件、思想,即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5] 反讽表现为说话人所说的和自身信仰之间的矛盾、差异,通过怀疑、赞同、轻蔑等语气,达到贬抑效果,其主要目的是批评。反讽的游戏要求反讽者和阐释者积极地共同参与。反讽的效果即阐释者对反讽的发现和理解依赖关联信息的认识和积累,因此反讽者就有义务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而阐释者就必须注意反讽者提供的言语细节甚至考虑反讽者所处的历史和心理语境等。
  反讽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既有其本质属性的对立,又有其交际语言的特点,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由关联理论看反讽,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时可以假设话语总是最佳关联的,由于反讽语属于非直译句,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理解反讽言语以此到达幽默效果。
  马克?吐温作为一代幽默大师,在其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反讽在制造幽默效果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纵观整个文本,言语反讽随处可见。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的分析反讽是如何导致幽默效果的产生的。
  Example1
  “So I[Huck]slid out and slipped off up the road, and there
  warn’t anybody at the church, except maybe a hog or two, for there
  warn’t any lock on the door, and hogs likes a puncheon floor in
  summer-time because it‘s cool.If you notice, most folks don’t go to
  church only when they?ve got to; but a hog is different.” [2] 109
  选自第18章,说的是索菲亚小姐把圣经忘在了教堂里,然后希望哈克能去教堂替她取回来。首先我们会对这个状况感到很困惑:教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举行一些集会,布道和祷告等宗教仪式的地方。我们通常在教堂看到的是庄严和虔诚的基督徒,然而哈克看到的却截然相反。在教堂里他看到的不是严肃的传教士,而是躺在地板上的猪。这是多么的滑稽!因此,马克吐温举的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例子,描绘出了与我们印象中的教堂截然不同的一面,表露出了他对宗教不满与讽刺的态度。当出现与常规相悖,不合逻辑,不和谐的情况时,听者就会利用语境假设来寻求最佳关联,发现这种不和谐中的协调成分,因而产生幽默。
  Example2
  再如在小说第十七章,通过对Emmeline Grangerford小姐的诗作的反讽,抨击了当时存在的无病呻吟、浮夸做作的文学流派,为美国本土文化的诞生奔走呼吁,摇旗呐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Emmeline Grangerford小姐的诗文节选和哈克的话语中体会到:
  Despised love struck not with woe
  That head of curly knots,
  Nor stomach troubles laid him low,
  Young Stephen Dowling Bots.
  O no.Then list with tearful eye,
  Whilst I his fate do tell.
  His soul did from this cold world fly,
  By falling down a well.[2]162
  诗词很华丽,形式看上去典雅,但内容空洞,忸怩作态,经不起读者细加品味,读起来更好笑。哈克为此感叹这个小诗人:
  Every time a man died, or a woman died or a child died, she would be on hand with her‘tribute’before he was cold…She never complained, but she kind of pined away and did not live long.…Poor Emmeline made poetry about all the dead people when she was alive, and it didn’t seem right that there wasn’t nobody to make some about her, now she was gone; so I tried to sweat out a verse or two myself, but I couldn’t seem to make it go, somehow.[2] 162哈克的议论朴实无华,却令人回味无穷、忍俊不禁。Emmeline Grangerford小姐热衷于做“吊唁诗”(tribute),尸体没凉就给人做好了,结果自己也瘦死(pined away )了;哈克很“同情”她,想帮她,但“拼命绞脑汁”(tried to sweat out)也做不出什么诗。自相矛盾的调侃既有孩子的天真,又有深刻的含义,引人发笑,令人深思。我们可以在作者这一明说(ex-plicitness)的基础上,凭借背景知识来理解以上的叙述,导出语境假设。了解美国19世纪中期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南北战争后,现实主义、乡土文学在美国崛起,以殖民文化为特征的浪漫主义文学走向衰落,但是一些雅士们却无视现实变化,热衷于创作抱残守缺、凄凄惨惨的诗作。马克?吐温对此嗤之以鼻。在这里,小说叙述的观点和作者以及读者所持的想法和信仰产生矛盾, 读者利用语境假设来寻求最佳关联,发现不和谐中的协调成分,因而产生幽默。
  2.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隐喻导致的言语幽默
  关于隐喻,Sperber和Wilson认为,那不外是一种随意的言谈。[10]在松散的说话和隐喻中,话语的命题形式与说话人思想的命题形式并不是同一的,但彼此相似,即是说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逻辑性质。隐喻的使用只不过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关一种方式。[11]隐喻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而这一过程也正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根本原则,即在复杂的现实中寻找相似性和关联性。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关联性来认识事物,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查理兹博士的话:“隐喻意义的名称和描述是嫁接到另外一个与本体不同的名称和描述之上的。”[11]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
  在隐喻话语中涉及到了幽默的效果,听者通过关联推理在话语和语境之间寻找最佳关联,并根据一系列的语境假设推导出来。因此听话人需要根据说话人明示,付出额外的努力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以此来达到幽默的效果。下面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实例:
  Example 3
   After dinner the duke says:“?Well, Capet, we’ll want to make
  this a first-class show, you know, so I guess we’ll add a little more to
  it.We want a little something to answer encores with, anyway.”
  “what’s onkores, Bilgewater?”
  ……[2]135-136
  这是国王和公爵在讨论他们即将到来演出时的幽默场景,这个场景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公爵的名字是Bridgewater,国王却念成Bilgewater.这里读者会启动一个语境假设:Bilgewater字面的意思就是船舱底部积水了,船舱底部积水就意味着很脏很臭。读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足够的关联性:作者在这里利用隐喻映射了公爵如同Bilgewater一样脏和臭,最佳关联找到了,幽默产生了。
  Example4
  “What’s de harem?”
  “The place where he keeps his wives.Don’t you know about the harem? Solomon had one; he had about a million wives.”[2] 77
  文中第十四章,哈克和吉姆在林子里聊天聊了整整一下午,哈克“将书中关于国王,公爵,伯爵的故事读给吉姆听…”。吉姆对所罗门国王拥有如此多的老婆感到荒唐可笑。我们都知道所罗门不可能有一百万个老婆,为了获得足够的关联性,吉姆应该明白这个话语是所罗门的负面评价。哈克的意思是所罗门不可能有一百万个老婆,吉姆需要通过寻找之间的关联性来获取最佳关联。从认知的观点来看,隐喻的理解过程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这里的“一百万个老婆”映射了旧统治阶级中腐败与不道德的婚姻体制。
  3、结语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试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幽默言语进行分析,使人们能够体会到马克?吐温这位幽默大师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英]斯铂佰,威尔逊.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Mark Twain.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3]Yus F.A decade of relevance theory[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3):305-345
  [4]D C米克.论反讽[M].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
  [5]曾衍桃.国外反讽研究综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
  [6]李自新.英语言语幽默的关联理论视角研究[D].郑州大学,2009
  [7]姜学龙.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D].陕西师范大学,2010
  [8]卢雪.用关联理论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言语幽默[D].成都理工大学,2011
  [9]何云燕.关联理论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反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
  [10]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104-106.
  [11]匡方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4)

标签:历险记 关联 言语 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