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请假条 > 正文

【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7现代物流管理试题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一种新思路。在该模式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上较为薄弱,但在办学体制及产学研结合上具有很大创新优势。本文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实施方法,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作者简介:王军锋(195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中国物流学会“职业院校应用性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教改立项,课题编号:JZW201100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72-05
   一、引言
   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形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多样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达数千所。然而,高等院校培养物流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如何强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职院校发展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在中专院校基础上升格成立,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在师资力量和实验室建设上较为薄弱,但办学体制及产学研结合上具有很大的创新优势。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资金来源、办学机制差异性,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应走出片面强调资金投入和师资引进误区,更大程度地依靠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办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既是高等院校办学规范要求,同时也是面向社会需求、办出特色,以特色求生存的重要路径。本文对于高职院校推广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近年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大部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它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传统“学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物流管理是在现代经济运行理念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是多原理和多方法系统综合。既有来自市场营销、生产、会计、采购和运输领域的,也有来自应用数学、组织行为学和经济学。这些内容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物流管理学科体系。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二是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四是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五是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六是学校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应用型教育实践教学发展情况很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不成熟之处。一是教学理念滞后。虽然很多应用型高职院校都提出符合本校特点的办学理念,但并没有完全贯彻到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安排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本科教育的影响。二是校企合作办学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广度、深度不够,合作关系松散,缺少长期合作基础。三是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队伍缺少工程经验,兼职实践教师比例少,引进教师观念陈旧。
   三、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路径
   (一)体系构建
   以技能应用为主线(主要包括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模拟操作、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兼顾综合素质、外向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二是实现途径:通过“内提升,外拓展”,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内提升”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对原有的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比例。三是注重构建“宝塔型”的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外拓展”主要是通过“三联三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拓宽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设备、场地、师资及其它资源。校校联合,通过与周边高校共享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更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校企联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创建更加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四是通过研究,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以课程体系为框架,以知识传授、理论验证为目的,实践辅助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五是引进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联三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向更深层次拓展。
   (二)措施做法
   一是实地调研和学术研讨相结合;理论成果和局部推广相结合。二是前期侧重调研,在文献调研基础上,到相关院校实地考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具体情况;到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具体意见和建议。三是调研基础上,组织召开研讨会。采用三方模式,即课题组成员、兄弟院校专家、相关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案例解剖和理论探讨。四是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局部推广,观察实施效果。五是通过反复推敲、改进和细化,力争使方案更具有实施和应用价值。
   四、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实践教学目标
   一是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核心技能。首先是物流基础业务能力。使学生掌握供应链每一环节的内容,处理诸如运输与配送、采购与仓储、报关、连锁经营等日常物流业务。其次是国际物流业务能力。使学生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能进行报关、报检、结算、单证操作、集装箱业务等操作。二是获取物流方向相关从业资格证。为培养学生在从事物流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通过助理物流师考证,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学生应考出国际物流方向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中的一项。三是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发展潜力。使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并能适应物流服务业要求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业务谈判能力,参与物流项目运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培养学生职业相关基本能力和较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般法律法规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框架图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见图1)。一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遵循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主线即专业技能应用方面,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交叉贯通,分别安排理论课程环节实践、专业技能模拟操作、专业调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是课程环节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与课程内容相关某一方面操作技能;而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则要对相关课程知识和单项实践能力进行有机整合,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合所学知识,形成实际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对各项专业技能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辅线主要包括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工程,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
   实践教学框架图由主辅线两部分组成,见图1:
   五、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措施
   (一)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课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重要保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懂得物流管理业务知识和物流企业运作,教师应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的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组织教师进行会计规范、法规等再学习。二是在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相应实践课教学任务,并指导青年教师实践课教学。三是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主管或业务经理作为兼职教师,为学院教师和学生做专题报告,解答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
   (二)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与优化校内实验项目。实验室项目建设应体现“实践型、应用型”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常规实验项目整合与优化。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重新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实验,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实验比例;二是将实验教学项目开发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面向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开发建设研究性、技术性、工艺性实验项目。构建“宝塔型”认知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四个层次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四个阶段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重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该多样化
   充分论证,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课时量要合理分布。经过我们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课程环节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课时分配还存在改进空间。目前,教学大纲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大多是单兵作战,各自制定,缺乏协调与沟通,有可能造成实践环节内容重复。此外,在实践课时分配上,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课程大纲还没有制定,实践项目还没有确定,但是实践课时已经确定,明显是在搞八股文章,先凑够学院指导性意见所规定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再慢慢做文章。这个程序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教学项目设置缺乏科学和系统性。要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安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严密论证,合理布控。应该重新梳理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时间课时总量分配应向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倾斜。因课而异,课程环节实践教学要突出特色、方法多样。课程环节实践学时总量得到保证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质量。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实践课程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明确课程类型实践教学课时量、实践教学内容和目的、实践教学形式特点,通识教育课程重在素质拓展与提升,多采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专业核心课程要理论强化,技能提高;项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可在教室、机房及其他地点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在专业课程安排上,采取顺序展开方式,把课程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课程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不同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式不尽相同。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学习基本原理、验证理论、掌握技能方式转变为掌握技能、综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方式,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物流管理课程进行案例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概况,包括企业发展过程、营业项目、服务特色、设备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具体作业流程和企业的战略优势等。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讨论,并通过适当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对于有试验环节课程,对试验方法、数据处理、实验对象特点加以归类,分析总结这些实验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设计,如对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运行优化等内容中,布置多人为一组共同参与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项目涉及包括物流配送、运输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任务,汇总后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学生在合作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提高。模拟实训法:采用物流现场教学实物模型、模拟沙盘、仿真教学系统等直观性强、动手能力强实训手段,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提高其在企业适应能力,同时降低实践教学成本,这种方式越来越成为高校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校外在岗培训法: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行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各学科,特别是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除上述实践教学模式之外,还有课堂演示、论文撰写、角色模拟等方式,这些教学模式如果配合运用,其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鼓励课程环节实践教学在实验室、会议室及其他适当场所灵活安排。目前大多数院校在部分课程中也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考虑到管理具体问题,很多学校实验室基本上只安排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对于间断课程环节实践不予安排,因此也制约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实验室应该面向所有的实践教学项目开放,根据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安排做好协调。对于竞赛形式的实践教学项目,由于需要小型会议室、投影仪、裁判等,应该允许在课外举行,并给予符合条件场所和设备支持,竞赛过程也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进行。同时也要做好机制保障,调动教师完善课程环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课堂讲授理论课时适当压缩部分充实实践,实践教学不论在课上课下,均应给予相应工作量。如技能竞赛,尽管比赛的时间可能只有2个小时,但是全程组织、策划、协调工作比较繁重,可酌情给予一定的课时量(2+2),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双证”培养模式,将应用型高职教育多层次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
   要摆脱传统等级观念的枷锁,敢于“低头”继承和发展高职教育优秀办学成果。大学本专科的区分,不是三年与四年区别,更不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而是培养方式和人才定位的错位和互补。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为社会培养大批急需人才,本身也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其中“双证制”就是一个重要的成果。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和高职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要大胆借鉴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成果。但是,应用型本科又不能完全照搬高职院校的双证培养模式,还应该结合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双证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除将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外销证书等纳入培养方案外,更要积极引进体现较高的职业水平和高端的职业资格证书,搭建更加广泛,多层次金字塔式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五)通过“三联三建”,拓宽实践教学所需实验设备、场地、师资及其它资源
   “三联三建”即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协联合。校校联合,通过与周边高校共享实验设备和场地,建设更加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校企联合,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创建更加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构建“双向进入、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上要特别注重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利益的实现。要创新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我校商学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合作开办“九龙物流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商学院与九龙物流公司共同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直接移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参与是全方位整体参与、深层参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企业最新技术、最新理论和经验丰富工作人员教学参与,实训场所也得到保证。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以实际需求为主线编制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可以将人才需求从一种比较模糊状态转化为一种比较清晰状态,是一次升华过程,企业未来员工质量得到保证。在具体操作上,要特别注重人员双向流动及资源共享。从学院来讲,要通过“产教结合、顶岗实践”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挂职锻炼,教研结合”形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对于企业来讲,通过分享学校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加强员工培训;通过横向课题合作,共同解决企业难题。目前,我院也正在制定教师挂职、学生顶岗锻炼管理办法。二是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协会(学会)、认证机构合作机制,建设产学研基地、区域性培训认证中心。校协(各类行业协会、学会)联合,建设行业协会(学会)的产学研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项目的开发,掌握行业前沿趋势,保证实践教学与时俱进。三是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院还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合作举办国际职业资格认证项目--进出口专员证培训。进出口专员证是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这一权威机构认证从事进出口工作的国际公认专门证书,通过培训可以全面掌握进出口产业实用方法。学生可以在获取国内的外贸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证书基础之上考取高端证书,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
   (六)完善实践教学辅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完善暑期社会实践形式,强化社会实践效果。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带队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实践小分队赴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专业生产实践,其余学生自行落实实践单位,深入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今后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二是加强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引导力度。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级别比赛,以培养和开发学生专项能力。做到省级以上学科竞赛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市级及以下学科竞赛有专业培训讲座。同时加大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奖励力度,对获奖项目成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三是推行素质拓展工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是学院育人工作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两项设计”、“一组活动”、“一本证书”、“一块学分”、“六个导向”组成。“两项规划",即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引导和鼓励同学结合自己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个人追求设计自身职业道路和事业方向,降低成功风险;在进行合理职业规划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期间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和途径,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一组活动”,即每位同学在明确自己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以后,鼓励和帮助同学有目的性地选择并开展一组有主题课外活动,拓展自身素质;“一本证书”,即学院为每位同学提供一本素质拓展证书,作为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各项素质拓展并取得成绩凭证和记录。“一块学分”,即学院教学部门在规定教学学分之外单独划出一块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学生根据所参加素质拓展项目进行学分申请,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作为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六个导向”,即提倡同学在校期间参加一个学生群众组织或团体,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青年志愿者活动,每人在校期间均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每人在校期间组织或策划一次学生活动,一学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一本以上学院规定证书以外的技能合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梁军.物流复合型人才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2]赵群.日本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启示与思考[J].物流科技,2008(2):85-87.
  [3]魏然.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J].物流技术,2007(11):78-80.
  [4]络捷科.国内外物流教育对比分析[J].物流技术,2008(7):133-134.
  [5]周艳军.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物流科技,2008(11):50-52.
  [6]吴仪生.应用型物流人才创新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94-96.
  [7]李莉.论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物流技术,2009(2)58-61.
  [8]王军锋.论民办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09(5).
  责任编辑 吴学仕

标签:物流管理 构建 实践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