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散文 > 正文

散文怎么写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小学散文的写法

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接了当地落笔扣题。如冰心《樱花赞》开头的一段话,定下全篇文章的基调,即赞美樱花,赞美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开始用两个“首先”,写凡到日本去的人总要“想起樱花”、“谈起樱花”。日本朋友接待客人的惋惜或挽留,也总是以樱花作为感情的纽带。樱花和“瑞雪灵峰”的富士山一样,是日本的象征,它联结着中日人民的友谊,这就是全篇的主旋律。文章从头到尾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描述的。

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既要根据材料确定好要表现的中心,又要准确的概括。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是:作文时可以随时考虑围绕中心描述,这样容易使文章的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抒情揭示法。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主题。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在抒发感情中步步深入地引入中心。文章开始就写了“我”无法抑制的思想感情——想把自己感受的一切都告诉祖国的朋友们。一个“但”字既写出了文章意思上的转折,更重要是突出了要表达的重点: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至此,文章虽然讲了“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但并没有点明谁是最可爱的人。接着用“谁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个设问句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却仍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说谁是“无比可爱的”,然后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开头感情饱满,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一开头就使人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开头方法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衬托个别:写被一切事情感动着,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祖国的朋友,是为了突出、衬托“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写“无比可爱”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最可爱的”。

3.倒叙法

这种开头,由眼前的情景,联想起以往的事情,引起回忆,沿着这个思路叙述往事,形成倒叙。

运用这种开头方法作文,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描写眼前看到的什么事物,并给人强烈的印象;二是要揭示看到事物包含的意义,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三是要写由此而联想什么,引出一系列的形象鲜明的记忆。

4.地点和时间法

如《祥林嫂》开头一段话描写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这段开头是情节发展的序幕,虽然没有直接接触文章的主题,但已经为全文渲染了合适的气氛,而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等等,与全篇的主题联系极为密切。

5.描写景物法

如孙犁《荷花淀》开篇即用浅淡的色彩,疏落的笔触,把荷花淀的景色描绘出来。文章从高空的月亮写到水面的雾气;从远处的一片白色世界,写到眼前凉爽、干净的院子;从视觉——荷花淀的夜景,写到了嗅觉一荷花荷叶的馨香。这段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的自然景色描写,意境优美,诗情浓郁,使人感到一股醇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样的开头,即渲染了荷花淀的的自然风光美,衬托出解放区劳动妇女热爱新生活,热爱劳动的内心世界的美,把文章自然地引入了正文。

篇二:散文教案如何写

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

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

散文怎么写

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 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课件!)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

篇三:抒情散文范文

一考生

①头顶灰白的天空,穿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口r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能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②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老巷的深处。映人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③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人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那是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④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的景物与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⑤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⑥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花开一瞬间

文/邹镓豪[江苏省常州第一中学]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间,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

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越发高大,红木雕越发鲜亮,下马石越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正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湿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间的休息竟遇上了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日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的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一瞬间。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这低低的吟唱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拥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的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常州的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还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绝不止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定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它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它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花开的那一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视线从花间穿过,幽绿的爬山虎正奋力地向墙外爬去。

标签:散文 写秋的散文 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