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诗词 > 正文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

时间:2017-05-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

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

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

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

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

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 有利于理

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

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

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

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

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

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

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

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

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

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

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

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

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3、要求学

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

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

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

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

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古诗教

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

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

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

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

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

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课两首《少年行》、《马》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贺所作,

前者通过赞美少年的力大无穷,沉重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

志向。后者通过描写马渴望上战场,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

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

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

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

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

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

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取得

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

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

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

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少年行》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

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少年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

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

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

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篇三: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篇一:古诗>教学反思《绝句》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

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

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

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

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

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的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

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

停泊着,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路途的遥远。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

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自

己也很喜欢这首诗,本月的明日之星就选择了这首诗,但上下来却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整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欠合理,朗读指导也没到位,互动环节也没互动好。说来惭愧,在上这

堂课之前,曾经听了其他老师上这节课,她一边上,我也一边在想:自己这个环节会怎样处

理,应该怎样处理。也和师傅讨论过某些环节该如何处理,如何设计,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

中,发现自己思考的还是远远不够,没有细细地解读文本。 在朗读环节的设计中,没有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也重视了古诗的

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但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却没有好好地指导。到课的尾声,学生本

来读得蛮好的,并且熟读成诵了。但我却提出了让学生划一划节奏,根据节奏来朗读,这就

又回到了浅层次的朗读上了。课结尾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意思了,应该是深层次的指导

朗读,让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而不应该只根据节奏点来读一读。

在“初读”环节上,我的要求太高了,初读便提出了边读边思考诗的意思,问的问题太广了,

缺乏针对性。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在朗读的层次上

多下功夫。 在理解诗句的时候,说出来有些脸红,自己都没有彻底弄懂“东吴”的意思,结果一遍

遍地问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自己也没给出明确的答案。还有在比较“飞”和“冲”哪个

字用的好时,通过手势,指导学生理解“冲”,“冲”字点出了方向,学生也明白了。但在指

导朗读时,我却让学生简单地做着飞的动作读这句诗,这样就误导了学生,还是停留在对“飞”

的理解,而不是“冲”,本来是想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理解,结果却成了这堂课的败笔。

在课上,有个互动的好契机,我没能及时抓住。一学生读完诗后,说这首诗写得很好,用了

对联,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说错了,应该是对仗。其实现在想想,当时学生想表达的就是对

仗,只是不知道怎么说,当时我只要引导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并且能够在诗中找出对仗

的地方,因为我的愚昧,失去了和学生互动的机会。在今教学中,要多钻研教材,准确地去解读教材,把握精要,积极开发

相关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时代背景没有应适时出示。我的教学设计将杜甫写《绝句》时的背景资料放在理解诗句

的含义之后,在拓展的时候才讲述了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目的是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感情

朗读并学习同时期写得另外一首《绝句》。但效果不佳,学生的反映平平。看来,教师为学生

提供的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的帮助,要选用最佳时机,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在这节课中,我

的板书也没有在最佳时机出示,板书应该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我在写“有动有静”时是在学

生朗读的时候写得,没有利用好板书,板书不应该是为了完成而写之,应该要对学生的学习

有帮助。这首诗还适合利用副板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写法,我在设计时没

有合理周详地考虑。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譬如说,在认真

听学生回答,及时作出反应这方便还很欠缺,对学生的>倾听还不够;粉笔字也需要再花

时间、精力去苦练;对学生的学情了解的还不够;教学时间还应掌握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语言的力度不够,渲染的气氛不到位,没有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课文中,削弱了>语

文教学的人文性??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古诗!在今后

的工作中还是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下功夫苦学,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勤学

好问,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达到师傅那种应用自若的状态。学无止境,

继续加油! 篇二: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总是觉得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

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

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在我读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做小主人》

中“古诗教学”这一章以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该文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理解能力、总结提高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古诗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

学习方法。文章中经典的理论、生动的案例、具体的指导,犹如一盏指路灯,使我豁然开朗。

重新审视古诗教学我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

一、学习古诗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

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

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

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

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

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这里的“仿写”并不是让学生写古诗,而是让学生跃跃欲试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尝试着

写诗。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

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古诗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从新品味诗句深深地体会到古诗经典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

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因此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无疑是为他们

提供良好的写作范例。

1.学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

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

“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

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

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后的

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诗句体会到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在写作

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2.学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学习古诗中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

读后憾人心魄,如临其境。学习这样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

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学语言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

岸”中的“绿”字,历来受到赞叹,把这个字换成“来”、“到”、“入”、“过”、“满”等字也

通顺合理,但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写出了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

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万物争春的生动场面。引导学生领

会诗人对用字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对他们作文的遣词造句,无疑有很大帮助和启迪。

三、古诗是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1.通过学习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首首精练的古诗,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志向高远的体现,在我们熟知

的唐宋诗人中,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有藐视权

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处处体现着高尚的情操和爱国的情怀。生活中的南宋诗人陆游,

临终前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望告乃翁。”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抗战事业的满怀必胜信心,其殷殷的爱国之情怀,

读了无不使人动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现代小学生品德教育中需要加强的。引导学

生学习这些诗词,无疑是在学生心目中,植下了爱国之根,注入了民族之魂。

2.通过学习古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

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之美,古诗中也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不要人夸好

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

的志向,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读这样的诗,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

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水平。 总之,我要在以后古诗教学中充分借鉴“古诗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紧扣语文课标的

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

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写作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

教学生动有趣,异彩纷呈。 篇三:古诗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

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

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

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

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在一次研讨课上,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

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

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

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知道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课堂开始导入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是以图片的形式导入,继而介绍古诗的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

这首诗主要就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从而体会王维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的思想感情。在导入时,虽然我介绍了重阳节是个万家

团圆的日子,一家人要聚在一起登高、喝菊花酒、赏菊、佩带茱萸等。但在这个方面我是一

笔带过,如果我能以图片或其他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这样一种场景,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

为下面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也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其次,对诗歌的理解上,学生一直停留在浅层次,而我没有适当的去引导他们向深层次

挖掘,从而使学生没有完全的理解诗意,读的效果也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从知背景,

知试题,知诗意等,我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却没有考虑到孩子们心中的需求并不只是停

留在表面。对于诗中“独”、“异”、“倍”、“遥”、“少一人”等一些重点字词,孩子们都能够

大体的理解。但就如老师们提出的那样,“遥”到底是有多“遥”?这时候,可以通过地图让

学生体会到遥的距离,从而更好的感知王维在离家几年的时间中的那份孤独和寂寞。“少一人”

少的到底是谁?如果你是作者的亲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中帮助

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通过这次研讨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

篇二: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篇三: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词复习课教学反思

出于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我总喜欢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这样的尝试使我在教学的路上,慢慢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次在市评优课上之所以选择古诗词复习这种课型,是因为古诗词复习领域的公开课尚为空白,同时也想大胆的进行一番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和尝试。

总体来说,两次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基本实现了课前对于古诗词教学的理解和预想。学生通过写景诗、送别诗、思想诗、咏物诗、爱国诗,这一系列的以内容为专题的古诗词复习课,有机会尝试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所在。通过这一稍微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为途径,让学生了解了更多与古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如:通过《芙蓉楼送辛渐》的鉴赏认识了多位郁郁不得志的文学名家;通过《鸟鸣涧》了解了诗人王维的禅意境界,体会到盛唐时期的政通人和。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远远多过传统的诗词课堂教学。纵观两节古诗词复习课,我认为自己的课堂呈现出一下几个亮点:

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两节课均按照大连市标准课堂的四十分钟教学 设计,在整堂课上,孩子们经历了诵读、理解、体会、鉴赏、仿用等几个学习环节,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多方面感官。40分钟的教学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研讨,并不觉得冗长。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效率较高。

2. 课堂随机引导到位:在两节课实施之前,分别对于学生可能作答做 出了预设。但学生毕竟是活着的、思考着的群体,他们的回答,往往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将预设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融为一体,课堂上的几处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送别诗中关于水的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古诗名句;写景诗中关于“禅”字的解读,让学生对王维的诗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及时更改不合适的教学设计:在进行第一次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首先进 行了古诗词的分类汇报,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堂可用时间减少很多,知识后边的教学环节如赶集一般匆匆忙忙。在第二次教学过程中,果断的删除此环节,代以直接交流复习主题的诗句,目的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两课的教学过程总体来说让人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在第二

次写景诗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孩子们既荣幸又紧张,因此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略显拘谨,没有完全将平日的积累,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发挥出来。作为授课老师,只注重对于知识的引导和点评,却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古诗词的教学反思)习情感,帮助学生走出紧张的状态。

课堂教学容量还是有点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本来就已经超过孩子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取舍还不够灵活。教学设计中有多处提升学生的引导,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因此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应当点到为止,或是利用平时的教学时间慢慢渗透给孩子,避免样样通而样样松。

除此之外,语文的课堂,还是应当换语文以颜色,读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课堂上还应当有大量的诵读过程,此项在课堂上表现的不够突出。

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通过这两次的尝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教师自己讲古诗词、读通、读懂、读透,才能引导学生从短短的诗句当中,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见解。我会将此次尝试所得到的经验,运用于以后的古诗词教学当中,这样在六年级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得到更多的收获。

标签:古诗词 反思 教学 小学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词鉴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