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实习报告 > 正文

徽州“三雕”:独树一帜的民间建筑技艺:徽州民间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徽州“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徽州古代建筑长期使用的民间雕刻工艺,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三雕”的发展与繁荣,与徽商密不可分。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在外经商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大兴土木。为了追求住宅的精美与品位,在雕梁画栋上费尽心思,客观上推动了徽州“三雕”工艺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
   在徽州“三雕”中,石雕艺术早在宋、元就已十分成熟,遗存至今的尚有宋代石塔、元代石刻等。明清时期,徽州石雕多用于住宅、祠堂以及牌坊的一些形体造型上,所采取的主要是浮雕、透雕和立体雕的技法。其装饰意味浓厚,充满着淳朴的民间乡土气息。一些石雕代表作已成为徽州建筑艺术的瑰宝。如歙县许国牌坊,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双成对,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
   徽州砖雕相传为明代窑匠鲍四首创,明代中期徽州民居、祠堂普遍使用砖雕,其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到清代砖雕工艺已成为独立工种,专人制作,工匠称为“雕花匠”。砖雕所用的材料是质地疏松细腻、适于雕刻的水磨青砖,一般采取高浮雕和镂空雕的技法,刀法简练,装饰性强。内容方面,明代多几何图案,晚清则以戏文、民俗图为主。作品层次最多达九层。徽州建筑白墙黛瓦,嵌着雕刻精美的砖雕,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屯溪博物馆收藏的藏品“清代人物门罩砖雕”,颜色为淡灰色,土质细腻、坚硬,由52块砖雕拼接而成。砖雕画面主板内容为三国故事,画面雕刻有楼台、亭阁、屋宇、人物,其布局严谨,疏密得当,远近适宜,层次分明,人物神态生动。这幅砖雕为浮雕,线条流畅活泼,雕工精细,技法娴熟,显示匠师们卓越的雕刻艺术才能。
   徽州木雕在明代初年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清代的木雕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龙川胡氏宗祠和呈坎罗东舒祠,皆为明代中后期建筑,艺术之精,布局之妙,内涵之丰富,可以称之为“徽州木雕艺术馆”。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堪称徽州木雕的典范作品。
   徽州“三雕”题材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殊深,多为情节化的人物、故事,如神话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人物故事图案前景多用圆雕,中景楼榭为镂空雕,背景的屋宇门户亦有一定深度。为了故事情节需要,画面可透雕七八层以上。徽州“三雕”的雕工讲究刀法,追求刀味,用刀干净利落,粗中有细,刚中有柔,近看似大刀阔斧,远看则层次分明。
   “三雕”艺术是徽州建筑的附加艺术,它使徽州传统建筑走向一个更加绚丽斑斓、华美多姿的自我表现时代。它在形体色彩、质地、工艺技巧、构图、艺术立意诸方面都有大量创新,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标签:徽州 技艺 民间 独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