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手抄报 > 正文

愿在鱼为鲟 中华鲟和鲟鱼的区别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古人有言,天生万物,各有其位。佛又说,万物众生,一律平等。   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自然的法则。曾经,出现过人为鱼鳖,然而更多的,还是鱼为人食。   其实,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而在人类早期朴素的情感、认知状态下先民们也谦逊地承认动物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以形形色色的图腾崇拜予以再现,譬如我们中国人就崇拜龙。
  可是,随着人类的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日益加强,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类开始习惯于以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世度物,开始自视为“万物之灵长”。形形色色的动物依人类的标准被分成各种类别:有用无用、好的坏的、可爱凶恶等等。中华鲟,也因今天人类活动的无限扩大,而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庆幸的是,在“人是万物之灵长”这一观念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对待动物的态度。在基督诞生前,比苏格拉底更早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提倡“与麋鹿共处”、“同与禽兽居”;庄子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齐,熟短熟长”:北宋张载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人皆为我同胞,万物皆是我同类,自然万物同根同源,人类并没有什么特别高贵之处。自然万物虽然各属其种,各行其道,但相互之间应该共存共荣,而不能彼此残害。
  更值庆幸的是,自上个世纪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爆发以来,“天人合一”、“物无贵贱”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焕发青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并将伦理关怀普及到人类以外的生命,对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全新的理解,对动物的态度也一改过去居高临下的俯视、怜悯或分析,而是将动物视作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存在。于是人们发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一切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有着极美的生之姿态、独立的生存方式以及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当大坝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金沙江产卵的通道时,他们又在葛洲坝坝下找到了新的产卵场繁衍后代,来完成他们的生命延续之旅,他们有着超乎人类想象的美丽、聪明与坚强。
  尤可喜者,面对中华鲟的种族衰减,国人没有坐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就开始了中华鲟的抢救保护。八十年代,国家又专门设立了中华鲟增殖放流的研究机构。时至今日,研究保护工作可谓成绩斐然、硕果满枝。现在,我们可有把握地说,中华鲟这个濒危的物种在全人工条件下能保存下来了。
  当然,研究保护的工作是艰巨的,研究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偶尔在中华鲟研究所看见科研人员那耐心的守候、深情的注视,真有我在此岸、他们在彼岸的感觉。
  生存于今日世界的中华鲟是幸福的。张心斋曾言“愿在鸟而为鸥,愿在兽而为鹿,愿在虫而为蝶,愿在鱼而为鲲。”鸥鹿蝶皆为实有,唯鲲乃虚构。尚若张潮生于今日中国,他就完全没有必要求字于传说,其必曰:“愿在鱼而为鲟”――生在长江,长在中国近海的中华鲟。
  (编辑/罗婧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