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暑假日记 > 正文

[谈谈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与审美能力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教学贯穿美育,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进行。由于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决定了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方式必须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因此,要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从如何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上寻找途径。
  一、要丰富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力,首先来自于感官体验,也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直接感性的认识和反映,这是进行审美活动和审美判断的前提和基础。美学家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语文教学缺乏音乐美术等学科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直接的刺激和体验,而主要通过语言刺激感官,再由感官体验引起想象、联想、再创造等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要从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上寻求突破。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丰富学生感官体验,增强语言的感受力,让学生在“如真”的映像体验中感受作品蕴含的审美意境。如《威尼斯》、《天山景物记》,学生很难亲身感受作品中的意境。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感受威尼斯水域的建筑、绘画乃至音乐美,可以感受天山的景物之美以及经纬度的分明。
  二、要增进生活认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
  对作品语言的感受、理解,还来自对生活本身的认识。文学作品本身蕴含了作家对生活丰富的体验、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造成了他们很难理解、把握作品意旨和主题。因此,要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准确感受理解力,还要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上下功夫。毛泽东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待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更有待于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入的推进。
  例如《祝福》,可以依据课文,将影视作品中涉及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的镜头进行重组编辑后显示给学生,让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能干、强壮到手脚笨拙、神色黯然,再到眼神呆滞,乃至毁灭,就能使学生对一个无助的,却背负着沉重精神重压的农村妇女,如何在封建礼教社会中挣扎和毁灭,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通过语言加深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力。
  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买橘子过铁路的细节让学生反复诵读,再引导学生感受一下自己生活中体现父母之爱的细节,学生就能深深体会朱自清父亲的爱子之情,体会父爱的深沉。
  三、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加强对作品语言的感受理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件文学作品既然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反映,就必然寄托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爱与憎的情感。罗丹说:“艺术也是情感。”托尔斯泰说:“文学就是表现和传达感情的。”文学艺术作品是靠情感感染读者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也就伴随着情感,“逆境心生怨,观物亦凄然”,“一叶落而知秋,心境亦凄凉”,审美活动不仅有情感的参与,而且情感对审美感知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审美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且要注意培养恰当的情感,才能使欣赏者和创造者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学生对文学语言有相当的感受、理解能力,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理解的程度,激发学生从表象认识到本质研究。
  还是以《祝福》为例,要让学生把握主人公的性格、悲惨命运以及造成这种命运的根源,就首先要唤起学生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同情和兴趣。让主人公在一片热闹祝福的鞭炮生中出场乞讨,孤独地死去,将作品的凄凉气氛和沉重之感烘托尽致。再让学生去表演祥林嫂:眼神的呆滞,神志的衰老,口中不断对死后有无魂灵的自问自答,一个不同寻常,深受精神折磨的乞丐――祥林嫂的形象就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受悲凉气氛的感染,产生对雪夜中衣着单薄衰老的祥林嫂的同情,也能激发学生对主人公结局命运探究的强烈好奇心,从而增强对作品主旨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总之,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们对科学、对真理、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育所激发的对事物本质探究的创造热情,也正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和追究真理的巨大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实现教育的真谛和本质。

标签:审美 谈谈 语文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