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积、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t">唐坤宏

一、说教材

积、商的近似数是在学习小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积和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所以本节课注意是让学生明确,如何取积和商的近似数,以及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近似数的必要性。

2、能够按照要求或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数。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求积、商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求积、商的近似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积和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相关的旧知识,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积和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题目1:人的嗅觉细胞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是人的45倍,狗有多少个嗅觉细胞?(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通过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这里多媒体出示题目,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三)拓展新知

在解决问题1的基础上出示例2:狗的嗅觉细胞约有2.2亿个,是人嗅觉细胞的45倍,人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此环节是从例1过度而来,采用的方法正好相反,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完成,让学生发现这道题除不尽,从而引出条件需要保留三位小数,并让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就是有的学生只除到第三位,而有的学生除到了第三位的后面几位,进而让学生发现,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需要看第四位,进而引出商的近似数的计算方法。

(四)适时总结

通过例题2让学生及时总结计算规律和方法,提出问题:在求商的近似数时,用不用先算出商的准确值,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发现求积和商的近似数的不同,并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①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②除——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③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问题2: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坝的多少倍?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在教学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时,对循环小数的知识只要学生简单了解即可,但还要让学生注意循环小数的写法,能看出循环的规律。 如:2.1756756??不能写成2.175675??。

(五)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判断题和应用题,是对本课新知识点的巩固,限时完成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既省时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1、一支钢笔13元,老师有5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支钢笔?

2、每个油壶可以装3千克油,装40千克油,需准备多少个油壶?

3、判断,并将错误的改正:

6.9×0.14 ≈14.7÷5.1=0.92

(精确到十分位) (保留两位小数)

6.9 0.9 2

×) 2 7 64 5 9

6 9 1 1 0

0.9 6 6 1 0 2

8

第1题和第2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生活中会有很多时候不是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第2题就是采取了“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第1题:是采取了“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

(六)课堂小结

总结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及其他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六、教学反思

本以为求积的近似数与商的近似数同样重要,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商的近似数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在积的近似数和前面导入复习用的时间过多,并且课堂语言不够简练,导致在最后学生对商的近似数的求法有些模糊,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商的近似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都忘记了"需要除到比保留位数多一位"的计算方法.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商的近似数的竖式计算的练习,并且精简课堂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2014、10、20

篇二:求商的近似值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中98页求商的近似值一节内容。

一、说教材

求商(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商的近似数说课稿)的近似值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以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的例题,由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利用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认知矛盾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要根据需要采取“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通过都学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小数是一种无限小数。

基于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它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欲,培养合作意识。

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理解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取商的近似值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让学生理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并会正确的取商的近似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学探究、形成概念——交流反馈、加深认识——优化练习、培养能力”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有效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出示:一次数学竞赛中,五(1)班36名参赛同学的初赛成绩是2400分,谁能计算出五(1)班这次初赛的平均分?

学生尝试计算。

(从发生在学生身边切实相关的话题入手,引出数学问题为新课教学作铺垫)

(二)自学探究、形成概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因此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又因为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心中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创新。

我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引出新授知识,在同学们计算后提问:同学们算出结果了吗?

学生们可能会在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我适时提问:出现了什么情况?以前遇到过吗?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例7,在小组内研究一下,看如何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

给学生一定时间自学。

自学后,我再提出要求:你学到了什么,能说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吗?

师生交流,共同小结:(板书)(1)除不完(2)从十分位起,商的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是6

结合现象板书:循环小数

总结循环小数的意义 明确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结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在互相说的过程中指名学生把你理解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请他讲一讲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并且请别的同学补充,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最后师生得出结论: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即要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千分位,也就要除到千分位。这个方法是学生在自学后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所以这个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多说一说,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感悟,语文教学需要感悟,数学教学也同样需要学生的感悟,感悟方法,感悟规律。

并再一次强调:什么样的数叫循环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怎样取?

在进行自主探究环节后,学生对循环小数及求近似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

(三)交流反馈,加深认识

(1)通过所学的新知识,能用你刚学到的新知识解决我们刚开始的问题吗?这道题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结果是多少? 请同学给出答案,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我们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海狮的最高游速,那你们能不能算一算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呢?可以用计算器,但是老师这次要求变了,商要保留三位小数,有信心试一试吗?那请同学们试一试吧!完成课本上的试一试。

同学们自己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优化构建知识结构,通过解决新课开始留下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循环小数并逐步提高要求让结果保留一位、三位小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认识,形成知识网,师生交流,完成板书,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第四个环节是(四)、优化练习、培养能力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个层次:基本练习

练习十九的第一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

2、第二个层次:表格题

同一道算式的结果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即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保留两位呢?三位呢?

请同学们填在课本上

计算后,提问: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另外强调一些细节问题:如横式中用“约等于”连接,并注意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和书写习惯。

3、开放题:一个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后得到近似值是1.4,这个小数可能是多少?

通过开放题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很好地进行了创新的意识培养。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的有效组成部分,而合理的练习设计更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练习题的设计力求典型、多样,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三个层次的练习。

最后是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后提出:今天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要想了解更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本第101页上的“你知道吗?”

(通过对“你知道吗?”的介绍,让学生对循环小数有一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以上是我对商的近似值一节内容的教学设想,通过感知——探究——交流——优化这样的教学流程展开新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很好的接受,当然教学设计可能没有充分预设在实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情况,我会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篇三:《商的近似数》说课稿-定稿

>一、说教材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6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实际需要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

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多媒体出示例题6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

(四)点拨探索: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

(五)练习拓展: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好的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七、说教学反思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小数除法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由于例题是小数除以整数,所以当练习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特别是除数是两位数时。许多学生的计算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教师不但要善于组织课堂的结构,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学习,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实行起来,还是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这也正好提示我自己要做一个教学上的“有心人”。

标签:近似 说课稿 求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积的近似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