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月迹说课稿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说课稿

xt">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共同探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及与生活的关系,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初步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本课具体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筑艺术”的第一课,它和后面的三篇课文一样,反映了语文与的社会生活的关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掌握说明文的一般写法,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特征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

史,激励学生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

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纪念碑,是得益于作者采用了以活动顺序为主,以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的组织材料的方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在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他们对于理解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这一点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智力的关键。在说明文教学中开展语文活动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 、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重视说明文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知不觉地学好说明文,真正让说明文的教学课堂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课堂变成生动有趣师生互动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与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课堂的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在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合作中解决

问题,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程序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精神,并且在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加强爱国教育。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而学生学习说明文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怎样让说明文教学的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首先,我会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来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谈对纪念碑的了解。这样不仅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进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顺利过渡到整体感知。

二、 整体感知

这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文主要介绍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还存在着哪些疑问等。培养学生在语文材料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我决定尝试重点突破、以点代面的阅读方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纪念碑的位置、结构特点及说明的顺序。

关于纪念碑的位置我准备让学生画天安门场方位简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在阅读,找关键词,结合资料画纪念碑方位图的过程中,也就将纪念碑的位置以及本节由远而近的说明顺序。

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结构特征及说明的顺序,对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仅凭读课文,学生可能不会十分形象直观地想像出来。对此,我充分利用利用影像资料结合图示,将纪念碑从整体到部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了解纪念碑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让学生得到充分感知,也使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整体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由东到南到

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浮雕的画面

学生可根据图片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选择其中一幅进行讲解,如遇不了解的,教师不必当堂讲解,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适当时间进行交流。这一环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是训练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表达能力的大好时机,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又是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的较好渠道。

四、课堂拓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都是解放前重大历史事件场景的历史再现。如果需要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一幅反映解放后重大事件的浮雕,你会怎么样设计呢?

学生可根据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设计,先在小组内交流,每一小组选择一幅最好的在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让学生说感受、谈启发,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究,向新的发展水平前进。因此,我还会告诉学生学习了方法,还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四、板书设计

课后学习与作业:

1. 到网上去收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2. 课后请收集为国捐躯的顺德烈士的事迹,并讲给家人或同学听。堆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他们继承先烈未完成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反思】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多媒体课件,将说明对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天安门广场的平面图、纪念碑的各部分结构、花纹、色彩,大碑座的历史事件以及说明的顺序在图片、视频中直观的体现出来,使学生更容

易把握。在音乐声中,纪念碑庄严、雄伟的特征也得到充分展示,学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过程中中,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环节:学生画平面示意图、讲解历史事件、设计现代纪念碑,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都可以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表现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自由热情地把自己的才华都展现出来,在展现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配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新形势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篇二:最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公开课《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月迹》选自当代作家贾平凹同名散文集《月迹》,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晚在奶奶的指引下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过程,描写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月亮的景象,赞美了童心的可贵。

本文被编排在苏教版七语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这一主题单元中,本单元所选文章大多通过对童年往事进行线索清晰地回忆与描写,唤醒读者纯真、宝贵的童心,寄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美好童心的赞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了解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学习、品味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懂得记事写人要线索清楚,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本课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结合初一同学纯真可爱、敢想敢说的特点,在教学中将努力创设一种童话境界,让学生和文中的孩子们一同听故事、寻月亮、品童心、写感悟,明了“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更是童心发展之迹,学会做一个永葆童心的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采用关键字标注法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寻月亮的全过程;

2、探究文中体现孩子们童心的语句,把握孩童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理解童心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利用赏读法体会散文用优美而含蓄的语言表现月亮美好、童心可贵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散文中孩童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和在对美的追寻中获得的感悟。

2、学习作者在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赏读法体会散文用优美而含蓄的语言表现月亮美好、童心可贵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体验通过想像、感悟、体验、发现、创造来永葆一颗童心的方法。

2、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方法。

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导学案先行,主问题引导,主体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在“导学案”中设置“作家作品、生字生词、阅读思考、阅读推荐”四个部分,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听故事激趣导入法、关键字标注梳理法、赏读美句陈情法、补写感悟表意法、合作探究悟理法及课堂作文总结法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程序:

导入:“猴子捞月”故事激趣

由“猴子捞月”的图片激发起孩子们“说故事”的欲望,教师点出“井中月亮的倒影”就是月亮运行时留下的踪迹——月迹(解题)。

篇三:落叶说课稿1 (1)

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全是以生命为主题的 散文,它们的入选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命、关注人生的人文理念。在冰心的《谈生命》里,我们感受到生命进程中幸福与艰难的辩证关系;从王鼎钧的《那树》中,我们看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与忧虑;在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里,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贾平凹的《落叶》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以桐叶作为抒写对象,描写了桐叶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喜爱到哀叹再到敬仰的变化。通过叶绿、叶又落的自然现象,让我们明白:荣与衰、生与死的交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生命也是由此而获得发展,我们应该平静地对待荣衰得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实生命!

二、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不足。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但哲理性较强,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共鸣。另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会有不少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重点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①感受富于哲理的语言。 ②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

①感受富于哲理变化的语言。 ②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片自读课文,在学习了本单元前四篇哲理散文的基础上,把握学习此类文章的要点,目的就是培养自学此类散文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遵循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及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的思想,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教法与学法是:

1、教法:

自学指导法——出示自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诵读指导法——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散文,读出韵味,通过读领悟散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蕴涵意义。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鉴赏,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说学法:

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哲理语句的分析与体悟。

合作交流——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体味语言,感受形象,激发想象,学习深层问题。

探究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深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设立以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整理生字词。

2、搜集材料:①、作者贾平凹的有关资料

②、描写落叶和梧桐的诗词。

设计意图:学生提前预习,并将预习成果整理到读书笔记上,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丰富了知识积累。

(二)、情境导入

1、情景导入

《最后一片树叶》故事。

有个病人躺在床上,绝望地看着窗外一棵被秋风扫过的萧瑟的树。他突然发现,在那树上,居然还有一片葱绿的树叶没有落。病人想,等这片树叶落了,我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于是,他终日望着那片树叶,等待它掉落,也悄然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但是,那树叶竟然一直未落,直到病人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那树叶依然碧如翡翠。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其实,树(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月迹说课稿)上并没有树叶,树叶是一位画家画上去的。但就是这片假树叶,给了病人一个坚强的信念,给他不断注入活下去的勇气。听了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感受?

明确:活着,真正有生命力的不是那片树叶,而是人的信念。要让生命的树叶永不凋零,首先要让我们心中的叶子永不凋零。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也于叶子有关,看着飘零的落叶,作者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感悟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落叶》。

【设计意图】(伴随着钢琴曲《眼泪》,让学生欣赏深秋落叶辉煌的画面,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氛围)欣赏的同时,老师讲《最后一片树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活着,真正有生命力的不是那片树叶,而是人的信念。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故事和所讲文章都是写由落叶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初步有所感知,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2)预习检查

A作者介绍

贾平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请一位同学交流课前所收集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明确: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丹凤人。著有小说集《兵娃》、《天狗》、《腊月·正月》,长篇小说《废都》、《浮躁》、《商州》,散文集《月迹》,诗集《空白》等。

B字形字音预设:

妩媚 wǔ mèi 婀娜 ēnuó 凋落diāo

嫉妒 jídù 妒忌 dùjì

词语:风姿绰约 了了 C.有关写落叶和梧桐的诗句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设计意图:古诗有学过的也有没学过的,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又拓展了知识面,丰富了诗词积累。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活动,先请学生展示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老师再加以归纳。检查预习设计这三个环节,是因为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检查预习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积累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出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B、边读边思考:

①法桐叶子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②作者面对法桐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文中找出或总结出在这三个阶段中,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③从中悟出怎样的生命哲理?

明确: 春夏(温柔、美好、欢乐)——————喜爱

深秋(削瘦、寒伧、败落)——————哀叹

来年春天(繁盛、美好)———————敬仰

伴随着法桐叶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对春夏绿叶的喜爱,对秋天落叶的同情,对来年春天再生绿叶的敬仰。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生命到来是欢乐的,生命归去也应该是欢乐的,在这种交替轮回中,生命才得以发展,壮大,才不会停滞,不会老去。人生欢乐的内容是一个欢乐到来与归去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欢乐的过程中才得到了新生,得到了发展;生与死,荣与辱相互更替,促成生命的发展,应平静的对待荣辱得失。

设计原因: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感悟深刻,篇幅较小,特别适合有感情的朗读,同时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有的放矢,以读促学。三个问题主要是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进行指正,让学生明确:法桐叶经历了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情感也经历了由对春夏绿叶的喜爱,到对秋天落叶的同情,再到对来年春天再生绿叶的敬仰的过程。最终悟出哲理:“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问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弄清哪些是描写部分,哪些是议论部分,再由议论部分提炼本文主旨,为接下来的品味语言做好准备。

(四)深入研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思想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本环节将进一步把课堂交给学生。

1、品味语言,品读美

贾平凹是一个注重语言运用的作家,他的作品语言自然流畅、细致而又充满灵性,这里让我们擦亮慧眼,品读美文。

出示自学指导2:

读美: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品美:(小组合作)

边读边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将自己喜欢的原因写在句子一边。提示: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设计意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即允许学生对自己学什么和怎么学有一定的决定权。所以,这一环节,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的读课文,教师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边读边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便于重点语句的分析,养成学生读书、动手的好习惯。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再进行指导。要做到“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不会的教师再引导”。通过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品味词句的涵义,进而理解文章主旨。同时在写作方法上进行引导,归纳出本文托物言志、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及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语文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领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含义。为下一步抒写文章感悟打下基础。

2、想象联想,感悟美

①假如你就是那片即将离开枝头的叶子,你会苦闷吗?你想说些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吐露自己的心声,将智慧的闪光用笔记录下来。音乐响起,渲染气氛。三分钟后展示交流。

实质:我们应该学习落叶怎样的精神?

明确: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理想不断追求,不断拼搏,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展示生活的内涵与真谛。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和“品”两个环节基础上的“悟”,是课内知识的向外延伸。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说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对文章主旨理解的过程,通过写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是学生对生命感悟、理解、反思的过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3、总结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这种借某一具体的事务,通过它们的精神抒发自己的感悟及思想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品读悟之后,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总结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初四学生需要对学过的文章进行前后贯通,所以,在这里还要求学生归纳出之前学过的运用到托物言志的课文,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学生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

(五)拓展阅读

(1)、《落叶》一文就落叶引发的感想与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调有何不同?与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思想内容有何不同点与相同点?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和笔下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另一方面,《秋词》为初二上册所学古诗,通过再阅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对初四的学生很必要。

(2)、本文意蕴深刻,充满对自然的迷恋与敬畏,具有深邃的哲理。从自然中阐发道理与深思,是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共同追求。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请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丑石》,结合本文的学习心得,写一段生命感言。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继续学习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借鉴。既体现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理念,也检验当堂的收获情况。)

(六)课堂小结

落叶,再平凡不过的事物。然而这不起眼的叶子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然万物是大自然赐给我们无价的珍宝,智者定能从中得到许多教益。本节课你收获到什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七)作业设计

1、必做:搜集并积累有关生命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增加知识积累,利用名人效应,感悟生命的伟大与可贵。

2、选做:自然界中有很多跟落叶一样的现象,虽然司空见惯,但能给人启迪。如:石缝间的小草,水滴石穿等。请你就熟悉的某种现象,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主要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八)板书设计

落人生感悟

生命轮回交替

设计意图:法桐叶的三个生命历程对应着作者的三次感情变化,最终得出生命感悟,贯穿始终的是人生的欢乐。写作特点也比较突出。

六、说设计意图

《落叶》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生动形象,但哲理性较强,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做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利用导学互助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共鸣。另外,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期学生在写作方面会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中,按照导学互助课堂模式,我安排学生先进行学生自主预习,搜集资料,熟悉课文,以期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导入环节中利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情感。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学”的环节。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个环节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学生有了预习自学,应该比较容易把握全文内容。

第三个环节“研”,是完成教学重难点的部分。我设计了读美,品美,悟美三个小环节。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推敲关键词句,让它们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领悟深刻的哲理。

“练”的环节,既要充实学生的阅读积累,又要做到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环节,分为必做和选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

标签:说课稿 月迹教案 月迹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