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凉山彝族音乐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凉山彝族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家柯达依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最完美的表现,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它们尽快地为全民所占有。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地都特别强调每一个民族要充分成为“你自己”,这就需要充分挖掘继承自己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置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与别人进行平等交流。而要培养一个有着厚重民族情结的中国人,就要使我们的教育本土化。2003年全国幼教研究会提出,研究的主题要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向儿童教育转化,特别要将文化背后的人文精华进行继承和发扬,并展开国际交流。
  凉山是古朴久远的民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区,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让历史奇特地定格在多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保留着原始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农奴社会、封建社会等历史痕迹,沉淀了极其丰厚、风情独特、极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凉山州有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傈僳族、回族、纳西族、苗族等14种世居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相互砥砺,共生同存,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元,如万花筒般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具有浓郁凉山特色的彝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作为蕴含了彝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的内涵的彝族音乐旋律和舞蹈,不仅丰富多彩,歌曲、舞蹈、器乐优美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自然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
  一、 问题的提出
  (一)民族音乐教育是开展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申报有关民族音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后继教育,音乐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传承教育更是受轻视。不少年青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传承的空间变得狭小,除了在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出和社区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时能看到和听到一点民族音乐的声音,在其它的生活环境中,很少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所以常常会听到老师们感慨:教孩子唱流行歌曲容易,教民族音乐太难!原因:缺乏大环境的支撑和底蕴。另外,由于教师没有进行过民族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缺少研究民族音乐的基础。除了因兴趣、能力、环境是影响开展民族音乐研究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民族音乐的教材很难找,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难找。中国的民族音乐虽然有很多精品,但真正制作成音像制品的却相对少,制作成适合青少年和幼儿欣赏学习的作品就更少。到目前,我们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教材,幼儿园现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使用的民族音乐教材基本是成人的。由于资源的缺少、断层,没有教材资源的支撑,也是教师不敢冒然涉足开展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教育研究的因素。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缺乏对民族音乐的运用
  经多年探寻摸索,我园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园本课程模式,但课程中音乐教育方面显得要薄弱些。已编辑使用的园本教材中,教师们深刻的感受到具备浓郁特色、鲜明题材的民族音乐活动教材的缺乏,特别是在进行 “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关于彝族音乐方面素材和活动就更显单一、薄弱。
  (三)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缺乏民族音乐教学资源的支撑
  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身边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做出能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能方便教师使用的、能服务于儿童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音乐教材,通过教材找到开展幼儿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法模式,提高教师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内,并逐步形幼儿我园的音乐教育特色,使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更加完善,这便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缺乏民族音乐资源大环境的支撑和底蕴
  幼儿园新的《纲要》(试行)指出: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园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市,因而彝族民风俗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古老的民族,秀丽的风景,神奇的传说,绚丽的服饰,还有被称为“东方狂欢节”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而我园就处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正好有这个条件实现这些目标。
  二、彝族音乐在幼儿园中运用的意义
  (一)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使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更加完善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利用凉山民族音乐资源,充分利用凉山彝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多样性特点,以彝族音乐活动为载体,为幼儿提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多种音乐创造表现的空间和表现的形式,在原有园本教材的基础上将具有本土特色的彝族音乐元素加入其中,丰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特色,使幼儿园的课程模式更加完善。
  (二)引导幼儿感受凉山彝族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知家乡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教师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让幼儿体验彝族独特的歌舞文化风情,感悟到彝家儿女的风彩魅力,也系统地再现了凉山的彝族文化,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通过教育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彝族歌舞文化的美,体会到了从这些歌舞游戏中所折射出来的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的民族精神,培养了幼儿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使幼儿音乐教育达到了增智、养性、悦目、快乐成长的目的。同时保护了本土文化、丰富了幼儿园文化、促进了文化融合。
  (三)通过运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彝族文化的认识日益全面、客观,逐渐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从而对民族文化持平等、尊重、理解的积极态度。教师对彝族文化的欣赏、喜爱之情为促进幼儿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的幼儿教学观念有了改变: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为以后孩子客观、全面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得到提高。通过开展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逐步能结合教育目标和幼儿特点,正确地选择和把握教育内容,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明显提高了,教学方式也丰富多样。在收集彝族民风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对资源进行整理、遴选、改编、重塑,这些工作提高了教师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这几年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有部分文章在省、州教育杂志上发表。不仅能增强教师科研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全体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益。
  三、彝族音乐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实践探索
  (一)利用当地人文环境影响,引导幼儿认识了解彝族歌舞文化
  凉山州西昌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到处充满了彝族歌舞文化的气息,只要用心点拨,幼儿就能感受到,因此,老师与家长常常带幼儿走进具有浓郁彝族歌舞文化的环境里,让幼儿感受美丽的彝族歌舞文化。
  1.首先,在彝族文化步入幼儿园上作文章。
  幼儿园围绕彝族两大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展开环境创设,不仅布置了明亮、欢快的节日氛围,教师、家长和幼儿还在教室里共同布置丰富多彩的“美丽的彝乡”活动墙饰。让幼儿在亲自动手收集、制作有关彝族的图片、资料、工艺品、VCD等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彝族歌舞文化的印象。
  2.其次,注重实践教育。“达体舞”是彝族中流传甚广的群众自娱性舞蹈。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达体”意为“踏地而舞”。“达体舞”是彝家心底的情、灵魂的歌,是彝民族古老文化的具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团结和友谊的舞蹈。
  平时,老师、家长经常带孩子加入月城广场“大家跳”彝族达体舞的行列中,参与舞动,亲自体验彝族舞蹈带来的快乐,老师们还专门改编创作出适合小朋友们表演的“幼儿达体舞”。在幼儿园内外两大教育环境的熏染下,幼儿对彝族歌舞文化有了鲜明的认识产生了较强烈的参与欲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感受彝族歌舞文化的风采
  1.利用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让幼儿学习彝族文化知识。
  通过讲述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风俗故事,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彝族歌舞的产生和来源,知道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将生活、生产编进了优美动听的歌舞活动中,他们用歌舞来赞颂生活的幸福、甜蜜,用歌舞来传达彼此间真挚的感情。
  2.欣赏活动与学习体验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彝族歌舞文化艺术熏陶。
  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收集到的民间歌舞文化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整理,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舞蹈开展教育活动。彝族歌舞丰富多彩,有古朴浑厚的诗歌,有生动活泼的小调和动人心弦的乐曲。如《喜儿嫫》、《大小凉山金灿灿》、《彝族敬酒歌》、《卡沙沙》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歌曲和舞蹈,也是幼儿爱唱爱跳的歌舞内容。只要听到这些彝族音乐,幼儿就会大声的吟唱起来,热情欢快的跳起来,用他们稚嫩优美的舞姿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愉快心情。
  

标签:彝族 幼儿园 研究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