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习惯,按心理学的解释,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一经养成,就会产生某种“动力定型”,不完成这种动作往往会坐立不安。习惯有好(积极的)、坏(消极的)之分,我们所说的劳动习惯,当然是指热爱劳动,甘愿在劳动中出力的好习惯。
  劳动教育是目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小学生缺乏应有的劳动能力和习惯。据我们学校所做的调查,每天早晨自己叠被的学生只占26.4%,在家里能经常洗碗的学生只占13.2%。叠衣服比赛中,许多学生手忙脚乱,衣服叠得不符合要求,急得满头是汗;缝补比赛中,有的学生把布放在大腿上缝,结果把自己穿的裤子和布缝在一起,惹出许多的笑话。
  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将来还会影响学生的集体生活及家庭生活。要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必须从小就让他们经常参加劳动,并在劳动中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人的习惯,越是年龄小,越容易形成。小学生年龄段是形成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切不可错过,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极为有益的。
  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兴趣”为先导。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帮助他们把课堂、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要力争有所创新,通过小种植、小养殖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创造力。通过亲身劳动,使小学生认识劳动的真正价值,树立起劳动观点,培养劳动情感,如果小学生能满腔热情地参加各式各样的、饶有趣味的、热火朝天的劳动,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想方设法排除不利于培养劳动习惯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一般说来,影响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不良因素有三种:其一,家庭因素。有些家长出于心疼孩子,不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体力劳动,只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其二,社会因素。社会上有些人轻视劳动人民,把劳动人民称为“土老帽”,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三,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因素。如个别学生在劳动中偷懒耍滑,哗众取宠,对积极劳动的学生嫉妒、打击,甚至私下用钱、物收买他人为自己完成劳动任务等等,所有这些不良因素,哪怕极其微小,也有很大的破坏性,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排除。
  3.以教师自身的榜样影响学生。众所周知,纯真的童心总是把教师“奉若神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使小学生视为楷模,诚心仿效。因此,如果教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在学生中享有威信,那么如果教师率先抢干最困难的工作,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4.鼓励小学生与懒惰作不懈的斗争。懒惰是使小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大敌,鼓励小学生与懒惰作斗争,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预防懒惰。懒惰的特征是游手好闲,精神空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促成的。因此要做好学生家长工作,排除形成懒惰的各种不良因素,使小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其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加集体的、饶有趣味的、各式各样的劳动,使他们在集体劳动的感召下,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5.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衣服、用品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做简单饭菜等家务劳动。”这些,也是劳动课的内容,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进行。
  (责编 闫祥)

标签:小学生 培养 习惯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