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世界最漂亮的风景图片_风外之景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节日的道路      又一年的圣诞节在狂欢之后归于沉寂。雪花在吝啬多年之后忽然一掷千金般地疯张起来。于是那些兴奋不眠的脚印,甚至连同那在无雪之路驰过的鹿车印辙,都被这大雪所无情覆盖。
  但是纠结于人心之中的疑问甚至疑惑似乎尚未消散。
  这种疑问甚至疑惑来自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的兴衰对比。
  显见的事实是: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日趋富足,在开放视野下的精神需求也呈现多元与活跃的局面。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潮涌而来,并以不同的信息面孔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当中形成不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其中洋节的进入与盛行因以节日的身份闪现,犹显耀眼因而被人们注目。因为不是本土文化,又因为有着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践踏、蹂躏的历史心影,社会普遍对此文化现象持批评意见。有人认为,这些在西方世界被打造成练达的节日,在商品社会光芒四射,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自信心的根由。有的干脆以崇洋媚外加以指斥。最吸引眼球的是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为此发表了联合署名文章,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号召国人慎对洋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以期“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一时引发跨文化交流争论。有教授鉴于古老的春节逐渐成了蒙尘的文物,淡出许多国人的兴奋中心的现状,建议“中国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认为“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止年文化的消失”。
  节日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而言,都是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统积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和精神要由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体,这种方式就是民俗,包括作为民俗的各种节日。从这个意义上说,坚守本民族在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业以形成的节日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精神赖以生存立命的一个重大问题,确实不可小视。以此而论,博士们的担忧并非多余,其呼吁也有振聋发聩之功用。
  但是就在博士们发出反对圣诞节的倡议之后的第二年,本是“离这个日子还远着呢,但圣诞节的气息就从不同的角落扑面而来,想躲也躲不过”。似乎更让热爱本土文化的国人们忧心如焚。
  我大体是此问题的一个异见者。我当然不是对博士们的倡议持简单的异见,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我是主张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和自省的精神来对待洋节的进入。
  为什么要有包容的心态呢?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他民族包括文化上的学习与借鉴。固然一种开放的文化姿态未必能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保,但任何封闭的文化最终一定要走向死亡。想想看,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特别是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难道仅仅是依靠本土文化草木的自生与自荣吗?我们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难道压根儿就没有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吗?而事实是,中华民族正是在学习、借鉴、吸收、接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同时,一步步走向了精深和博大。一个民族的文化越是丰富和博大,越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越是离不开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试图通过关门来实现自足,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也不可能持之长久。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一种缺少自由和宽容的文化是没有未来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
  为什么要有自省的精神呢?如若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稍做审视与反思,或许能够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冷清与洋节的热闹。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之上的,这些“传统内涵”中,几乎无一不是以苦难、贫穷、饥饿为背景的。春节俗称过年,年是什么?年在民间是一个吃人的怪兽。过年就是要过年这一关,人们用爆竹的火光与巨响来恫吓和驱撵年,过了年关,才可以好好地喘上一口气。端午最早也是作为“恶日”来过的。因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恶疠病疫泛滥,且端午日逢“重五”,被视为不祥,故在民间形成“躲午(五)”习俗,后以讹传讹,遂成“端午”。清明为扫墓之日,也与死亡有关,阴雨纷纷,路人断魂。中秋为团圆节,也是建立在分离之苦基础上的,聊以明月自慰,难解一世乡愁。而且这些传统节日,又都与吃有关。春节吃饺子,灯节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凡节必吃,无吃不节。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生活较为贫苦的年代尚可企盼,在丰衣足食之后,其魅力自然消减。反观洋节,多是富足后的欢乐,多是精神上的浪漫甚至是戏玩。你看圣诞节,一个身穿红袍须眉如雪的老人坐着鹿车,给每一个人送来新年礼物,令人喜悦。你看情人节,给心爱的人送上一朵玫瑰花,何其温馨。你看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亲表达一份儿女的感恩心意,多么舒畅。你再看愚人节,虽然有人过分了一点,但你总得让人开一次玩笑吧!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将文化解释为生活样式,我国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称,“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一西一中,两种说法都指向同一个意思:文化是一种“活法”。而中国人的“活法”,决不应囿于前制,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活的丰富而丰富。而洋节的内涵甚至只是表皮,恰恰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甚至契合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部分精神需求,因而它的进入以至盛行在所难免。而尤其需要自省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摧残和破坏,所面临的危险,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内部,并且也非始于今日。“文化大革命”对包括传统文化的破坏,市场经济物质主义至上理念和唯利是图不二法则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颠覆,以及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的损毁与消失,凡此种种,实在应当引起我们更大的自警与自醒。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实应摒弃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的心态,以及以为申遗成功就能遏制文化流失的简单思维,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含义,赋予传统节日以极富魅力的时代感,如此便不难找回并很好地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正所谓“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文心雕龙?通变》)
  我曾读到峭岩的《圣诞节感怀》。诗云:“我上路/怀揣火的寄语/追随圣诞老人的身影/把福祉与吉祥布满沿途/我上路/手握雪的温柔/脚踏雪橇与麋鹿的风速/把爱情送给饥饿的人群/我上路/高举圣诞的火把/依照圣诞老人的动作/用微笑推开一户冬掩的房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诗人有如此年轻的思维与热情,令我惊讶与欣喜,尤其是“我上路”的姿态。是的,文化始终在路上,即使是传统之车,也需要不断地开拓新路。
  
  祭祖之忧
  
  认祖归宗、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清明节的确立和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成为这一美德的重要载体和现实体现。每到清明时节,祖脉相传的子嗣后裔齐聚一地,于蒙蒙细雨之中,击鼓鸣钟、献花上香、歌功颂德、鞠躬垂首……令人心神飞驰,倍增血色。
  这或许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动因之一。
  祭祀活动的功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也日趋丰富和扩大。它不仅可以感召人心、凝聚情感、增添力量,而且对促进祭祀活动所在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扩大当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有实际的作用。加上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持续热情,一股公祭之风在神州大地迅速兴起,并日渐升温。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因为我们素以炎黄子孙自谓,因此尤以黄帝之祭格外盛大和隆重。在陕西黄陵县公祭黄帝是目前历史最为悠久的同类祭祀活动,从西汉元鼎元年(前116)汉武帝亲临祭祀而载入史册,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列于国家祀典,已历千载,当地以“正统”自居。丁亥年清明,河南新郑在高大巍峨的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典礼后,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今年又在此地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并成定制。报载河北涿鹿也建了纪念黄帝的所在,据说那是黄帝奠定大局的地方。而炎帝之祭,也有陕西宝鸡、河南新郑、湖北随州、湖南炎陵等地之争。此外,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争祭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争祭女娲,河南鹿邑与甘肃临洮争祭老子,四处香火弥漫,一派纷争景象。还有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浙江绍兴公祭大禹陵典礼,甘肃永靖修建黄河三峡孔子大殿,华亭修建秦始皇祭天文化广场等等。更有山东济宁,欲成为集大成者,拟以近百亿资金,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一时为媒体和网络热议……
  祭祖本是很正常的文化活动,但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又让人不免尴尬和缭乱。探究起来,恐怕首先是历史考据问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凡直溯源头之事,因少有文字记载,故出处较多。后人考据,也常常因年代久远,各持公婆之理,使今人难下权威之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这也是历史的迷人之处。放开来说,多烧几炷香,多叩几个头,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细加思量,不免让人心忧。其一,祭祖活动的过多过滥,常常不是更多的文化自觉而恰恰是文化的浮躁,常常不是对先祖的虔敬而恰恰是对先祖的侵扰。因为潜藏其中的更多的是利益驱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导致祭奠活动流于形式,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违慎终追远的精神本意。况且对先贤的祭奠,特别要尊重先贤治国理政的崇高理想,持俭戒奢、珍惜民力、体恤民生。否则就成了对先贤的玩笑和讽刺。其二,祭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坐标,是一种情感认同和沟通的契合点,具有维系家庭、祖宗乃至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尤其是黄帝之祭,已公认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非常神圣、庄严、崇高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随意,更不能捕风捉影地热衷于造假。否则不仅是不敬,而且是不孝了。而现在的祭祖热,恰恰是把这样一件神圣、庄严、崇高的事情,由于祭地的纷争,变得不够神圣,不够庄严,不够崇高了,是对先祖的一种亵渎。其三,目前,仅黄帝故里就有多家在争,如陕西黄陵、甘肃天水、河南新郑、山东曲阜。各家各执其词,各据其理,各烧其香,各叩其头,又都集中在清明时节,让人憾无分身之术,赶场子一般四处奔波。若其他省份起而仿效,寻经问典,或者推理演绎,黄帝行经之地均可建造纪念殿堂和举办祭拜活动,甚至一个脚印也可建一个纪念柱之类的东西。如此下去,或许只剩下文化的荒唐以至荒谬了。
  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点不言而喻,能绵延五千年而不绝,本身就充分地证明了自身的杰出、优秀和伟大。但我们这个民族也有不少弱点,譬如好争面子、讲究排场、贪图虚名,常常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也常常心机过重而失之纯真。本该扫一屋而去扫天下,或者本该扫天下而仅仅扫一屋。以致本末倒置,劳民伤财。试看今日祭祖热,何止细雨纷飞,分明脚步匆乱,人声嘈杂。多少赤子之心,被引向一片片腰身曲直的机械运动……呜呼!
  我恍如走进一片旷野,看见无数土丘。一个人指着一座土丘说,这是你的祖先,快拜吧!待我上香烧纸,泪如雨下,跪拜之后,他又指着另一座土丘说,这也是你的祖先,快拜吧!……依次一一进行下去。我就不仅是累,我会内心起疑:到底谁是我的祖先?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我的祖先?我的祖先到底是谁?这个人是不是骗子?
  这也正像某些学者所说,如果这样争下去,我们就会把祖先给争丢了。遍地祖先,等于没有祖先。
  如是,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会面对这样的诘问:炎黄在哪?到底有没有炎黄?你们自己都搞不清楚,该不是一种想象和杜撰吧?
  
  大个子与小个子
  
  个头的高矮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是自然的禀赋,天地的造化。大体属于无可奈何之事,原本也无所谓孰优孰劣。茫茫人海,万头攒动,高矮相杂,颇具错落之美,正好反映出人类的缤纷气象。但不知道人类脑子的审美神经染上了什么病毒,似乎自古以来,偏以高为荣,以高为美,将光环一直罩在大个子头上,小个子全被遮蔽在黑暗里。
  这种审美观似乎一直在起作用。在我国的汉字里,美是以大为基础的,是谓“羊大为美”。在反映人类精神和生活的文艺作品中,正面形象多属高大身材,而反派角色常常盯住小个子不放。即使抱有善意,也多是作为谐趣的对象,以致形成某种定势。尤其在择偶上,身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在通向婚礼殿堂的幽径上,按大小个排队成为一个潜规则。弄得小个子灰不溜秋的,常常以残废自嘲。而相当一些小个子男女,企望通过营养和锻炼,甚至服用一些增高剂之类的广告药来解决问题,但效用终究有限。武大郎就是一天吃一棵钻天杨,也无法长成姚明。无奈之下,现代人用增高鞋跟儿来障人眼目。但也只是权宜之计,一时之举,脱了鞋子,梦想还是落在了地上。
  人类产生并秉持这样一种审美观,粗略一想,也不是毫无道理。也许人类从自然界高大的事物获得了一种崇高感和强者的启示而使然。比如高山,何其巍峨;比如大海,何其壮阔。比如太阳、月亮和星星,居于高渺的天空,引动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比如雄狮猛虎,威猛强悍;比如参天大树,临风啸歌……即使反观人类自身,从实用角度来看,高壮之士无论是残酷的角斗还是繁累的农耕,都具强者优势,对大个子形成追慕之势也非偶然。
  但我以为,个子的高矮既然是自然禀赋,天地造化,便一定各有其用。仅仅以高为美,实在是人类的审美偏颇,是人类的一种自累。至少事过境迁,时代、社会、科学由表及里发生了重大变化,此种观念和定论也该有所改变才是。以今天的我而论,聚于高个之列,除了看戏不用板凳,骑车两脚支撑这种日渐无用的好处之外,很难再有获益之感。反是倒有乘车低头,睡觉露脚,一衣难购……种种窘苦,一言难尽。既就是天塌了下来,我们这些高个子还不得硬扛?
  人类自身发展到今天,大可以形成对小个子的褒评。
  一是长寿。现代医学证明,矮个子比高个子长寿。尽管现代医学中有许多伪科学,但此种长寿证明我深信不疑。高个子腰椎、脊椎承力过重,一起一落,耗时长,磨损问题突出。更紧要的是矮个子心脏负荷较小,轻轻一个收缩,血液便通达四方,而高个子的供给线太长,心脏负荷过重。长此以往,不出毛病才怪。
  二是聪慧。通常大个子与小个子相比,小个子比大个子聪明。民间素有“傻大个”之谓,恐怕不是说着好玩儿。彼此间闲聊,也说矮个子只顾长心眼,忘了长个子。我虽未见到令人信服的科学报告,但小个子较早完成成长和发育,却是不争的事实。纵观世界文明史,小个子的名人不胜枚举。拿破仑,萨特,贝多芬,列宁,孙中山,邓小平……可谓群星闪耀。
  三是经济。小个子体积小,故消费较少。在经济短缺时代,尤其是实行票证时期,大个子与小个子的生存状况大不相同。因为票证按人头发放,大个子的布票比小个子的用得费,粮票比小个子用得多,以致寅吃卯粮,捉襟见肘,小个子的优势体现的更直接、更彻底。特别是处在当今时代,整个世界能源紧缺,污染严重,小个子更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过去战争频仍,又处在冷兵器时代,身高马大,身强力壮,多能赢得胜利,故一定受到青睐。现在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即使以战争论,处在高科技条件下,常常是见物不见人,大个子已几无优势可言。革命靠大个子,建设靠小个子,或可举出不少的实例。
  四是灵活。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小则灵敏、灵活,适应性强。虽然高大生猛,弱肉强食,但灭绝者和濒临灭绝者常常是高大者。如恐龙、猛犸象,如熊猫、华南虎、中华鲟……反观小者,如鼠,如雀,如蚊,如蚁……生命力都极其顽强,举力攻歼也莫能奏效。这种显而易见的自然社会现象,是否直接导引出老庄抱柔守弱的哲学思想也未可知。
  五是可爱。小与童年相近,故小而可爱,属玲珑型,袖珍版。孩子所以可爱,小动物所以可爱,都沾了一个“小”字光。大而壮,大而衰,越来越没有意思。即以女子论,男人们也多喜爱小鸟依人型,对母老虎、河东狮吼犹避不及。若从形象之美看,小个子美人较多,高个子容易长咧巴了。我曾见高个子脸大如盆,汗毛孔犹如麻子点,让人心生恐惧。以高为美,害了多少女人,实在是审美误区啊!我若为女人,偏找一个小个子男人为伴。冯骥才写文革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虽然充满时代的悲戚,但那是多么温情的一对儿。
  这样说下来,又似乎有了非此即彼的愚性思维。其实不然,实在是矫枉过正之需。大个子无须恼怒,小个子也不必得意。即便有好有坏,也都已成命定,该怎么活还得怎么活。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的多看看天空,矮的多看看大地,或者反过来,也自有一番风景。

标签: